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民生理想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跨越*

2011-08-15 00:53刘小红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孙中山民生

刘小红

(中共苏州市委党校科研处,江苏苏州215021)

辛亥革命的民生理想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跨越*

刘小红

(中共苏州市委党校科研处,江苏苏州215021)

在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革命领袖提出了“平均地权”、“兴办实业”的民生主义思想和主张,但因其理想主义成分太重而止步于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传承与发展孙中山等的民生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宏观与微观相协调,成功地化解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种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从而实现了民生思想从理想到现实的跨越。

辛亥革命;民生理想;中国共产党;历史跨越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无数哲人圣贤为解决民生问题付出了艰辛努力,并形成了连绵几千年的民生思想。在我国,民生一词最早源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中提出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是指普通民众和老百姓,“民生”指的是百姓的生活。而这种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以民为本、重视民生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则是萌芽于西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战国时期,经过近两千年的充实和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纵观古人对民生的阐释和理解,大多指老百姓的经济和生活。而把“民生”作为一种大众观念,为中国普通民众所知、所用,形成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民生理论体系,则是在辛亥革命时期由以孙中山等为首的革命党人提出的民生主义而开启的。正如列宁所评价的那样,辛亥革命使“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地发展。”[1]虽然辛亥革命的一系列民生主张因受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未能真正实现,但它的开启性作用深深地影响着之后的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传承与发展这一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宏观与微观相协调,实现了民生主义思想从理想到现实的跨越,从而成功地化解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种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一、辛亥革命的民生理想

民生疾苦是每一次革命的重要原因,辛亥革命也不例外。辛亥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一方面,腐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另一方面,为了支付巨额的赔款和扩军以镇压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对人民的榨取空前严重。“……其余各种杂税,省省不同,府府不同、县县不同,名目不下百数十。”[2]67因此,寻求并许诺一种解决民生疾苦的理想方案便是辛亥革命领袖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一批革命志士为民生疾苦奔走呼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主张和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以及黄兴等人的民生思想。

(一)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袖,他的革命纲领是尽人皆知的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对“民生”的认识和论述,早期主要侧重于物质方面,单指人民的日常生活。如1894年在上书李鸿章书中写到“机器巧,则百艺兴,制作盛,上而军国要需,下而民生日用,皆能日就精良而省财力,故作力所不作之工,成人事所不成之物”、[3]12“故泰西各国体恤商情,只抽海口之税,只设入国之关,货之为民生日用所不急者重其税,贷之为民生日用所必需者轻其敛”。[3]13后来逐渐过渡到将社会经济改革政策问题纳入到民生主义范畴当中。如孙中山在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有这样的记叙:“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3]71这是他首次提出“民生主义”。1906年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中,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内容、目的、意义作了重点分析和介绍。他说:“民生主义,因这里头千条万绪,成为一种科学,不是十分研究,不得清楚。并且社会问题,隐患在将来”,[3]75“社会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想要设法挽救”,[3]77“不愿少数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3]79“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这决不是欧美所能及的”,[3]77“欧美为什么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3]77其后相当时期里,他的民生主义思想无脱其臼。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所使用的“民生主义”即来源于此,主要指社会问题。这从他在民国建立之初在各地的演说中也可窥见一斑,如他多次强调,统一以后,则重心又移在社会问题。

而社会问题的解决要通过社会革命来完成。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民生主义的具体办法,即“平均地权”和“兴办实业”。所谓平均地权,就是“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4]538兴办实业是其另一民生主义之办法。孙中山指出:“此后社会当以工商实业为竞点,为新中国开一新局面。”[4]547“夫民国新建,外交内政,百绪繁生”,[3]83“建设之事,更不容缓”,[3]84“现在民国大局已定,亟当振兴实业,改良商货,方于国计民生有所裨益。”[5]在这里,孙中山为我们描绘和设计了一幅“兴实业以发达国家资本”、“均地权以实现国民共享”的宏伟蓝图。

然而,由于他的“平均地权”思想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初始目标,演变为重将来而不是当代,目的在于预防将来资本主义发展后城市中的地价问题,而不是解决当时农村中严重的土地集中问题。因此,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要解决的是理想中的问题,而不是实际问题。另外,孙中山在均地权中反对“夺富人之田为己有”。[3]78所以,在实践中,就不可能像孙中山自己所想象的那样,“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那么,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3]86关于他的“实业救国”思想,尽管在当时促进并带来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空前发展,但是,指望在辛亥革命后立即从事经济建设的理想光环,被随之而来的政治风云所掩盖。当孙中山致力于实业振兴,大力宣传民生主义的时候,袁世凯却在磨刀霍霍,致力于篡权和复辟的活动。因此,中国要想通过充分兴办实业以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就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二)辛亥革命时期黄兴等的民生主张

辛亥革命时期,与孙中山齐名的另一位肇建民国的功臣就是黄兴。他在关注民生、发展实业问题上同孙中山的认识总体上是一致的。在民生主义问题的认识上,他认为“共和政治达于完全,其进行方法甚多,但吾人夙所主张者,则民生政策”。[6]295又说:“苟实行民生主义,则熔政治社会革命于一炉而革之矣”,[6]294“采此政策,自可永享清平幸福”。[6]295在民生主义的实践上,一方面,他认为“民生主义繁博广大,而要之则平均地权,反而言之,即是土地国有。”[6]240并提出采用地价增差税的办法,不论土地之大小,一概视其产量丰饶来定税额,改变欧美各国土地为富豪所占有状况。另一方面,他认为“民生主义的发展,当借助于各种实业”,[8]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业为发展国力之母”[6]243的思想,他说“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困,原国力,舍实业未由。”[6]252而孙中山的另几位亲密战友如于右任、胡汉民、朱执信、冯自由等都在热心地宣传着他的民生主义,并且就社会革命的具体内容来说,也是非常一致的“平均地权”,即实行土地国有化和单一税制。

然而,无论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还是黄兴等人的民生主张,都不能解决当时中国的根本问题,其原因在于他们的民生理念形成于斗争的需要,在认识和实践的层面上尚有诸多局限。此外,还因为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不是任何一个特定阶级的阶级意志的直接表现,这对于清末的社会实际,对于革命党人的实际革命运动来说,他们所提的“民生主义”或“民生思想”都显得具有超越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时期的民生主张因其理想主义成分太重而止步于理想。而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统治者们则因志不在于此而无心解决民生问题。因此,解决民生疾苦,实现民生主义这个重担就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二、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历史跨越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解决民生、实现社会正义这一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而努力。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借鉴、传承与发展孙中山等的“民生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宏观与微观相协调,为不同历史时期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实现了民生思想从理念到现实的跨越。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生实践

应当说,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对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尽相同,却面临着相同的社会任务,即要解决人民的疾苦,实现“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对民生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农民土地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农民运动先驱彭湃就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1926年他在《农民运动在国民革命中之地位决议案》中进一步指出,“半殖民地中国国民革命便是一个农民革命,换句话讲,半殖民地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便是一个伟大的农民解放运动。”毛泽东也认为农民问题主要是贫农问题,而贫农问题的中心问题,就是一个土地问题,如果不使农民得到土地,农民将不能拥护革命至于最后之成功。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关乎民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1927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土地问题党纲草案》,规定无代价没收一切土地归公有,分给农民使用。这是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制定的第一项土地政策。1928年中共中央通告规定,“没收一切地主、寺庙等土地”,“一般土地实行公有后,重新分给农民耕种,由政府发给土地使用证,旧田契、佃契一概宣布废除,土地不能买卖”;1929年4月红四军制定和颁发了《兴国土地法大纲》,闽西“分田分地真忙”,广大农民欢天喜地,积极从事生产,粮食产量增加,生活也得到改善。[8]进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战的需要,制定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随着减息政策不断调整,减息工作走向深入,绩效日彰,许多贫苦农民从中受惠。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转变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革命实际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从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党的民生实践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传承了过去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到1952年底,打倒了地主阶级,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中国农民几千年的梦想得以真正实现。随后,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在农村搞互助合作社,在城市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彻底扫清了民生建设道路上的制度性障碍,不仅实现了孙中山精心设计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大目标,而且把他在《实业计划》中描绘的蓝图变成了现实。特别是进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对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的正确处理,使农业和轻工业大大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以前也有了较大提高。但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在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尤其是党的“八大”后,无论是在民生认识上还是在民生实践上都发生了偏差。在认识上,表现为把人们对正当利益的追求看作“每日每时都在产生着资产阶级”的温床,[9]这样一来,抽去了个人利益的“人民利益”就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实践上,明显地表现出重精神轻物质,过多地强调奉献,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停滞在维持生计的层面上。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民生问题总体上还处于摸索和探索阶段。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民生实践

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国情,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完善了民生的内涵、目标、动力和战略等内容,实现了民生建设从生存型民生——发展型民生——和谐型民生的嬗变。[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形势新条件,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改计划经济体制为更具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使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在这一基础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实施积极的举措,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踏步地向前推进,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衣食住行都有较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日渐突出的贫富差距扩大,医疗、教育、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更是首次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任务,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1]37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和措施,如加快推进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等。[11]37-40民生举措的有效推进,不断满足了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的新期盼。

综上所述,较之辛亥革命时期的民生理想,中国共产党在民生建设上的贡献,正如宋庆龄所概括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不仅把孙中山奋斗的理想变成现实,而且远远地超过了他的理想。”[12]

[1]列 宁.亚洲的觉醒//列宁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447.

[2]张永斌,窦重山.试探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国情观[J].辽宁大学学报,1995(6).

[3]宋庆龄.孙中山选集:上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 [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辛亥革命资料 [M].北京:中华书局,1961:217.

[6]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黄兴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 (总64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4.

[8]孙艺兵.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J].唯实,2009(10):7.

[9]孙艺兵,孙志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历史经验 [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

[10]庞 超.生存型·发展型·和谐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形成、创新与完善 [J].求实,2010(1):47.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崔桂林.从民生主义到关注民生[N].文汇报,2008-01-21(5).

The 1911 Revolution’s Ideal Livelihood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Historical L eap

L IU Xiao-hong
(Dep t.of Scientific Research administration,Suzhou M unicipal and Committee Party School,Suzhou 215011,China)

In the Revolution period,Sun Yat-sen,Huang Xing as the representatives of revolutionary leader’s“equalization of land rights”and“industrial establishment”,it’s too much idealism and stop at the ideal composition.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from Sun Yat-sen’s ideology,through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the coordination of macro and m icro,communists successfully resolved the various social conflicts and Problem s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period,and achieve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inking across from ideal to reality.

Revolution of 1911;the ideal of people’s livelihood;the CPC;historical leap

刘志新)

D261.4

A

2095-042X(2011)03-0005-04

2011-05-05

刘小红 (1977—),女,江西萍乡人,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孙中山民生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