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体育制度变迁研究

2011-08-15 00:5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1年7期
关键词:变迁制度改革

蒋 吉

(辽宁大学 辽宁 110036)

1、引言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经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在这30年间,我国的体育制度伴随着整修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逐步的完善和成熟。我们为30年来取得的教育领域的巨大成就而自豪和欣喜,同时又深深的感到:对30年体育制度变迁的历程,有必要认真地加以系统剖析和理论总结。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整体把握改革开放30年学校体育制度变迁的性质和基本经验?具体的说,在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高校体育制度基本方向和主题是什么?推动其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效果?有哪些历史经验教训?等等。这些理论问题,是提纲挈领地理解、把握既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整体格局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年普通高校体育制度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及数理统计法对30逾年中国高校体育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研究,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高校体育制度变迁的特征,挖掘其制度变迁背后的政治、经济、教育、体育背景,探寻影响高校体育制度变迁的阻力因素,深刻分析目前中国普通高校体育制度的现状及改革方向。从这些方面讲,本课题对于高校体育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体育制度的恢复与部分改革阶段(1977-1992年)

2.1、高校体育制度发展的社会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由于“两个凡是”的思想的束缚,未能对1957年以来发展起来而在“文革”中大肆泛滥的“左”的思潮加以纠正,国家仍然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正是在这种决定命运的历史关头,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1981年间,党中央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到了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作用。

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根据这个实际,我国做出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大决策:1983年开始进行农村改革,1985年推向城市,全面改革经济体制,同时实施政治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亦在1985年开始进行。

经过80年代到90年代十多年的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趋于完善。改革开放使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根本区别于已经过时的苏联僵化模式和“左”的教条主义,从而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2.2、高校体育制度发展的教育、体育背景

为了适应和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很多方面给予了详细地论述。在教学方面,指出要改革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要加强教育立法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的地位,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我国已开始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将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并且日趋稳定、成熟的教育政策不断上升为教育法律。教育事业的发展亦开始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继80年代中期《义务教育法》颁行之后,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规随之颁布执行。

1992年中共十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中,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技术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体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从1978-1992年间,发生的体育大事件总计154件,比文化大革命期间多了近10倍。

2.3、高校体育制度在恢复与部分改革阶段的特征分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体育在国家政治、经济、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也有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出台,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

《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在体育教学上,教育部重新编订了《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体育教学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在教学中采用自编教材。此后,开始使用全国统编的普通高校体育教材。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国家体育制度之一。它最初叫做《准备劳动和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颁布于1954年。到1992年共经历了四次修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国家对青少年儿童的基本体能要求,目的在于鼓励广大儿童青少年自觉积极地锻炼身体,促使身体正常发育和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为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打下基础。1990年10月11日,国家教委印发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视力状况及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作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接受体育教育的个体评价标准和学生能否毕业的必备条件,对于鼓励学生经常锻炼身体,不断增强体质,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年5月14日,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发布了关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文件。从表面上看,新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是在1979年10月5日教育部、国家教委发布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修订。从指导思想、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再一次规定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

3、高校体育制度的快速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

3.1、高校体育制度发展的社会背景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彻底冲破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从理论上,也从政治上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在改革目标上的争论,为改革铺平了道路。

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令国人振奋的就是中国经历15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意味着中国将要经历世界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浪潮的洗礼;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要面临着世界经济新规则的挑战,意味着中国将无可避免地承担自身体制改革带来的阵痛。中国加入WTO以后,政府承诺将遵循WTO的国民待遇、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原则,按照最终达成的多边贸易协议,分阶段、分行业地开放市场,提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清理和调整不符合WTO规则的政策、条例、法律和法规。建立符合世界通行规范的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规则,在更高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2001年9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中央各部委共清理法律法规2200多项,其中需要修改116项,要废除573项,需要重新制定26项。

二十世纪90年代在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同时,我国还出台了一些重大的教育政策。其中突出的是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这是党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文献。《纲要》强调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它在对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清晰的分析之后,明确提出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并就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实施方略。

199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方面的根本大法,对我国教育发展中的根本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关于教育制度,总则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随后,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这些教育的基本法和多种专项教育法规的制定与颁行,说明我国教育事业已经沿着依法治教的轨道顺利向前发展,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规体系。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为适应21世纪的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1998年12月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1月施行。行动计划要求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达此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起来,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多元化的体育需求,1995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了我国群众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确立了到20世纪末和2010年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全民健身活动,既有形成制度的大型群体竞赛,也有社区、居委会、家庭等的小型、经常性群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1995年8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通过了《体育法》。《体育法》是我国第一部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体育法律,它明确了公民参与健身活动的基本规范,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基本纲领和总章程。《体育法》的颁布凸现了体育改革的成果,为体育改革的深入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开始从政治工具向为全民健康服务的根本性转变。

进入新世纪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为实行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使1952年设立的“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这一年成为中国体育的体制改革施行最重大举措和体育管理层受到最强烈震撼的一年。2000年,悉尼奥运会获金牌数再创新高,为东方文明的崛起增添了一抹亮色。

3.3、高校体育制度在快速发展阶段的特征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高校体育的一系列制度的出台都渗透着这样一个理念,即高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

就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而言,高校从1986年创办高水平运动队之初的52所,经过20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发展成为200多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竞技运动水平在不断提高。2005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强调了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使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定位更加清晰。同时为了保障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健康、有序发展,教育部于2005年建立了全国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专家库,对申报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进行评估。保证了高校竞技运动水平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结: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高校体育在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忧虑。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终身锻炼能力的增强还存在若干不足,这些不足导致高校学生体质的某些指标还处于下降趋势。另外,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还面临经费不足、生援质量不高、师资力量薄弱等一系列的问题,高校体育的发展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总之,制度变迁是一个充满曲折、复杂的过程。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很多。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非正式制度、组织障碍、高校体育改革的认知、路径依赖等因素影响着制度变迁的进程,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影响着整个高校体育制度的变迁,最终阻碍高校体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对制度变迁的研究不容忽视,只有从以上诸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才能把握高校体育制度变迁的精髓,使中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沿着我们期望的目标前进。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Z].2002-7-22.

[2]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R].体育科学,2001,21(3):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R].文汇报,2001-3-1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中发[1999]9号).

[5]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M].1960.

[6]巫宝山.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集[M].(先秦部分),322.

[7]《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85.

[8]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猜你喜欢
变迁制度改革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改革之路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改革备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