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限制性因素及建议

2011-08-15 00:50姬志阔
长春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政府

姬志阔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限制性因素及建议

姬志阔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公民政治参与是我国公民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但目前其在社会、政府、公民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制约性因素,对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以提升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促使我国政治民主化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政治参与;限制性因素;建议

2008年3月,我国有3位农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进入最高权力机关参政议政,这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的首例,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取得的新进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论述政治体制改革时把标题定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就是真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也就是实现全社会普遍的、理性的、秩序化的政治参与[1]17。政治参与是指公民、政党以及各社会团体和组织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各种政治行为[2]。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参与主体,还是参与的渠道、参与的方法都呈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政治参与的法治平台也在逐步搭建起来,然而其仍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

1 公民政治参与的概念

公民参与这个概念最早是在二战前后有西方政治学者提出来的,此后逐渐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现代政治民主制度下,公民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公民的一项重要活动,并且公民政治参与程度和广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发展水平的高低。公民政治参与的内涵丰富而广泛,诸多学者认为公民参与,通常又称为公共参与、公众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而谢尔·阿斯汀认为“公民参与是一种公民权力运用,是一种权利的再分配,使目前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无法掌握权力的民众,其意见在未来能有计划地被列入考虑。”[3]33可见,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但实质上公民政治参与主要强调公民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性,这种参与性是公民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民主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制约性因素及原因分析

2.1 社会环境方面

2.1.1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我国公民参与

在现代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呈现一定的正相关。首先,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仍存在巨大的差距。经济发达的地区,公民受过良好的教育,公民的自主意识比较强,参政的积极性比较高。而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公民受到的教育水平比较低,他们不仅对政治生活的认知比较缺乏,而且还无法获得一定的参政议政的能力,他们关心的首要问题是生存问题,政治参与与他们相对来讲关系不大。再次,由于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他们的经济地位比较低,因此,他们的参政的热情不高。关于经济地位与政治参与的关系,美国著名政治社会学家安·奥勒姆指出,人民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参与之间存在着相当明确的关联,一个人的社会分层等级中的地位越高,他的政治参与比率就越高[1]17。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中仅有三名农民工代表,这本身就说明我国当前参政议政的人员属于拥有一定社会资源的人,经济地位越高,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越强,以期通过影响政策的制定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2.1.2 我国传统文化制约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

我国有两千年的封建传统历史文化,在封建文化中,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的根植于人民的思想之中,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也影响他们的政治意识,形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政治思想。同时,在中国以儒家政治思想为主线的政治文化中,民众心理上拥有“与世无争”等复杂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在《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参与都是“肉食者谋之”而与普通大众无关。再次,我国是从计划经济文化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公民在计划经济下的意识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公民各种生活都有国家统一分配和安排,个人的自主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形成了长期依赖心理。

2.1.3 公民社会的建设还不成熟制约着公民政治参与

近年来,我公民社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发展仍然缓慢。其突出特点就是我国第三部门对政府的依赖性比较强,而政府对第三部门的扶持力度不够。一些政府官员的意识中仍然是全能型政府,不重视第三部门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因此,没有为社会第三部门发展和完善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2 政府方面

2.2.1 我国的制度不健全,缺乏畅通的合法参与渠道

近年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有所增加,但是没有通畅合法的政治参与渠道,公民正常的政治参与渠道受阻,非法的或非正式的参与渠道大量出现,将不利于良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不利于良性政治参与环境的形成。

2.2.2 政府没有完全树立其服务型政府意识

目前,在我国有些地方政府的政府意识还没有转变过来,还存在计划经济下的全能型的政府意识。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认为普通的人民因有限的知识而不能提供给政府良好的建议和意见,所以政府能够胜任一切政治性工作,替人民包办一切。同时,如果政府政治公开、信息公开透明,一切都在人民的监督下开展,人民了解政府的运作,不利于政府权威的形成,不利于政府各项工作的快速的开展和实施。

2.2.3 我国的政治参与体制建设尚不完善

我国在公民政治参与上,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有利于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但是在实践中,这些制度还存在不足,某些方面还不够健全。例如在选举过程中,现在的选举制度在选举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行使,选举只是走过场,根本不注重选民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要求。

2.3 公民方面

2.3.1 公民缺乏参政的知识和能力

知识是制约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公民本身而言,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知识,无法对相应的政治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很容易出现主观意断。并且他们还缺乏参与政治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即使他们要求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也难以恰当地表达其利益要求,以使得其政策制定者认同和接受。

2.3.2 公民缺乏自主意识

在计划经济下的依赖性公民心理仍然影响公民的意识,在其影响下公民的自主性不强,他们寄希望于政府帮他安排好一切。同时公民一直存在“敬官”的心理,没有树立主人翁的地位,不具有现代公民应具有的精神。

2.3.3 公民参与的共识出现困境

公民要达到一个共识常常是比较困难,这是一种集体行动的困境。在市经济的条件下,公民的出发点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凡事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因此,集团或组织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人们为实现集体利益而采取统一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小。

3 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建议

3.1 社会层面

3.1.1 积极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社会出现了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快速发展态势,但是在经济和社会方面我国公民社会组织还比较少,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发达国相比,我国公民社会组织不仅数量少而且单一,不能很好地与政府组织形成互补。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公民社会组织,让各社会阶层的公民都能通过社会组织参加社会活动,以培养公民参与能力,从而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

3.1.2 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

目前,我国还处在动员型政治参与,公民的自主参与性不高,自主性参与性文化没有形成。因此,政府应该大力倡导和推进公民参与性文化建设,通过教育使公民明确其主人翁地位,明确和了解其权利和义务,以达到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社会公民。

3.2 政府层面

3.2.1 政府要政务公开,增强政府信息透明度

所谓政务公开,就是将行政权力运行的依据、过程和结果向有关人群和公众公开,使相关人员和公众知悉[3]37。政府实行政府公开,将政府信息透明化,公众能够方便地了解政府信息。这样政府的活动在公众监督下,既能带动广大公众的参与热情,又能扩大公民参与的范围与程度,还能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和政策的制定。

3.2.2 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参与渠道

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比较突出,这更需要政府提高更多的参与渠道来满足公民利益表达的需要。如果有足够的政治参与渠道,公民能够通过合法的途径表达其利益需求,这不仅培养了公民参与政治的能力,还能维护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我国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比如网络渠道,公民通过网络了解政府信息并发表个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政府将能够真正了解民意以及在制定政策时反映民意。

3.2.3 政府要树立服务型政府意识。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倡构建服务型政府,但各级政府还没有真正落实服务型政府意识,其仍具有传统的政府观念。众所周知,传统的政府决策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并不需要公众的参与。同时行政主体也习惯主宰政策过程,发号施令。因此,他们对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态度经常是消极的。所以,政府应真正落实服务型政府的观念,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3.2.4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需回应民意

公民参与涉及到政府和公民的双向互动,公民参政与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公民的参政能力,还依赖于政府的回应,如果公民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而政府制定的政策根本不能够反映民意,那么这将打击公众参与政治的信心和热情。公众可能形成这种意识,不管参政与否,政府都不会考虑公众的意愿和要求。这样公民就会产生对政治的冷漠。所以,政府回应公民的利益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回应能力强将进一步提高公民参政的热情和积极性。

3.3 公民层面

3.3.1 大力发展教育,增强公民参与政治的知识和能力,树立参政议政的主人翁意识

在当前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知识和公民参政议政能力。首先,教育的发展不仅从根本上确立公民的参政意识,还能够培养公民看待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理性心态,从而把公民塑造成理性的人。其次,公民通过教育对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将有助于公民采取适当的方式参与政治。最后,通过教育,公民可在心理上树立主人翁意识,在行动上可依据法律争取自身的权利。

3.3.2 公民应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组织

单个的社会公民都没有力量影响政治决策,必须通过社会组织把公民的要求汇聚成一股力量去影响政府决策。所以,公民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组织,通过组织表达意见和利益要求。在公民参与社会组织时要注重公民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尽管每个理性人都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但是任何协议的达成都必须获得大多人的赞同,因此公民应注重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

[1]邱丽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影响因素与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4).

[2]李宗楼.政治学概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202.

[3]顾训宝.十年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现状研究综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4).

Research on limiting factors and measures in our country's citize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JI Zhi-kuo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

Citize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movement in our country.However,there exist some limiting factors in society,government and citizen.The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these factors will be conducive to take measures to cope with them.Moreover,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citize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limiting factor;suggestion

D621.5

A

1009-3907(2011)01-0083-03

2010-09-13

姬志阔(1987-),男,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沈宏梅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政府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十二公民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