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乒乓球课教学目标与学习评价矛盾之分析

2011-08-15 00:43谢冬兴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乒乓球定量比赛

谢冬兴

(广东培正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广州510830)

高校乒乓球课教学目标与学习评价矛盾之分析

谢冬兴

(广东培正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广州510830)

主要运用分析法与文献法,阐述当前高校乒乓球课教学中,教学目标实现与学生学习评价内容、方法等因素之间的矛盾现象;高校乒乓球课学习评价以技术测试为中心,过于偏向定量评价与绝对评价,在很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与评价的灵活性;同时,比例偏小的定性评价与相对评价,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理念、权重处理的欠客观性使得定性、相对评价名存实亡.比赛课程模式与双打课程模式使得高校乒乓球课教学目标与学习评价矛盾趋向缓和,值得借鉴.

学习评价;教学目标;绝对评价;定量评价;相对评价;定性评价

1 前言

新课程标准制定了五个领域的具体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1].学校体育目的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学校体育目标是在学校体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化.大学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是造就一代有竞争力、创造力、高素质的各类有用人才的有效渠道,是提高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奠定坚实良好身心基础的平台,塑造健康之体魄、陶冶健全之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大学体育的最终目标[2].从当代大学体育的目标可以概括出普通高校乒乓球公体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学打乒乓球使学生初步掌握乒乓球的基本技术,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增长才智.培养学生进行乒乓球运动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乒乓球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养成把乒乓球运动作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乒乓球锻炼的价值,让乒乓球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2 学习评价的功能与现状

学习评价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的方向标,起着反馈、调控与鉴定的作用.它通过有目的的考核和检测活动,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督促和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检查和反映教师教的效果.因此,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目的是通过对教与学的双向检测,帮助学生、教师和教学的管理人员发现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体育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等[3].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单一,过分强调绝对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3 高校乒乓球课学习评价与教学目标之矛盾

3.1 高校乒乓球课的特点及矛盾产生

乒乓球运动项目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隔网,而且大多情况下都是个人行为为主.如何让学生能在体育课堂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并培养他们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和意识,这是高校乒乓球课的目标之一.在普通高校选修乒乓球课程的同学,除了少数平时或上大学之前接触过乒乓球之外,大部分基础比较薄弱,技术水平都是要从握拍开始教起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同一基础水平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进度下,经常表现出参差不齐学习效果,所以学习评价及其形式在此时显得比较重要,合理恰当的评价会使得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充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从目前乒乓球课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来看,更多集中在乒乓球运动技能的评价方面,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乒乓球运动行为的态度方面的评价显得极其薄弱.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之间的矛盾始终伴随着体育课程的发展[4],一方面,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等等,一直贯穿着整个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史.但同时,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又总是刻意地在强调一个明确具体的评价结果,总是试图用一种总结性的评判,给出一个明确的“成绩”,这就将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推向了矛盾的对立面.

3.2 定量评价与绝对评价占主导或全部

定量评价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方法对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作出量化判定的方法[5].定量评价方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定量评价强调的是数量计算,如:成功击球板数、失误次数等等,具有鲜明的客观化、标准化、简便化等特征.这种定量的评价往往只关注可测性的行为,强调了共性、稳定性和统一性,并且强调纯技术和知识点的测验.但从评价的过程看,定量评价重视评价标准的共性和统一性而忽视了个性和灵活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的是结果本身,没有考虑如何促进学生个体学习和能力发展.

绝对性评价是一种根据既定目标,预先确定一个客观或理想的测试标准,并用这个测试标准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评价[6].绝对性评价中既定的目标就是教学目标,相当于体育教学大纲;而测试标准是依据教学目标或规定的技术动作以及应达到的规格要求,这个标准中在检查每个学生达到本门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水平.

高校乒乓球课绝对性评价主要应用在技术达标的测试中.新的课程改革虽然淡化了体育课的技术要求,但是对于反映乒乓球项目本身技术结构的技术指标还是要有一定把握,并采用绝对性评价进行测试.例如正手攻球与反手搓球的测试过程,需要根据动作本身的技术结构和技能形成的规律制定相应的技术评价标准和击球连续性的达标标准,学生的测试评价只能以规范的动作为参照,以形成动作自动化前提的击球板数位依据(过程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上旋击球连续20板,下旋击球连续10板等.

3.3 定性评价与相对评价不足或忽略

定性评价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作出非量化判定的方法[7].例如,学习态度、协作能力等.而相对性评价是一种根据评价对象的群体确定评价标准,并运用这个标准对每个学生在规定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进行的评价[8].相对性评价的评价标准是以组成该评价群体(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平均水平而界定的,所以这个标准也只适用于该群体;应用相对评价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与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无关.

在高校乒乓球课教学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缺乏操作性,对学生学习的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创造能力、个体差异、努力程度往往缺少科学的评定,部分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加权处理,也只是凭经验进行的主观操作,因而丧失了客观性,降低了评价的有效性.高校乒乓球课现行的评价基本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多数最终还是被量化计算(课堂参与、协作能力、比赛成绩等),定性评价变相为定量评价,因为学生课程的最后成绩是以分数与GPA等形式表现.

4 两种值得借鉴的课程模式

4.1 比赛课程模式

比赛课程模式是指在乒乓球课中,以各种类型的比赛作为课程组织教学的主线,并且学生的学习评价以比赛成绩及比赛参与为依据.在高校乒乓球课教学中,相对性评价另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学比赛.效标有效性是指所选择的测试手段与效标之间的一致性程度[9].比赛名次作为效标是指运用某种测试手段所取得的测验成绩,与比赛名次进行相关比较,如果测验的成绩与比赛名次相关程度较高,就可以说明该测试手段的有效性程度越大.教学资源不足,一直是困扰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重要问题.具体表现之一是学生练习球台数量不够.在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上课是4人一张球台进行练习,有的甚至8人一张球台.在这种情况下,步法与组合技术的教学就受到很大限制,平常的练习中,学生的移动范围相对较小,而且以单项技术练习为主.如何让学将所学的单项技术结合各种步法进行灵活运用,并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呢?教学比赛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比赛是单项技术、战术、步法等的综合运用.比赛成绩的优劣,能很大程度反映学生学习效果.从体育意识、思想品德、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考虑,教学比赛能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2 双打课程模式

“双打”课程模式是指在乒乓球课中,学生以两人为一个教学单位进行练习,其形式上类似双打的击球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双打”课程模式从以分配两人为教学单位开始,学生就处于一个协作的状态之中.由于是两个人同时进行的练习或比赛,每一个动作技术,学生都是在参与的练习、沟通与实践中进行的.因此,时时存在对动作技术交流,处处存在相互练习中自我完善的沟通,同时还存在相互配合的默契沟通.而在每项单项技术的双打比赛中,学生的团队竞争意识也得到了锻炼.另外,在诊断评价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将基础差异的学生分到一组,有助于组织成员更好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虽然只有2个人).在双打形式的练习与比赛中,两个人的技术水平是不一样的,因而在练习方法与比赛战术应用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并要求具有大局意识、集体观念、团队协作精神,这样自己的“双打”教学单位才能取得好成绩,学生角色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双打”课程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认可学生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互助性;学生学习评价运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比较合理客观.

5 小结

高校乒乓球课量化与绝对评价有其客观性的一面,对于克服评价中的主观随意性有很大的作用.但就体育教育而言,有些隐性的、深层次的因素是无法量化的,如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能力、心理品质、终身体育意识等,也不适合用数量去界定.因此,如何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量化加权处理,使得这些评价指标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明显的数量化特征,同时又具有教育动态特征,将显得意义重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2〕杨文轩.当代大学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7,16.

〔3〕教体艺〔2002〕1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

〔4〕刘旻航.体育课程改革文化动力本质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1):101-106.

〔5〕王樱桃.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网球裁判技能微格教学的构建与定量评价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6):642-643.

〔6〕郭英,许砚田.普通高校体育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0-112.

〔7〕唐吉平,等.体育教学中学生成绩定性与定量评价标准的设计策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5):57-58.

〔8〕王文生,等.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方法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14-123.

〔9〕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8.

G846

A

1673-260X(2011)01-0126-02

猜你喜欢
乒乓球定量比赛
乒乓球悬浮术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靠拢的乒乓球
选美比赛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