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语言学理论的新构建
——《传播语言学》评介

2011-08-15 00:51鸿
大理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传播学语言学学术

方 鸿

(华侨大学,福建泉州 362021)

传播语言学理论的新构建
——《传播语言学》评介

方 鸿

(华侨大学,福建泉州 362021)

传播与语言密不可分,二者交叉、融合而生的传播语言学近年来不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传播语言学》一书以现代学术的眼光构建了新的传播语言学研究体系。它把理论与实践贯通,视角多元,构建新颖,深入挖掘出了传播语言学中诸多独创性的观点,加之鲜活的语言和生动的例证,不难发现,这是一部兼具学理性和实用性的佳作。

语言;传播;传播语言学;构建

德国著名文化哲学家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1〕语言是人类最为常用的符号,人之所以为人正是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与语言共生。语言对于人类而言,其最主要的功效在于传播。语言充当着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承担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任务,它的传播功能在不同领域都发挥着极为显赫的作用。语言与传播的密切联系,使得语言学与传播学两门学科天然地拥有着亲缘关系。近年来,随着新兴学科的不断崛起与发展,以语言学与传播学的交叉、融合而催生出来的新兴学科——传播语言学诞生了。201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索燕华与纪秀生合著的《传播语言学》正是在当今学科大发展、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新著。该书以广阔开放的视野,以现代学术的眼光建构了传播语言学,为传播语言学学科的建设作出了新的学术贡献。

《传播语言学》融理论性与实践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为一体,它以独特的学术认知与视角建构了传播语言学研究新的体系;重新梳理与挖掘了传播语言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内涵;简明精要地阐述了语言之于传播中的运用;科学合理地嫁接了传播学与语言学两门学科。该著以语言为轴心,综合文学语言、新闻语言、广告语言和网络语言等传播语言实践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源,构筑了新的传播语言学的研究框架,拓展了语言与当代多学科之间的张力与勾连,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当代传播语言学研究新的视角与风貌。

实现这样的学术研究成果,著书者不仅要在语言学领域涉猎较深,还要对传播学有所研究,更要站在多学科融合的高度,具备多学科的理论视野与功底。《传播语言学》的作者是两位有主见、有创建的学术研究者,一位主要从事传播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另一位主要从事理论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他们都很重视应用语言学的发展状况,重视语言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而实际的运用。长期以来,他们致力于语言学和传播学的交叉点,寻找二者之间的交集之处,这一研究成果正是他们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一、多元视角,构建新颖——富有当代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术视野

传播语言学属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它与交际语言学、行为语言学等等共同被列入应用语言学的范畴。该著认为,“传播语言学研究就是把语言放在人类社会传播活动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从而更有效地揭示人类语言的本质、功能以及语言系统的内在规律。”〔2〕28《传播语言学》这部专著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基础上构建了具有当代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术视野下的理论框架与内容。它广泛运用不同学科的原理、方法与范式,对语言及其相关的现象进行了多侧面的综合研究,合理地吸收了当代语言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文学、广告学以及网络等多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多方位、多视角地审视和分析传播语言。将语言同诸多传播门类进行关联性研究,大大开阔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与视野。

该著共分十章。除绪论外,关于语言在传播中的“特性”、“功能”、“局限”与“发展”几章,属语言理论层面的研究,可归纳为“语言中的传播”;而“文学语言”、“新闻语言”、“广告语言”、“网络语言”及“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应用”几章,属语言实践层面的研究,可归纳为“传播中的语言”。富兰克林曾说:“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3〕《传播语言学》正是其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与融合,构成了多元视角、构建新颖的思路特点。这样的研究框架摆脱了语言学研究贫困化、单一化的局面,告别了过去把语言研究只停留在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孤立、封闭的阶段。“人类的语言是一种内蕴非常丰富的研究客体,它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心理、艺术、审美等多种信息,它与人类历史的演进、社会文化的语境相生相伴。”〔2〕28所以,在研究方法上,该著采用多学科渗透、融合和多角度考察、透视的综合方法,以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代替就语言而论语言的现象分析,同时,坚持语言理论与语言实际运用的紧密结合,以具体丰富的传播语言样式为例,深入分析研究,阐述理论见解,全面揭示传播语言的性质、特征、功能及其多元表现等,从而引导人们感受与领略人类语言在社会传播活动中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从多学科综合视角研究语言在传播中的形态、艺术与功效等,使我们对语言的认知更为形象、具体,更接近语言运用的实际,也才能更真切、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传播语言的性质与风貌。如果只是单独运用传统的传播学、新闻学和语言学的方法或现代本体论的方法去研究传播语言,就会造成片面的认识,片面的认识一方面会使研究空间变得局促狭窄,限制思维能力的张扬;另一方面会使人们在不断产生的新的语言现象面前失去应变的能力,从而陷入尴尬境地。正如书中所说,今天的时代正走向高度“综合的时代”。毫无疑问,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传播语言学研究为我国语言学向着综合型方向的发展呈现了更广阔的前景。这一框架建构宏观、新颖,为传播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挖掘深入,见地独到——富有独特创见性的学术阐发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先生说:“学术规范的灵魂是学术创新”。他指出,学术规范是保证任何学术研究活动得以健康地展开的必要条件,学术创新是学术规范的本质内涵〔4〕。《传播语言学》从传播视角对语言的“特性”、“功能”、“局限”与“发展”等进行理论研究,挖掘深入,见地独到,彰显了学术创新精神。比如,对“语言在传播中的功能”的认识,在以往学术界对语言的交际功能、思维功能认知基础上,增加了语言的文化功能、凝聚功能的阐发。这种深层挖掘与拓展无疑丰富与完善了对语言在传播中的功能的认知。

最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对“语言在传播中的局限”的论述在传播语言学界尚属首次,具有鲜明的开创性意义。长期以来,研究者把关注的目光多聚集在对人类语言优点的阐发上,很少对人类语言的局限性问题进行理论的思索与研究。该书从“言意之辨”、语义哲学及语言理论几个方面论述了语言的局限。首先,从“言意之辨”角度认为:“言意之辨”是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书中以大量实例佐证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魏晋玄学〔5〕,再到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以及唐诗吟咏中,都提出了“道不可言”、“言不尽意”、“意不称物”等重要的有关语言局限性的问题。其次,从语义哲学角度认为:语言是静态的而实际是动态的,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再次,从语言理论角度认为:语言的线条型决定语言不可能共时地再现立体的、多维的世界,语言的概括性决定语言不可能充分地表达事物所包含的所有意蕴,语言功能的有限性决定语言不可能完全独自发挥交际与思维作用。最后又从文学角度论述了作家对语言局限的超越。这些新颖、深邃、独到的认识与精辟、简练的概括,将语言的局限性问题研究得全面、透彻、深入,为该书增添了学术的深度、宽度与新鲜度。语言在传播中的局限问题的研究对于全面、准确、客观地认识与把握语言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学术意义,特别是它使人们在对语言有了更清醒的认知基础上,促使人们积极思考与探索在语言传播实践中如何努力克服语言困境、超越语言局限,从而更好地使用与驾驭语言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可以说,“语言在传播中的局限”这一章是该书可贵的创意之笔、亮点之处。

三、语言鲜活,例证生动——富有理性与感性完美融合的学术表达

《传播语言学》摒弃了从概念到概念的纯抽象理论的学术表达,它采用宏观论析与微观实证相结合的手法,语言精练、鲜活,例证丰富、生动,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紧密融合的学术表达。比如,该书开篇关于“什么是传播”就有这样一段表达:

人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人类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传播,甚至人们不无夸张地说:“‘什么是传播呢?’答案只需加一个字,即‘什么都是传播’。”“如果我们把‘衣食住行’改为‘衣食住行传’来概括人类基本行为,就更加全面了。”的确,传播渗透在人类的一切活动当中,它是人类得以组成社会的粘合剂,“是形成人类关系的材料,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我们的感觉和我们的信息渠道。”〔6〕

在“新闻语言的传播形态”一章中对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做了五点概括:“亲切自然口语化”、“坦率真挚情感化”、“独具魅力个性化”、“诙谐幽默趣味化”、“言语组织艺术化”。诸如此类的表达使人在读这部作品时绝没有枯燥、晦涩、呆板的感觉,徜徉在书中犹如乘坐顺流而下的一叶扁舟,令人身心荡漾,清新舒爽。

除鲜活、精练的语言表达外,材料翔实丰富、例证典型生动是《传播语言学》的另一大特点。比如在“语言离不开语境”中,在论述语境可以丰富词语“言内意外”的表达效果时,书中列举的事例为:唐朝诗人朱庆馀写了一首诗《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写出的“闺意”已经是非常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言外之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为水部郎中的张籍。诗人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写此诗的目的是征求张籍的意见。张籍在《酬朱庆馀》中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于朱庆馀的赠诗用“言内意外”的手法写成,所以张籍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诗中,张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这样的例证典型贴切、有趣生动。

再比如,在论述主持人“语言诙谐幽默趣味化”时,书中举了《实话实说》崔永元的主持实例:在一位下岗女嘉宾谈到自己在家具城打工却分不清家具性质时,崔永元接茬说:“是挺不好分的。有一次,我爱人让我买家具,我在店里问好了是全木的。拉回家我爱人一看,说‘你是全木的’。”引起全场哄堂大笑。这一实例十分恰当地表现了主持人语言诙谐幽默、举重若轻的风格特征。书中大量的生动贴切的例证增添了该书的趣味性、可读性,使该书达到了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完美融合。只是在论及广告语言、网络语言时,若能多选入些新近发生的例证,将会使其更具有时效性与新颖性。

总之,《传播语言学》破篱而出,使传播语言学研究由微观走向宏观,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理论走向应用,体现了一种新思维,展现了一种新视野,开拓了一种新方法。《传播语言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语言学与传播学的融合,无论对语言学还是传播学领域的学术研究都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传播语言学》涉猎广泛,别致有趣,是一部兼学理性和实用性的佳作。它为语言学界添色着墨,也让传播学领域绽放山花,更拓展了传播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视野与维度,是当今对传播语言学理论认知与实践景观的新的构建。

〔1〕〔德〕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

〔2〕索燕华,纪秀生.传播语言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郎加明.创新的奥秘:创造新的世界与金三极思维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27.

〔4〕俞吾金.学术规范的灵魂是学术创新〔DB/OL〕.(2004-11-29)〔2010-02-20〕.http://www.people.com.cn/GB/keji/25509/37822/40305/3020190.html.

〔5〕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7.

〔6〕〔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0.

(责任编辑 党红梅)

Review ofLinguisticCommunication:E stablishing a N ew S ystem of L inguistic C ommunication

FANG Hong
(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 362021,China)

Communication and linguistics are inseparable;their crossing makes a new discipline:linguistic communication,which develops in recent years.LinguisticCommunicationwhich was published b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in 2010 established a new study system from modern academic angle of the subject.It drew lots of original opinions by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a new way.This book was an excellentwork with both academic and practical purposes.

language;communication;linguistic communication;establish

H0

C

1672-2345(2011)03-0051-03

2011-01-14

方鸿,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传播学语言学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