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中的德育渗透研究现状及趋势探析

2011-08-15 00:43柴志铭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体育

柴志铭,何 玲

(忻州师范学院 体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高校体育中的德育渗透研究现状及趋势探析

柴志铭,何 玲

(忻州师范学院 体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体育中德育渗透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论述,并参考了国外的研究方法与成果,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当前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实践性研究,即调查高校体育中德育渗透的现状、效果以及相应的问题,为今后有针对性的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以便继续探寻高校体育中的更加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案,使高校体育中的德育资源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道德教育;高校体育;渗透

在国家大力提倡“道德规范”的今天,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今学校规范化的德育模式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挑战,学者纷纷指出德育必须多元化,必须注重实践过程.在传统的“灌输式”的德育陷入困境时,体育因其丰富的德育资源成为德育工作者们广泛关注和大力研究的热点.

1 研究历史概述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有人注意到了体育课堂的德育功能、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等并专文进行论述,但未在学术界引起足够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随着德育独立地位的确立,其教育方式也渐渐独立出来,成立了专课进行系统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对德育的重视,但却无形中弱化了智育、体育领域的德育意识.但很快就有学者注意到了这点,并指出,体育本身有着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内涵,有效的体育是德育和智育的延伸和载体,要充分重视体育功能的“辐射性”和“渗透性”,这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90年代在各学科间提倡互渗、互补的思路下,体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和载体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被一再提出,但却明显受重视程度不够,并未在教育界引起太大的反响.进入21世纪,体育的德育功能开始受到高校德育工作者和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重视,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相关论文,但基本上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所做的一些重复性论述,没有太大创新,但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类似“体验式教育”、“情境教育”“、挫折教育”以及“隐性教育”等概念,这些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研究者,使得其后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后,学者在高校德育领域引进了体育文化,进一步充实了高校体育的德育资源,从而也带动了对高校体育文化的一系列研究.

近几年来,在高校德育落势的情况下,体育因其所特有的情景因素与大量的人际互动的存在而再度引起了人们对体育德育价值的探究,而且更趋向于专业化、细致化:由整体上的泛论而趋向细节上的深钻,如探讨健美操、武术、足球、野外训练等等具体运动项目的德育资源和德育渗透方法等;对体育德育功能的发掘也呈现出新的内容,如心理健康功能、人文精神、伦理思想等;在渗透方式上亦延伸至体育教学评估体系、体育文化以及体育环境等方面,可以说在细节上和范围上都有所发展.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教育理论的介入,诸如“隐蔽课程理论”、“合作教育理论”等思想科学地解释了体育德育功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这些理论的支撑下,学者们的研究始向纵深处迈进.

国外在这一领域作了更加科学精细的研究工作,如布雷德米尔、吉本斯、罗曼斯等人做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旨在验证体育对道德发展的影响.受其影响,我国的贺亮锋、祝蓓里也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了实验.国内外的这些实验研究结果均表明,体育运动为促进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独特的环境,但不会自动地促使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有效的干预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 研究现状分析

上文对国内80年代以来高校体育中的德育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述评,在对相关参考文献的阅读分析中,发现了以下问题,现结合个人观点一一阐述.

2.1 “德育”概念的模糊

在我国的教育中,德育是一个比较宽泛而系统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及外延.体育的德育功能毕竟有限,它对德育的影响必定是在某些层面上的.在“高校体育中的德育”这一研究范围中,前人的论述整体上趋向于品德教育这一层面.理论上的混乱必然导致实践中的低效,因而对“德育”这一核心概念以及它在体育特定领域中的具体范畴的界定应当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2.2 对“渗透”的定位不清

在德育中,渗透式教育是系统的,具有广泛性和渐进性,它与随意式的、形式主义的教育格格不入,同时它还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它存在于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中.但是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渗透”于学生端而言具有隐蔽性、无意识性,但于教师端以及学校端而言却必须确保其主动性、系统性、有效性.而在相关的研究中,虽然对“渗透途径”的开掘工作不断有新的进展,但于教育者而言,“渗透”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仍然是个问号.因此一方面“渗透”作为这一研究领域使用频率颇高的关键词被不断使用;另一方面“如何渗透”仍然是个说不清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端以及学校端的“渗透”主动性、系统性以及有效性的研究,只有达到教育方式的有形化、教育效果的无形化才能最大程度的体现“渗透”的优越性.

2.3 对“体育与培养人的道德的关系”的质疑

西方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体育与人的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青少年体育竞赛中的道德问题也日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体育能否塑造品格”却有争议,虽然西方学者已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体育塑造品格”的观点远未为科学所证实.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对“体育与培养人的道德的关系”提出了疑问.如2003年魏丕勇、于涛发表了“参与体育与人的道德发展”一文,其中就提到了“体育能否塑造品格”这一问题.该文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参与体育对道德发展有积极影响;参与体育对道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参与体育对道德发展不产生影响.而每一种观点都有其立足的根据,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将直接关系着对我国高校体育德育功能研究的进展,这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探寻答案.

2.4 缺乏对高校体育的德育渗透有效性的实践性关注和研究

在国内,虽然我们就体育的德育功能以及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方法、途径等等做了大量的文献工作,“新思考”、“新探”层出不穷,研究思路在不断拓展,理论资源在不断充实,但研究的成果基本上是紧承前人的研究,理论建构有余而对其实践性的关注不足.在缺乏对体育中道德渗透的实践效果的调查前提下,我们感性式的阐述与构建无异于自说自话,许多研究工作诸如对体育德育资源的深入挖掘都将不能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而国内则很少见对高校体育的德育实施现状以及效果的相关调查和报导.

2.5 忽视德育于高校体育的主导和促进作用

现今的研究过分了强调了高校体育于德育的载体功能而忽视了德育于体育的主导和促进作用.在我们先人的观念中,体育是满足人类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在创造形体的同时,也在创建和塑造和谐的心灵、精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高校学校体育过多地追求竞技能力而忽略了精神的启迪.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也不利于体育运动的开展与竞争.

3 研究趋向预测

3.1 “体育与培养人的道德的关系”问题将仍然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进心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为体育中道德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3.2 国内及国外学者的大量实验研究提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定的道德干预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变实验组被试的道德推理和道德行为,显然,“有效的道德干预方法”将是我们今后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和研究方向,而这需要有大量实践的参与,没有实践的验证,我们感性式的阐述与构建无异于纸上谈兵,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指导作用.

3.3 对体育与人的道德发展关系的心理学实证研究,可以为我们审视体育的价值提供新的切入点,为充分挖掘体育的教育价值提供客观依据.然而,已有学者指出,我国文化背景下的类似研究太少,已有对体育运动心理效益的研究多集中在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上,而较少关注体育与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关系,这一问题当引起我们的普遍重视.

3.4 中国独特的人文环境决定了中西方道德意识建构和道德教育上存在的差异,而且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修身养性的功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因此对体育与的道德发展问题的跨文化研究特别是对我们民族传统体育德育价值的挖掘尤其必要.

4 总结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体育与道德”研究领域尚有很多疑点与空白有待挖掘,但在道德干预行为的介入这一前提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体育所提供的德育优势,明确道德干预的主动地位,合理把握时机进行德育渗透,这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切实可行.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了解目前高校体育中的德育渗透情况,以便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渗透方式,使理论与实践达到高度的统一.

〔1〕贺亮锋,祝蓓里.体育教学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9(03):275-276.

〔2〕魏丕勇,于涛.参与体育与人的道德发展[J].体育学刊,2003(4):138-141.

〔3〕Bredemeier,B.J.(1994).Children′s moral reasoning and their assertive,aggressive,and aubm issive tendencies in sport and daily life[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16:1-14.

G807.4

A

1673-260X(2011)11-0187-02

忻州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德育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20040410)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体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