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经济学理论研究

2011-08-15 00:43易志雄谢叶寿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外部性经济学工资

易志雄,谢叶寿,李 芾

(1.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首都体育学院 场馆中心,北京 100088)

体育锻炼的经济学理论研究

易志雄1,谢叶寿1,李 芾2

(1.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首都体育学院 场馆中心,北京 10008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经济学实证分析法,分析体育锻炼的经济学特点,探究体育锻炼的成本收益以及体育锻炼对工资变动的反应情况,以期拓宽体育锻炼的经济理论视角,并对体育锻炼增进健康的实证研究有所裨益.

体育锻炼;经济学;特点;成本;研究

1 前言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Mushkin在《健康作为一种投资》一文中将“教育与健康”并列为人力资本框架下的孪生概念.尽管健康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从目前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势看,人们逐渐形成了以教育为中心的人力资本投资观点,对教育的投资幅度加大,而对健康投资的程度则相对薄弱.健康投资就是指为获得医疗保健知识、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体魄而付出的金钱和时间上的投资.在众多的健康投资方式中,体育锻炼是一种首选的、有效的健康投资方式,人们通过不断的体育锻炼逐渐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体育锻炼的经济学特点、探究体育锻炼促进健康的成本收益以及体育锻炼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情况,以期拓宽人们从经济理论视角对体育锻炼的重新认识,并为体育锻炼促进健康的实证研究有所裨益.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经济学、体育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方面的著作、教材等5余部.通过网络检索的方式搜集了有关体育锻炼和经济学理论等方面的文章60多篇.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2.2 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方法,就是从既定的假定出发,提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因果关系,分析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1]本文在遵循经济学“经济人”假定、资源稀缺假定等基本假定的基础上,做了如下假定: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动机是为了增进健康.这一假定舍弃了消遣娱乐、增加社交机会等其它体育锻炼的动机.

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得出有关结论与建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锻炼的经济学特点

3.1.1 体育锻炼的外部性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所谓“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主要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当所谓个人或厂商的一种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给予或得到补偿时就出现了外部性.[2]也就是说外部性就是未被市场交易体现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很明显,体育锻炼也具有外部性,具体表现在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体育锻炼行为本身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群体成员之间的锻炼行为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学校、社区、乡镇和连队的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增加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普遍开展.”[3]这种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就是体育锻炼外部性的具体表现与因势利导.从体育锻炼结果的外部性来看,个体通过体育锻炼增进了健康,进而通过遗传增进了下一代人的健康存量.

3.1.2 体育锻炼的时间连续性

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成本,有物质的、时间的,但主要是时间的.因为体育锻炼的方式、手段多种多样,每个人总能找到适合他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的锻炼方式.当个体有体育锻炼的动机时,他是否进行体育锻炼就取决于他是否有时间,并且这种时间的支出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有规律的不间断的支出.体育锻炼增进健康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持之以恒、不断积累的结果.锻炼身体要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只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科学地制定健身计划,才能不断有效的增进健康.我国体育人口的界定也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1997年规定的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

3.1.3 体育锻炼是一种引致需求

个体对消费品的需求和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差别.个体直接购买食物等最终物品是供直接享受的,属于直接需求.但是,个体进行体育锻炼,并不是为了从中获得直接的满足,而是希望从中间接地得到产品和收益——满足增进健康的需要.而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消费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锻炼是一种引致需求,或者说派生需求,是生产健康的一种生产要素.

3.1.4 体育锻炼的主体同一性

体育锻炼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利用有关器械完成一系列动作,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个人是体育锻炼的主体,是健康的生产者,同时,个人又是健康的消费者.体育锻炼生产活动的结果表现为健康的改善,而健康的生产者又不断地消费健康,是健康的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锻炼的生产与消费都集于个人一身.

3.2 体育锻炼的成本收益分析

3.2.1 体育锻炼的成本

任何投资都需要成本的投入,体育锻炼也不例外,从经济学理论视角分析,体育锻炼成本投入形式主要为显性成本和机会成本.

3.2.1.1 体育锻炼的显性成本

显性成本是指计入账内的、看得见的实际支出.体育锻炼的显性成本投入形式主要有购买体育器材的费用、门票或会员费、交通费以及其它的一些费用等.一般来说,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即购买体育器材,这种投入的弹性很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收入弹性表现为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进行体育锻炼从没有器材到有器材,从低档器材到高档器材,等等.价格弹性表现为体育锻炼器材价格的下降会增加人们对体育器材的购买.这两种情况都增加了人们的实物型体育消费.门票或会员费是指个人在家庭住所以外的公园、健身场(馆)等地锻炼身体需要交纳费用.而交通费主要是指乘车去相对较远的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费用.

3.2.1.2 体育锻炼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简单的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体育锻炼的机会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体育锻炼强调规律性,需要有规律的时间支出.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时间与场地设施的问题依然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问题”.场地设施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时间问题的延伸.如果锻炼场地远且少,那就意味着锻炼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具体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锻炼时间、等待时间、往返时间.为什么要考虑锻炼时间的机会成本呢?因为,如果人们不花时间去锻炼,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工作,或者从事其他活动, 从而可以获得其它的效益.

3.2.2 体育锻炼的收益

有投入就有收益,从经济学理论衡量上,体育锻炼投资的回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体育锻炼促进健康改善,个体健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带来的收益;第二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损失,从而减少看病的花费,无形中增加了收益.但是影响收入的原因很多,往往交互起作用,很难剥离,这种模糊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是否参与体育锻炼的决策.

3.2.2.1 体育锻炼收益的非量化性与长期性

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们的收入,但体育锻炼增进健康进而给人增加了多少收入是难以衡量的,并且这种收益是多方面的,仅用货币衡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体育锻炼投资产生的收益一般具有长期性.由体育投资形成的健康资本与劳动能力,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甚至终身收益.

3.2.2.2 体育锻炼收益的隐形性

个人在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后,通过劳动力市场将其劳动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且最终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其特有功能,从其它经济领域的劳动成果或收益进行补偿.另一方面,健康改善减少了疾病,节省了疾病花费.

3.3 体育锻炼与工资率的关系

3.3.1 工资率的变动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经济学在研究劳动供给决策时建立了闲暇与消费(收入)之间的选择模型.体育锻炼是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因此笔者借用此模型来分析体育锻炼与工资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当人们的工资率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总效应是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之和,人们会根据总效应相应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工资变化的实质是时间的相对价格变动.工资率变化对于体育锻炼需求的影响不同于正常商品,它具有一些特性.当工资率上升时,人们实际收入上升,境况得到改善,倾向于进行更多的体育锻炼.也就是说,工资率上升带来的收入效应导致体育锻炼上升和劳动供给下降,因而使得工资率与劳动供给形成反向关系,与体育锻炼形成正向关系.另一方面,工资率上升改变了体育锻炼与和收入之间的替代关系,使得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成本上升.这一因素促使人们减少体育锻炼和增加劳动供给,工资率与劳动供给之间呈正向关系,与体育锻炼之间呈反向关系.

由此可见,工资率的变动对体育锻炼的影响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比较.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体育锻炼与工资率变动具有反向关系.这时体育锻炼减少,个体转而寻求其他改善健康的手段如增加营养、保持膳食平衡、注意卫生等.当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体育锻炼与工资率变动具有正向关系.这时表现为,随着收入的提高,体育锻炼行为也随之增加.当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相等时,工资率变动对体育锻炼没有影响.

3.3.2 体育锻炼与工资率关系的不确定性

时间观念不同、时间机会成本不同的人,对体育锻炼有不同认识的人,在体育锻炼与收入之间的选择也就不同.一些人花时间锻炼,乃是因为他们认为,现在用于锻炼上的时间投入,在将来会有更多的产出;而另一些人不锻炼,或许不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锻炼的重要性,而是他们认为,现在的锻炼时间投入,在将来难以得到较高的回报,与其将来的产出少,还不如抓住现在的机会,使利用时间的产出最大.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说:“一个人也许宁愿做烟鬼或埋头工作而放弃身体的,这倒不是因为他忽视这样做的后果,或不懂得身体健康的价值,而是因为对他来说,吸烟或埋头工作比身体的锻炼或健康更有价值;如果长寿成为一种唯一目标,那么吸烟或埋头工作就不是明智之举.但是,只要其它目标存在,这样做便是可以接受的,甚至不失为明智的抉择.”[4]选择之所以不同.从经济分析角度看,可以理解为个体对工资率变动的边际效用评价不同,或者对为此必须放弃的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边际成本评价不同.这就是说体育锻炼与工资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也显示,“体育人口与个人经济收入没有固定关系”.[5]这种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人口众多、社会阶层种类多、分布广具有很大关系.

尽管理论分析结论和实际调查结果都显示体育锻炼与工资率变动之间的关系不确定.我们应辨证地看待这种不确定性,这种整体上的不确定性并不能否认社会阶层之间横向、纵向比较的相对确定性.从长期来看,许多国家的法定工作时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工资收入提高而缩短,表明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而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体育锻炼,体育人口的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问题.用横截面数据分析不同收入阶层的工资水平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总体来看也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我国的体育人口在职业分布上,体育人口中有职业者占82.1%,无职业者占17.9%.不同职业人群中体育人口的结构比排序为:科教文人员、管理人员、工人、服务人员、农民.[6]有职业者比无职业者收入高,科教文人员、管理人员等比工人、农民的收入高,体育锻炼行为多,体育人口也就多.从纵向来看,工人中的体育人口相对于1996年减少了6.2%.[7]1998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大,下岗工人大幅增加,下岗工人收入减少.这种工资率的变动会导致劳动供给的增加,工资率与劳动供给之间形成正向关系,而与体育锻炼成反向关系,工人中的体育人口减少也很正常.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机会成本日益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本也随之提高.传统的体育锻炼生产方式,传统的工作与体育锻炼完全分开的思想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了.另一方面,体育锻炼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就诱发人们去寻求节约时间加快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手段,这就是诱发性创新效应.如办公室健身图书操、椅子操等健身法等都是这种创新的表现.在新形势下,体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结合现代生活、工作的特点,创造简单易行、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与手段.

4 结论

4.1 体育锻炼具有外部性、时间连续性、引致性、同一性等特点.

4.2 体育锻炼的成本主要由显性成本和机会成本构成.

4.3 体育锻炼的收益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因健康改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带来的收益,以及疾病损失减少的花费.体育锻炼的收益具有收益的长期性、收益的难以量化性和隐形性等特点.

4.4 工资率变动对体育锻炼的实际关系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比较.

〔1〕平狄克,等.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5.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8.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4〕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13.

〔5〕〔6〕〔7〕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R].

G811

A

1673-260X(2011)11-0174-03

猜你喜欢
外部性经济学工资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简明经济学
说说索要工资那些事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经济学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