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61例疗效观察

2011-08-15 00:42贾淑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32期
关键词:鼓腮闭目行气

贾淑丽

周围性面瘫,目前病因未明,现代医学认为发病机理可能与病毒感染、寒冷刺激、自主神经不稳定等有关。中医学属中风之“口眼喎邪”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迟缓性瘫痪、眼裂扩大、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不能做蹙眉、皱额、闭目、露齿、鼓颊、撅嘴等动作。如失去治疗时机,或治疗不当,常可遗留瘫痪肌挛缩等后遗症,影响患者面部功能、美容,甚至心理及社交方面问题。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61例中,男28例,女33例;最小年龄8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36岁。病变在右侧35例,左侧者26例。

2 治疗方法

2.1 牵正散加减口服白附子8 g,全蝎6 g僵蚕10 g,天麻15 g,钩藤15 g,石决明10 g,黄芪30 g,白术20 g,茯苓20 g,熟地20 g,当归20 g,川芎15 g,赤芍各20 g。以扶正祛邪为主,随证化裁。1剂/d,水煎服,早晚分2次温服,直至临床痊愈。

2.2 配合中药外敷儿茶9 g,黄精20,乳香10 g,没药10 g,大麻子20 g,铅丹10 g,皂角刺10 g共面,醋调成膏,均匀平摊于纱布辅料上,贴患侧面部,隔日换药。

2.3 西医常规治疗发病1周内口服强的松片、地巴唑片、维生素B1、B12等,静脉滴注抗病毒及活血化瘀营养神经药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痊愈:面部肌肉功能恢复至正常状态,患侧与健侧动、静态对称,眼睑闭合完全,鼓腮不漏气。显效: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患侧静态无歪斜,动态不完全对称,闭目欠实。有效:面部肌肉功能部分恢复,静态可见患侧与健侧不对称,闭目不拢,鼓腮漏气,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好转。无效: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变化。

3.2 疗效观察笔者治疗61例患者,疗程7~25 d,平均12.8 d,治愈42例,显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随访2个月以上均未有复发。

4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女,39岁,2011年元月16日初诊。病史:右侧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伴流涎1 d。患者诉1 d前晨起洗漱时发现右侧面部麻木,吃早饭时不能正常进食,流口水,上班后同事发现患者发笑时口眼㖞斜,遂来诊。诊见:右侧口眼㖞斜,右眼闭目不拢,鼻唇沟平坦,鼓腮漏气。面色白,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浮紧。诊断:面瘫(风寒入络)。采用上述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1周后右侧面部麻木症状消失,右眼完全闭合,不再流涎,鼓腮不漏气,能够正常进食。3周后患者痊愈。

5 讨论

面瘫中医认为多由正气不足,风寒之邪外袭,风痰阻于络道致络脉不通,气血痹阻,肌肤经脉失去濡养而引起本病。内服方中白附子祛风、化痰、通络;白僵蚕、全蝎熄风、化痰、镇静;口眼膶动者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熄肝风。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即取“血行风自灭”之意;茯苓、白术健脾祛湿;重用黄芪以益气扶正。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以镇静安神等。外用方中选用血竭、乳香、没药、活血化瘀、行气,儿茶以清热化痰通络,与上药配伍以加强活血通络行气的作用,重用黄精、大麻子以养阴润燥,铅丹温通血脉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恢复面部肌肉功能等。配合西医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共凑扶正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行气和营养神经以恢复面神经功能,故可取得满意之疗效。

猜你喜欢
鼓腮闭目行气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老人常鼓腮有助消化
黄鹤楼
老人消化不好多鼓腮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闭唇鼓腮防脸塌陷
饭后闭目静坐最养肝
时常鼓腮帮助消化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
闭目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