建设真正开放的语文学科

2011-08-15 00:49李国栋
中学语文 2011年34期
关键词:开放性语文课程学科

李国栋

一、从高考试卷结构说开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性是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它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现代教育母系统的开放性、多元性为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提出了自上而下的语境要求;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建设本身的自觉意识和发展需要也注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兼容并包,吸纳和接收海量信息,从而为语文注入活力。基于这一切,开放性就应该成为保证语文持续发展的一个现代性品格。但是,开放性一直是一个被边缘化的教育理念。语文的学科特性素有所谓的“一元论”和“二元论”之争,即“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似乎决不允许第三者插足。在如今的官方表述文本中,最终也只是工具、人文并举,在调和中也未免有些亦步亦趋。

先让我们从近年来的语文高考试卷结构说起,绝大多数试卷满分150,分一卷、二卷,一卷30分左右,10多道选择题;二卷120分左右,被标称为主观题。但认真分析一下或参照一下评分标准,我们会发现,许多主观题实际上是客观题,它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每个小分都是落实到相应的得分点上的,即使容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也得顺着命题人规定的方向答题才会得到认可,得到分值。如古诗欣赏,只允许“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就不能“诗无达诂”。

4.3.2.1 农业防治。选用2年以上未种过芝麻的地块;与水稻、小麦、玉米等轮作,可减轻病害;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深沟高畦,注意排渍;适度密植,间作套种[13]。

我在多年前的一篇论文中就提出,语文的学科属性也应该从直线到平面并走向立体,语文也许应该有三个甚至多个属性,如此,立体的语文学科属性也许就应该有除了人文、工具之外的第三个属性——开放性。

而21世纪以来,我国的语文学科建设者们也许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中这样写道:“文学作品的鉴赏,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具有某种未定性和模糊性。因此,课文鉴赏说明仅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不是唯一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讲授。”可是,高考体制的功利化导引导致语文实用主义甚嚣尘上,个性张扬无法在高考试卷中得到认同,开放性也就成了语文教学实践中的 “脱口秀”。所以,我认为,当前语文学科建设中高喊的开放性是“伪开放性”,借“开放“之名行“封闭”之实。语文人自觉彻底批判和清算“伪开放性”,也就成了语文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语文开放性之伪

语文界流行一种怪论——“死去活来”:学生把语文当成数理化来学,老师把语文当成数理化来教,命题人把语文当成数理化来考;教师更多地被要求按照相关的“规定内容”授课,学生更多地被要求按照老师的“规定动作”学习,命题人更多地被要求按照考纲的“规定要求”出题。

粒粒忽然恐慌了。生活太噪杂了,哪里有爱情的容身之地?何况,她现在一无所有,能守住如此沉甸甸的一份爱情吗?

赵文汉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伪阅读”和“失语症”》,尖锐地指出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伪个性化、伪创造、伪探究。说到底该文所谓的“伪阅读”就是阅读教学的伪开放性。

其实,岂止是“伪阅读”,“伪写作”、“伪探究”、“伪对话”、“伪评价”充斥着中学语文的各个角落,中学语文中已经没有多少容师生自由发挥的开放空间了。君不见,“考八股”和 “百变通”大行其道,高考作文已经被某些人宣布进入了流水线时代。君不见,“答题模式”新鲜出炉,诗歌欣赏已经被研究出了“万能公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嘴巴,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时间,解放孩子的空间。究其实,这“六大解放”就是“六大开放”。

(一)伪课程开放

首先,我们要树立开放的观念:开放的课程观、开放的教学观、开放的评价观。

但是,当前的课程建设仍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课程开发“开放”不够,观念做法保守落后;二是开放过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然而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必须在规定性的框架之内。那种跨越了语文学科界限的课程建设,很显然迷失了语文的学科特性,成了什么都不是的“过度诠释”,在众多的课例中,至今还存在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艺术欣赏课的现象。

这样必然导致语文本性的迷失,语文何其成为语文?语文成为语文的理由,在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于“横看成岭侧成峰”,在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二)伪教学开放

近年来,对话理论、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西方教育理念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视野。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开放性已经成了作秀。语文课堂要么亦步亦趋,要么剑走偏锋。例如,《项链》的主题被定义为“批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姑且我们不说“无产阶级有时也有虚荣心”,单就在课后练习的几个观点中,我们能也只能挑一个符合教参答案的选项,如果谁得出了“感叹世事无常,命运弄人”就会被视为异端邪说。其实,我们应该知道,《项链》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作品意旨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不同的读者会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只要具有合理性,我们的教学就要开放性地接纳。

反之,有人执教《愚公移山》,学生讨论之后提出“搬山”不如“搬家”的观点,教师居然大加赞赏。这种脱离文本语境的所谓开放性教学很大程度上既不是创造性,也不是个性,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随意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匡正这样的行为,而不是放纵它们横行。

(三)伪评价开放

当前,语文开放性的最大障碍应该是滞后的评价体制。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所以,改革评价体制迫在眉睫。近年来,出现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高考试卷新调整、新课程推行学分制,都在体制上为语文学科评价做出了尝试。

为了避免他虐待自己的胃,后来每天早饭我都会早起先准备好,待他吃完离开我再睡回笼觉;午饭烧好后拿到公司与他一起吃。我可不希望小日子刚刚变好,周桥就折腾坏自己的身子。

但沉重的因袭还是存在的。现今的评价方式,分数仍然占据决定性位置,自主招生测试都只能是高校录取的参考和补充,人才选拔的主要依据还是高考成绩。受其影响,语文学科评价存在大量的表面繁荣现象。

思想决定行动,开放的教育视野决定开放的教育行为。要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开放性,语文人得有开放的胸怀和魄力,在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方面来一场头脑风暴,自觉完成由内而外的自我革命。

以某市的中考题为例,“请问:贾岛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用得好吗?请陈述理由。”参考答案只有一个答题方向“好”。这个因为韩愈而改成“敲”字的“推敲”典故其实还有一段文字公案,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就认为,“推敲”各有妙处,一字不同,意趣迥异。可是,如果有考生敢答“敲”字不好,该用“推”字,肯定会得不到分。我们的考试也许就这样在无意中扼杀了一个有创造精神的天才,我们的评价就这样悄悄地把开放性思维的大门关上了。

三、建设真正开放的语文学科

下面,笔者就伪课程开放、伪教学开放,伪评价开放展开批评。

那么如何建设开放性的语文学科呢?

语文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固守教室、课本的语文教学改革是没有出路的。要实现语文课程的开放,语文课程视野首先要向生活空间开放;其次,语文学习途径要向实践开放;然后,语文课程内容要能够释放适度的自由选择的权利。“生活即语文”,“大语文”,“实践语文”等理念的提出则表明了部分语文教育思想者在建设开放的语文课程方面做出了可贵而有益的探索。

2)告警发生时间/告警恢复时间:2014-09-15 11:55:51+08:00/2014-09-15 11:56:01+08:00.

研究数据结果显示,NRDS仍然是BPD胎儿发病率最高的原发型疾病。本研究的结果显示NRDS不构成BP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是BPD进展的的高危因素。这可能是由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肺功能发育不全,NRDS需要通过机械通气等有创性操作手段治疗,在操作过程中难免对气道和肺泡产生损伤而导致发育停滞,使BPD发生。

在课程观方面:1.要开放性地确立语文教学内容。我们应该在指导学生完成新课标里面规定的必修内容外,还积极开设选修内容,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选择需要,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自行设计选修内容。此外,还可以由教师根据学校、学生的要求与地方特色编写乡土教材,开发校本课程。2.要开放性地创造教学环境。语文学科实行开放式教学,必须给学生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良性循环。3.语文学科要努力践行大语文教育观念,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慎重把握开放与规定的度。死守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会束缚教师的创造性,湮没学生的个性激情,压抑语文教学的生成性、创造性和灵活性,使语文教学只能在狭窄封闭的樊篱里寂寞凄凉地独舞。新课程倡导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灵活多变地实施教学,打破教学内容的清规戒律,冲破规定程式,消除整齐划一的弊端。但是,语文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和规律,完全抛开“规范”、走向绝对开放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语文人要始终抓住“语文姓语”这一点,“双基“不能丢,兼顾完成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

在评价观方面:1.鼓励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2.鼓励答案的多样化。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4.灵活运用模糊化评价。5.教师作为重要参与者必须“在场”。我特别想说明的一点是,教师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个性和鼓励学生创见而“失语”,教师对教材、学生甚至第三方的观点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匡正谬误的义务。很多语文课出现了对学生的明显错误判断不准、纠正不力、批判不够的问题。

其次,要慎重地把握好开放的几个度:开放与规定的度、开放与探究的度、开放与拓展的度。

在教学观方面:1.要开放性地使用教材运用教法,要真正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中学语文教材只是例子,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可以大用也可以小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很多,用活了可以让我们的教学灵活多变,游刃有余。但用死了,则会束缚手脚,邯郸学步。2.要开放性地组织语文活动。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训练和思考相结合等等。

慎重把握开放与探究的度。探究成为近年来语文教学的热词,先是全国热热闹闹地搞“研究性学习”,再是课堂上的深度探究,现在是高考试卷中的开放性探究题。我无意给探究泼冷水,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我们在教育中播散探究的精神种子。但是,那种表面热闹繁荣、扯人眼球的伪探究不能不让人忧虑。笔者觉得,不是任何东西都有探究点的,该探究的要探究,不能或不用探究的就没有必要生搬硬套,非要探究出个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世理论。而实际上,很多所谓的探究结论成为了语文的笑柄。

慎重地把握开放与拓展的度。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式结构应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做到“放而有度,有放有收”,做到“形散神不散”。我观摩过一个名师上汪曾祺的《葡萄月令》,两个多小时的授课可谓拓展得宽阔了,多次涉及《红楼梦》的诗词及内容,我除了佩服该老师涉猎广泛,阅历丰富外,无法看到这堂课的脉络和灵魂。而我读黄厚江的同课实录,则清晰地把握了黄老师从语言突围思想的高超技艺。所以,语文课堂的开放并不是某些人认为的任意拓展,拓展也应该有一个内核,有一个中心,拓展不是天女散花式的散打,不是凌空虚蹈的胡扯,不是赶时髦的作秀。

最后,开放的语文需要开放的“建设”。

利用实验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实验数据来自celeA人脸数据库的超过200000张名人人脸图像,保证了图像多样性与质量。首先验证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在不同肤色与不同发色的人脸图像上进行图像翻译,然后通过对比实验来比较T-GAN与GAN,cGAN,pix2pix,CyleGAN 等其他翻译方法的翻译性能,最后通过一些外部因素影响下的人脸图像翻译结果说明本文方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实验所用平台是Tesla K10.G1.8GB GPU服务器,5.4T硬盘,32GB内存,Ubuntu16.04系统和Python 3.5.2版本。

那些所谓的,不甘心、愤怒、悲伤,在我一天天的阅读时光里消失殆尽。当我合上书本,痊愈之后,我开始了,我最璀璨的生活……□

张先华在《教育思想的革命》一书中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闭文化,中国教育落后的根源是文化的封闭,所以,中国教育必须要完成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文化重建。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每个语文人都得肩负起建设的责任,不要只是一味抱怨。李镇西老师有一本书叫《从批判走向建设》,他在书里讲,所谓“开放的思想”,主要是指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式中:v是清洁机器人的直线行走速度;n是履带驱动轮的转速;r是履带驱动轮的半径;n电是驱动电动机的转速;i是减速齿轮箱的减速比。

开放的语文需要开放的建设。开放的建设需要我们不断地吸纳、扬弃、消化、创造,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为新教育,语文才能成为新语文;要建设开放的语文,需要批判精神。开放不能走向极端,不能盲目、完全照搬理论,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建设开放的语文,需要创造精神。每个语文人都要以创造为旨归,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我们的语文学科建设不定停留在修修补补上,而是高瞻远瞩地设计语文大厦的新蓝图。只有这样,经过无数语文人的长期不懈努力,我们的语文才会真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①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版。

②钟启泉:《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张先华:《教育思想的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猜你喜欢
开放性语文课程学科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寻求开放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