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究竟是不是东西

2011-08-15 00:49郝文华
中学语文 2011年34期
关键词:成器三国志子贡

郝文华

骂人,常常会说“不是东西”,或者“不是东西的东西”。从这种说法来看,人似乎应该是个什么东西。但反击时,也可以说“你又是什么东西”,或者“你这个东西”。这种骂人法同样具有侮辱性和攻击性。由此观之,人似乎又不能是东西。人究竟是不是东西呢?

仔细考察汉语典籍,不难发现,人确实还是某种东西。人是个什么东西呢?

首先,他可被看成个“器”。《论语》一书中,孔子开始经常把人比成器。如他在讲君子如何任用人时讲道: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论语·子路》)

这里,大意是说,君子使唤人,把它看成什么器皿,——什么器皿就作什么用途。

而这个被使唤的人,除了要能作为“器”被使用之外,还要超越一般的“器”。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以为我怎样啊?孔子说:你啊,已经成器了吧!子贡又问:我成什么器了啊?孔子回答说:就像那宗庙里头用来盛装黍稷的玉器——瑚琏。——孔子赞许子贡已学有专精,但要想成为君子则仍有待努力。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这是说,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应该博学多解。

《论语》中孔子把人比作器,后人自然也这样用了: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也有了“器使”一词:

人臣竭情悉力,而见其短长,使主上得而器使之。(《春秋繁露·离合根》)

因为是器,能被使用,而有了重视之意: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尧舜宰乾坤,器农不器兵。(唐·孟郊《吊国殇》)

中丞杨公见其文而器之,月给常廪,以助灯火。(《聊斋志异·细柳》)

自然,会有“器重”一说:

广繇是见器重,数受赏赐。(《汉书·疏广传》)

能被器使,被器重,自然是因为此人具备某种能力、才能,故“器”有能力、才能之意: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系辞下》)

瘖、聋、跛辟、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礼记·王制》)

子、弟、婿居官,随器自任。调之铁过其器,而居人之右。(唐·苏王褱《中枢龟镜》)

怀有某种能力或才能的人,当然也就是人才,“器”也就有了“人才”之意:

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唐·白居易 《初授拾遗》)

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器使、器重、才能、人才,都是“器”的意义,都与人相关,都是基于把人当成“器”,也就是说,人其实就是个“器”。如果一个人不能成为“器”,人们骂他,说得难听一点是“不是东西”,说得文雅一点,就是“不成器”。

此外,人也可说是“材”(才)。“才”和“材”都有“才能、才艺”之义。如:

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书·咸有一德》)

任人之才,难以至治。(《淮南子·主术》)

也都可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或者说“人材”,如:

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论衡·自纪》)

必取贤敛才焉。(《礼记·文王世子》)

这两个字(词),形体有联系。意义也有些联系。

“才”的本义,依《说文》,是“草木之初”,带有天然的禀性,故可引申为“才质、才性”。清代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才部》中引李阳冰说:“凡木阴阳、刚柔、长短、小大、曲直,其才不同而各有宜,谓之才。其不中用者谓之不才。引之则凡人物之才质皆谓之才。”又说:“才、材古今字。因才为才能所专,故又加木作材也。”

其实“材”的本义是木干、木料。《说文·木部》:“材,木梃也。”徐锴系传:“木之劲直勘入于用者。”《正字通·木部》:“材,木质干也。其入于用者曰材。”从其具有可用性看,未尝不可说“才能、才智、才艺”这些意义本是“材”的引申意义,用“才”来表示,也可说成是“才”的假借义?正因为其“劲直可勘入于用”,才可做栋、梁、甍、柱等。这些词也常常用来比喻能担当重任的人物。如:

太子,国之栋也。(《国语·晋语一》)

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瞻具。(《三国志·魏志·高柔传》)

诚社稷之元龟,大汉之栋甍。 (《后汉书·谢夷吾传》)

主疾无嗣,弄臣为辅,鼎足不强,栋干微挠。(《汉书·佞幸传·赞》)

(田)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汉书·霍光传》)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理解,人这个东西,原来既可是器,也可是材,说他不是东西,即是指他不成器,或者不成材。只不过这些否定说法,几乎都是批评人不懂基本的伦理、礼义,是从道德层面上来说的。而肯定性的说法,成器、成材,都是侧重于智慧、见识、技能等生存能力。

在古人眼里,这材还有级别,所谓级别,不是指将才、帅才、俗才、庸才之分,而是指栋梁之材与股肱之材两个层级。如: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焉。(《国语·越语上》)

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书·益稷》)

琬曰:“御史乃耳目官,知而不言,尚何赖?”《新唐书·韩思彦传附韩琬》

王曰:“(田)需,寡人之股掌之臣也。”(《战国策·魏策二》)

君之卿佐,是谓股肱;股肱或亏,何痛如之!(《左传·昭公九年》)

可见,人这种“材”,不仅可成为国家之栋、梁、柱,还可升级为君主之耳、目、爪、牙、掌、肱、股。古人虽未明确分级,但从其字眼上,还是可看出实在是两个级别:一是自然生长之物,一为君主身体之一部分。不过股肱之材也仍然摆脱不了“材”的本性。

人可以比喻为某种东西,却不能直接说是东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抽象的东西是物品,而物与人相对,单单说人是个“东西”,其实就是说他是与人相对的另一类,而不是人!这当然是一种侮辱了。

那么,人究竟是不是东西呢?说到底,人可被比作某种东西,却又不可以被直接称为东西。

猜你喜欢
成器三国志子贡
揉以成器,大气悠远
子贡文化心理释义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大话三国志
为官先要祛“心魔”——心魔不除,难以成器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斫木成器 工匠精神——明式家具的材美与工巧
晚成“小器”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