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说明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2011-08-15 00:49陈俊江
中学语文 2011年34期
关键词:说明文荔枝层面

陈俊江

时下,“教学内容的确定”成为语文界最热的话题,这表明人们正努力把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从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操作,从宏观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微观的“教学内容”。不过,这方面的研究多半集中在“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如不少语文类的报刊正组织这方面的讨论,又如最近“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的主题就是“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可是,其它类型的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似乎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为此,本文专门来谈谈说明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提到说明文,多半给人枯燥乏味之感,不似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那样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教者的教和学生的学一般都是围绕着“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进行,大多时候不是在争论“这是打比方还是举例子”、“那是从现象到本质还是从原因到结果”,就是讨论“去掉加点字好不好”,于是乎,说明文的教学成了文章学的名词大聚会。

“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之类的术语,是文章学家们为了研究说明文所作的归纳和概括,我们读说明文时一般不会注意这是“作比较”、那是“从概括到具体”。也许这些东西是不可回避的,但不应该成为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或唯一的重点。那么,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应该是如何让学生“读懂”说明文。

怎样才算读懂?解决了字词和重要句子的障碍,弄通了文章意思当然算读懂了。但这种“读懂”,层次太低,只要学生认字,不教也能差不多弄明白,所以教学不能停留于这个层次上,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这些工作主要是:筛选有用信息,概括文字材料,阐发有关句子,推断和想象有关内容,感悟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等等。教学的根本就应该在这里,达到这种阅读层次,才叫真正的读懂。

综上所述,我认为,说明文的教学,最好在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文章学的层面,即能够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一是文学、文化学的层面,即能够欣赏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一是阅读学的层面,即能够筛选有用信息,概括文字材料,阐发有关句子,推断和想象有关内容,感悟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三个层面,可以互相交叉,立体呈现,至于先展开什么,最好根据不同课文,作灵活处理。下面以《南州六月荔枝丹》(见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第三篇)为例,对此加以具体的阐释。

文章学层面

本文的说明对象,很容易了解,当然是荔枝。比较起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是有一定难度的。其实,题目本身就隐含着说明的顺序。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 “荔枝”作为题目,而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当然能够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因为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一致;但千万不要忽视了另外一个作用:“荔枝丹”在题目中出现,先声夺人,暗示本文是从荔枝的外表出发的,是“由表及里”来写的。这一作用,几乎没有人提到过,这是一种个性化解读。

关于说明的顺序,传统的讲法,还有一个角度,就是让学生讨论第1段所引《荔枝图序》中的句子“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有何作用。这确实是一个好角度,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荔枝图序》全文是这样写的:“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最好把这个内容投影给学生看,并且让他们思考:白居易写荔枝,从树形、树叶到花、壳、实、味等等,写得比较全面,而课文的第1段为什么只引用了其中“壳如红缯,膜如紫绢,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四句?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引文是为写作目的和说明内容服务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须有所选择。第1段里所引4句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重点,并且也为下文确定了说明的顺序。

文学、文化学的层面

就文学层面来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语言很有特色:首先,语言精密、准确、有分寸。说明文的特征就在于它的科学性,而要表现其科学性,就要有精确的、条分缕析的语言。本文明显地具有这种特色,例如第4段写荔枝的外形,第一句写“通常”可见的形状,是从整体上来看的;接着三句具体写上下两侧的形态特征,从上至下然后到两侧,顺序井然;最后一句是写不常见的形状,以应第一句“通常”二字,确实是细密得很。在写荔枝外形和品种的时候,或限定范围,或修饰程度,或说明条件,或比喻形状,真是细针密线,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其余写壳、膜、肉、核、花的各段也都如此。其次,语言具有文采。相对于一般平实的说明文,本文的文艺性十分突出,语言生动,特别是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句,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荔枝的特点,而且把人们带到了优美的意境中,使原本可能枯燥的说明文变得生动形象。

在跟学生一起解读“荔枝不耐贮藏”时,可以补充最新科技信息:“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C 到5°C,可贮藏30天左右。”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科技说明文的积极性,增添语文课堂的文学趣味,可以跟学生搞一个语文学习活动:仿写。“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说的是过去,在贮藏条件已经改善的新情况下,如何为荔枝做广告呢?可以这样写:“一日色彩艳,二日香气鲜,三日味道美,四五日外,色香味俱全矣!”也可以这样写:“一日采摘,二日运来,三日吃下,四五日外,只剩荔枝壳矣!”

就文化学来看,正如梅有梅文化,竹有竹文化,菊有菊文化一样,荔枝也有荔枝文化。本文不是一般地介绍荔枝的生态和生产情况,而是在行文中穿插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征引了二十余条文化资料,指名的作者近二十人,年代则从唐、宋、明、清,直到当代,所引文字的作者包括文学家、科学家以及封建帝王等等。特别是在介绍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时,本文先是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里的句子“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接着以讲故事的口吻写道:1800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蛇猛兽之害”(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这里,从历史的纵向,讲述了荔枝的贮藏史,使我们在了解到具体的荔枝的同时,也了解到丰富的荔枝文化。过去我们仅仅从引用的角度来看这些古诗文,仅仅强调说服力,强调文学色彩,而缺乏文化眼光。学生一般不大喜欢说明文,加上又是陈旧的说明文,如果教者能够从文化学的角度引导学生看书,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无疑会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

阅读学的层面

科技类文章以传递信息为主,其结构一般为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并从来源、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评价诸方面加以阐释。当科技说明文成了高考的必考内容后,文体知识就逐渐淡化,着重从不同侧面考查学生筛选、提取、推断信息的能力。根据这一文体特点,遵循以下思路阅读,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读全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难以理解的语句,用不同色彩的笔勾画下来,然后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以逐渐达到把握基本内容的目的。

筛选信息。对一些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行审慎地筛选。所谓关键词,主要指文中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对科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修饰和限制语、有指代意义的诸如“其”“这”“如此”“与此相反”等词语。所谓关键句,主要指文章、文段的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以及表示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

比较鉴别。注意范围的扩大、缩小,程度的加深、减轻,数量的增加、减少;注意先后顺序、因果条件、主次关系的颠倒;注意或然、可能性是否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是否变成了现实性,将来时是否变成了完成时。

结合《南州六月荔枝丹》来看,我们可以通过投影的形式,提供由教者自己编制的一些句子,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正确与否。这些句子不妨设置为:①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的。②我们吃的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③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④古代记载荔枝的书有十三种。⑤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长的。⑥能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⑦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广东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

在学生形成基本判断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总结筛选信息的技巧:(1)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个别词语。如上面第③句原文应是“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透明”,所以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2)在原文的基础上,替换个别词语。如上面第⑥句原文应是“盛产荔枝的地区”,把“盛”替换为“能”,表意大不相同。(3)在原文的基础上,颠倒个别词语的顺序。如上面第⑦句原文应是“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广东”与“福建”的位置调换,传递的信息便不相同。(4)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删减附加条件。如上面第①、④、⑤句与原文相比,分别少了“成熟的荔枝”、“现在知道的”、“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三个限定语,所以这三个表述是不准确的。(5)根据文章,逻辑推理。如第②句,根据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应是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所以这个判断也是不准确的。

综上所述,有了前面对说明文个性化的解读,《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内容就自然容易确定了:(1)掌握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2)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特别是要领悟作者引用古诗文典故的作用。(3)培养推断、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猜你喜欢
说明文荔枝层面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千里采荔枝的鹤
荔枝熟了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