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研究

2011-08-15 00:5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1年7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体育学校

吕 伟 从 群 李 宏

(1、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2、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 201209 3、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 上海 200023)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措施为手段通过多种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社会体育是在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社会群体中进行的体育,通常是指在厂矿、企业、机关、学校、街道、农村等群体中进行的体育。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校体育必然会受到社会体育的制约,同时,学校体育的实践也会影响社会体育发展。就体育参与者个人而言,学校体育是连接社会体育的桥梁,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石。我们应当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健康素质的需求作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分析和研究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对加快学校体育的改革步伐和实现终身体育具有现实意义。

1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

1.1 、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在教育指导思想上,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学内容仍然坚持传统的以教材、大纲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未能做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想不到社会需要我们培养具有何种体育素质的学生。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制约了人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方式制约了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已经是根深蒂固,这导致学校体育的地位、功能、特点、目标和作用未能得到充分认识,误认为体育教学是副课,阻碍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1.2 、“终身体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人们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往往把学习和学校联系起来,忽视了终身教育制度的核心。“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都要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终身受益。因此,终身体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体育,而要经历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学校后体育的连结过程。学校体育应该是一个具有多功能、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在强调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必须重视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但在学校体育中,“终身体育”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这在某种意义上抑制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

1.3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丰富,但有效利用率低

目前存在场馆资源相对短缺与场馆资源闲置的矛盾,学校体育场馆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体育场馆的开发前景和空间巨大。但由于学校体育经费的相对不足,使得学校目前拥有的场馆没有达到承办重要赛事的有关规定,场馆后继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急需维修,缺乏管理,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和大众健身。

1.4 、学校体育场馆服务具有单一性

绝大部分学校体育场馆服务单一,工作人员只管开票收钱,经济利益至上,对大众健身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使消费者在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带来的精神紧张、情感失衡、压抑等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和释放,多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有可能影响部分消费者的热情,影响社会体育的发展。

2 、当前我国社会体育的现状

2.1 、社会体育不够普及,体育人口少

国家体育总局为了掌握中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体育现状调查。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我国的社会体育尽管成绩突出,但其发展水平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社会体育普及与体育人口方面,与世界上社会体育先进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

2.2 、社会各阶层对社会体育关心和重视不够

普通老百姓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仅人数少,而且对于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政策也不太关心。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中仅有5%的人了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内容,有30%的人略知情况,但不甚了解内容,尚有65%的人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在这些数字的后面,似乎潜藏着中国社会体育的巨大矛盾和难题。一方面是国家积极提倡各种体育活动,大力倡导“全民健身”,另一方面则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未做出任何行动;一方面是国民经济在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人们的社会需求层次逐步上升,另一方面则是社会体育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基本上无实质性进展。

2.3 、体育活动场地缺乏

我国社会体育活动场地不足,严重地制约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我国的体育场馆不足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尽管如此,却只有10.0%的体育场馆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我国的公共体育场馆目前基本全部向社会开放,但它却“仅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2.3%”。在锻炼过程中人们最大的愿望依然是“建立配套的体育场所”。因此,“缺乏场地”仍然是人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客观原因。

2.4 、自我科学锻炼能力差,体育咨询的需求增加

人们在体育锻炼时,出现了运动负荷不够,健身功效未能提高,体育项目的技能水平较低,竞赛交流机会少等情况。因此,随着人们体育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对科学锻炼有了新的要求,对体育咨询提出了新的需求。但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距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未受过专门训练,不具备资格的人员进行指导活动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对社会体育的科学化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我国学校体育教师在社会体育工作中未发挥重要作用。

3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可行性

3.1 、经济因素

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学校体育渴望进入市场,学校对来自于校外的体育市场需求旺盛,并且希望充分挖掘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最佳的结合点,运用市场营销手段对体育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定价、推销,最大限度的体现学校体育的价值,为学校体育带来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时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因此,人们消费和生活方式必将朝着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花钱买健康的生活理念已经被接受。以上因素决定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经济方面互动发展的可行性。

3.2 、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因素

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从而最终形成经常锻炼身体的生活方式。学校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最重要的一环并为其奠定基础。终身体育教育重视的是体育意识,或者说是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自然,而不是简单地某人在某一阶段的运动水平。但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过多地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近期效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走上社会后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功能与价值,从而使学校体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在终身体育模式中的中心环节作用。可见,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尚未树立起完全的终身体育观念,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之间存在断点,而这一断点需要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为学校体育接轨,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3.3 、体育资源因素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体育资源方面各有优势。学校体育体育资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人力资源。我国教育系统从事体育工作且受过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人才约占总数的80%,而大学更是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且门类齐全,其人才不论在数量、专业种类、及理论知识、实践示范、教学经验等综合素质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们在社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面,开展和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有偿训练、体育科技开发和特殊健身以及娱乐体育类的活动等,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很大潜力的无形资产。第二,设施资源。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几年来,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各地都在争相建设新的体育设施。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报告显示,全国共有体育场馆549654个,其中67.7%在学校。

3.4 、政策因素

社会体育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政策因素上。近年来,在“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下,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查研究,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上来。这标志着政府体育行政机构弱化了微观管理制度职能,给社会体育组织更大的活动空间,并在政策上给予社会体育扶持,逐步将福利型体育变成消费型体育,以上措施促进了社会体育的迅速发展,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开辟了广阔的互动空间。

4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途径

4.1 、构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型组织

学校体育要实现与社会体育发展,首先应打破原来的封闭状态,从自我完结的指导思想中解脱出来,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联系,形成一个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体系。使学校体育成为一个与社会体育息息相通的、灵活的开放系统。在实践中以跨行业、跨单位的组织形式,将学校体育与企业、机关、社区体育联系起来,以便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地各自资源优势,从而扩展双方的体育视野,拓展学身、群众参与体育的空间,增大参与体育的机会。

4.2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支持系统

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体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学校体育担负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体育可以通过系统的长期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既是体育教育的目的,又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走出校门,学生将是社会体育的骨干分子,对促进社会人口的体育活动必将起到积极作用,是社会体育人口的发展基础。故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支持系统,不仅是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关键。

4.3 、加快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学校体育教学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习惯的双重重任,是学生终身体育观形成和强化的最佳期。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使学校体育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与终身体育相适应,使学校体育在教学内容、方法上突出学生在体育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具体做到:从国情和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保证体育教学的连续性、完整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坚持健身、娱乐、终身体育原则,选择适宜从事终身体育、增强意志品质和提高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并以个性项目为主,这样便于学生毕业后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长期的锻炼。

4.4 、实现体育场馆的共建、互享

拓宽思路,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转变,使体育场馆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积极探索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经营管理的新模式。逐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不影响正常的学校体育教学、不损害体育场馆的体育功能的前提下,学校体育场馆的体育管理机构可成为经营主体,也可采取其他方式选择经营管理机构,如鼓励社会机构参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活动,甚至建设体育场馆,达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目的。

4.5 、实现人力资源上的互动

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体育教师对社会体育活动的指导。当前,我国体育人才结构以学校体育教师最为丰富,社会体育人才最少,就质量上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难以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而体育教师具有系统的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角色转换比较容易;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的管理人才优势,实现学校体育管理的“与时俱进”,促进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4.6 、探索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新模式——“教企(单位)” 结合

由于我国就业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增强,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但是专业上的,而且包括了身体健康水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学校体育可以根据各企业(单位)的需求,不断使学校体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体现企业(单位)的特色,做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怎样的人才,实现“教企(单位)”结合,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具有其现实意义。

结束语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实施、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个内容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在此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呈现出相互渗透、逐渐融合的景象。社会体育形态开始进入校园,社会体育新兴的体育项目成为大学校园体育新的热点。另一方面,学校的体育场馆也逐步向社会有偿开放,体育教师也开始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扮演着双重角色,成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沟通者和倡导者。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具有互动的巨大潜能。因此,努力挖掘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潜能,将会推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提高全民体质,同时对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落实终身体育有着重大意义。

[1]王凯珍,任海,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5):6-10.

[2]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J].体育与科学,1998.

[3]顾雪兰.学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构思.体育学刊,2003(4):98-100.

[4]李建国.上海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 (4)74-79.

[5]陈锡林.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的有机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 (1).

[6]莫小农,林敬松.试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结合[J].体育科技,2001.22(1):4-7.

[7]王凯珍.中国城市社区体育研究[Z].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2):35-38.

[8]孙洪涛.试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改革,体育科学,2000.

[9]孙淑惠.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有关问题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

[10]唐忠新.关于社区体育社会化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3(2):9-10.

[11]邬锡均.高校体育应成为社区体育发展之依托[J].浙江体育科学,2000 (2).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体育学校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体育:室内体育场馆空气质量标准年内实施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