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本教育的开拓者——浅析杨邦俊的语文智慧

2011-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1年34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互动性人性

张 晨

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

—— 雅斯贝尔斯(K.Jaspers)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以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先导的,而人本主义教育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反对行为主义,认为生长和发展是人的本能,在承认理性的地位的同时指出情感体验也是人性的重要内容。总的来说,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关注人,关注人性,关注人的情感的教育。而在我国,有这么一位老师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人本教育,并在我国首先提出了语文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将人本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位老师就是——杨邦俊。

杨邦俊老师十多年来致力于语文人本主义教育的研究,长期开展语文人本主义教育实验,积累了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同时也形成了一套以语文人本主义为基础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

一、理论基础:语文人本主义

1999年,杨邦俊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发表《语文教育人本论》一文,倡导一种尊重人性,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旨归,以关怀人性、发展人性为基础的人本教育理论,率先在全国提出了语文人本教育理念。语文人本主义是杨邦俊理论实践的基石,以后其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实践,都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它对杨邦俊老师具有独特的意义。

在文章中杨邦俊指出:关注人的发展,实施人本教育是大势所趋。并针对过去语文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人本主义教育改革的主张。

(一)把人当人,让人像人

杨邦俊老师关注学生的地位,非常重视人性,而且将人、学生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了他对人性的一种崇高的敬意。在这里,杨老师试图转变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的教育观念: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仅仅是一个学习的机器,没有自己的思维,没有自己的想法,仅仅是一个附庸品。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人非机器,人的学习也不是被动地接受过程,而应该真正地参与进去。“语文教育要真正变革必须从根本入手,彻底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即必须把学生从物的状态解放出来,对其‘松绑’,把人当人,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把主要精力用于唤取学生人性的复苏,让人像人,进入人的状态。”

(二)关怀人性,发展人性

杨邦俊呼吁语文教育要尽快走出狭隘的功利主义,力避假、大、空,切实关怀学生的人性,实施务实的人性教育。语文教育关怀人性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让学生接受真善美的东西,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和谐的、彼此相容的,而不是血腥的、争斗的、彼此仇视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们从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汲取真善美的东西,让学生自己修身养性,塑造完美人格。

(三)以人为本,固本立人

杨邦俊认为,语文教育必须走出“教文者只教文,教字者仅教字”的狭小圈子,超越语文的界线,更为全面地对学生进行人性的、人格的,也包括语文的综合教育,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大智慧,实现语文教育由“语言—思维”型向“语言—人的发展”型过渡。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应该从中国的国粹文化中汲取有营养的成分,以更好地促成人的成长。

二、独创模式:“互动性阅读教学”模式

2001年《教育科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分别发表他的论文《阅读互动论》和《互动性阅读概论》,正式提出人本的“互动性阅读教学”模式,该模式被学界称为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五大创新模式之一。

究竟什么是互动性阅读?

“所谓互动性阅读,就是阅读走出以往简单追求主体(阅读者)对客体(读物)理解、认同、接受的固有模式,借助开放型阅读活动,激起主体身上的文化‘分子’与客体包容的文化成分之间的碰撞,形成一种主客双方互相兼容、互相修正、互动发展的阅读机制,从而创造性读解文本的阅读形式。”

他认为“人类真实的、有价值的阅读活动,并不是主体对客体简单理解、认同、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客双方相互扬弃、互动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互动性阅读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的,强调了人的能动性,阅读又是一个交互过程,主体参与的阅读接受过程,其实还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通过选择与发挥、淘汰与添加、修正与扬弃等种种方法使主客体相互扬弃、互动发展。

互动性阅读也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如自主性,以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创造为手段,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主动地发展自我;发展性,主张阅读解文不应以追求标准化答案为目的,而应以提出有创建的新论为高标;情境化,主张阅读解文不应追求形式上的规范和统一,而应谋求一种文本主旨无规则的意会,顺其自然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结构。所有的这些特点都是站在一个“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具有明显的人本性教育的特征,唤醒学生的人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阅读中来。这就是互动性阅读区别于其它的常规阅读的独特之处,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学到在学习中要善于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三、课程观:生态课程论

杨邦俊对现代课程进行了生态分析,认为现代课程有以下几个问题:①课程环境的“沙化”与课程教学的“平庸化”;②课程环境的“超净化”与课程教学的“空洞化”;③课程环境的“功能性异化”与课程教学的“低能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杨邦俊提出了生态课程的理念。这个理念包括生态课程的概念、课程生态原理和课程生态法则。

1.生态课程概念:所谓的生态课程,是指依据生态原理和法则,缔结课程内部学科之间的生态关系,优化课程外围的生态环境,搭建合理的课程营养结构,通过课程生态功能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益的课程,具有整体性、学科性、共生性、动态性、活性等基本特征。

2.课程生态原理:①中间融合,即在相邻学科的中间状态达成融合的理论。②边缘效应,即因学科交叉引发边缘作用而产生教育效果的现象。③加权效应,即不同课程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从中获取教学效益的现象。④共栖效应,即一种课程,潜伏于另一种课程之中,并且可以在不损伤该课程利益的前提下,借助其教学来帮助自己完成某些教学任务,获取某些教学效益。⑤熵效应,即课程系统内部各学科学力自然分配、流转,趋于平衡的状态和趋势。

3.课程生态教学模式:最后杨邦俊老师从生态课程理念出发,依据生态课程原理和法则,设想和规划课程教学,提出了:①“三层式”生态教学。该理论把学科课程设计为三个层次:核心层,处于课程的最中心,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学科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中间层,处于课程的中间状态,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学科核心知识提供文化支撑和基础的实践条件;边缘层,处于学科课程的最外围,引导学生在学习消化学科核心知识、获得基本的文化支持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文化涉猎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学科课程提供丰富的外围知识和广阔的运用空间。②互感式”生态教学。该理论试图设计这样一种模式:在一些邻近学科的交叉区域,临时性地虚拟一个互动平台,把相邻学科内部有共同渊源的教学内容投放到这个平台上,强化处理,借助课程生态系统的“互感”作用,来增强教育效果。③“会战式”生态教学。该理论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任务,以战役会战的方式设计并开展课程教学。这种模式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调集多个学科,共同参与完成某项工作,各学科在不同的方面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在完成上述任务的过程中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④“共栖式”生态教学。该理论意欲在课程运行中,设置前后两个平台,前台易见,后台不易见,前台公开进行某一课程教学,后台暗地进行另一课程教学,两种课程的教学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杨邦俊老师对生态课程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希望能够借此来解决我们现代课程的种种问题,让我们的教育在健康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

四、实践

十几年致力于语文人本主义教育的研究,杨邦俊进行了很多的试验,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多次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语文学习》上点名介绍其教改经验。他本人也在 《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著名语文教学专业期刊发表 《中国石拱桥》、《胡同文化》、《我的呼吁》、《漫话清高》等人本教育教学课例和 《语用型教学》、《语用型写作训练》与《地域文化进入语文课程的尝试》等大量人本教育经典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们在这里仅仅介绍他的语文“双促双发”教改试验案例——《胡同文化》,以加深对杨邦俊老师教育理念的了解。

高中语文“双促双发”课题研究是全国中语会课题之一,杨邦俊参与课题方案的制定,直接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撰写理论文章和提供经典教例在权威语文教学期刊上刊发,为课题实验进行基础研究和作教学辅导报告,执教全国性教学观摩课,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双促双发”的语文教改试验是为了改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试味”太浓的现状,探讨一套适应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杨老师在执教《胡同文化》一课时,首先创设了一种文化味很浓的课程情境,引导学生们设身体验,使学生们身临其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化”有更深刻的独特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领会 “文化”的含义,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仍然重视通过朗读、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调动学生的想象,将静态的课文还原成动态的生活场景,成功地激活了“文化”的内涵。

杨老师在讲授课文时,一切从学生出发。不论是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还是讨论、朗读,杨老师都是将学生放在了首要位置,激发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素养,一切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关注人性。在这个案例里面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杨老师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这节课成功地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应试味”很浓的现状,给课堂注入了人本主义的文化氛围,把僵化的教材还原成活生生的生活,给学习注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杨邦俊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是语文理论执着的探索者和追求者。他的语文人本教育思想颠覆了“功利性”的教育,改变了考试至上的教学现状。杨老师多年教学坚持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形成了自己的人本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石,是一位语文人本主义的开拓者,在此基础上独创了“互动性阅读教学”模式,并在试图解决课程低效、功利的探索中形成了生态课程观,并在其之后的教学中不断地予以改进和完善。在教学中他一直坚守着“关注人的发展,从学生出发”的理念。相信杨老师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会探索出更多有利于教学的理论,更会将自己的坚持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在教学中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互动性人性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基于CDIO模式的互动性动画视频受众群体特征挖掘方法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玩转表演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