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

2011-08-15 00:52唐继红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职业资格重庆办学

唐继红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037)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

唐继红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037)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在几年的示范院校项目建设中,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的作用。在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政企校联动

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在教高[2006]14、16号等文件的指导下,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几年建设,各建设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单位,学院通过三年的示范院校建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政企校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1 构建“政企校联动”平台

学院高度重视政府、行业企业在办学中的重要作用,紧紧依托煤炭行业办学。在长期与煤矿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2010年2月,学院主管部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打破传统管理体制,与市煤炭工业管理局、重庆煤矿安全监察局达成共建共管学院的协议,建立了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建共管的机制;学院聘任重庆能源集团总经理、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董事长担任名誉院长,联合重庆煤炭行业协会、能源集团、建工集团等重庆煤炭、建筑、制造、计算机信息等行业企业,组建了产学研合作委员会,通过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构建了“政府主导、行业引领、学院推进”的“政企校联动”开放式办学平台,创建校企“四共一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即:与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共同制定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和岗位标准,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等教学资源,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形成了学院为合作企业输送人才,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企业为学院提供办学支持,共同开展科研活动,校企共同发展,互动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

以学院与重庆建工集团合作为例,2009年3月,学院院长带领学院产学研合作处和相关教学部门负责人,前往重庆建工集团总部,与集团董事长等公司领导就校企合作、共谋发展事宜进行深度商谈。双方针对生产一线的项目经理、班组长、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等紧缺的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以及民工培训、工程项目、科研项目(工法设计)等方面达成开展深层次的紧密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合作中寻求项目开发和技术开发,建立技术人员和教师互派机制,实现校企共同发展,互动双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进校企战略合作。会谈后双方签署了正式协议,建工集团同时将校企合作协议以正式文件下发到集团所有子公司,以确保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2 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充分利用“政企校联动”的开放式办学平台,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重庆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委托,学院与重庆市煤炭行业协会、重庆松藻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中梁山煤电气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制定了《重庆市采矿类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和《重庆市矿山机电类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开发了“采矿工程类大学生综合职业资格书”和“矿山机电类大学生综合职业资格证书”(国家三级职业资格),两个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了煤炭行业的认可和政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认定,并在同类高职院校推广。学院的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矿山方向)将上述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学历教育和综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融为一体,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针对西南地区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矿井灾害严重的特点,与重庆能源集团、四川煤炭产业集团等企业合作,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依据《重庆市采矿类大学生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将采掘技术员岗位的职责和能力归纳为“矿山地质与测量”、“矿山机电”、“巷道施工”、“矿井开拓开采”、“矿井通风”和“矿井灾害防止”六个能力模块,采用能力导向的课程系统设计方法,共同开发支撑专业模块能力培养的模块化实践课程系统,同时充分考虑学生从事煤炭艰苦行业的素质要求,以及模块化实践课程对基础知识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要求,系统设计基础课程,构建了模块化实践课程系统与基础课程系统融合的课程体系。教学安排体现工学交替,在每个能力模块学习结束后,学生到企业真实岗位上实习并进行考评,实现岗位化的考核评价,学生在完成学业达到毕业条件时,能够同时取得专业毕业证书和采矿类大学生综合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解决了多个单一工种培训与教学脱节的问题,实现了职业能力培养、技能鉴定与教学一体化的目标,创新了“能力模块化、考证岗位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按照订单企业的培养要求和行业准入标准,依据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五步骤”(读图、会审、编制计划、施工、验收)开发专业课程,构建了能力递进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该专业开发的施工员考试标准和《施工员岗位理论与实务》培训教材,被重庆市建委确定为市建筑行业施工员的考试标准和培训教材。该专业根据重庆建工集团订单培养施工员的要求,通过“双向主导、五项融合、三岗递进”实现校企共同培养。由重庆建工集团主导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学院主导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校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学,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五项融合。在教学组织上,根据建筑行业施工员资格证书考试需要有实践工作经历的要求,依托重庆市建委和重庆建工集团,按照能力递进培养规律,进行“三岗递进”的实习安排,在前五学期完成协岗和定岗实习后,考取施工员等职业资格证书,第六学期到企业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创新了“订单式、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

随着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不断深入,学院将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政企校联动”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根据学院依托的行业特点和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建设一流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姓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总结报[R].2010.

责任编辑 周丁力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novation in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ANG Jihong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Chongqing 400037,China)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and combina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working are roads must be followed i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no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a member of national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takes combination between working and learning as a breakthrough point,and explores specialized personnel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 by combining features of specialty and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s requirements of high-skills talents,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alent cultivation model;government;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 combination

G718

A

1674-5787(2011)01-0077-02

2010-12-01

本文由“做强高等职业教育西部案例研究”项目子课题“做强重庆高等职业教育案例研究”资助。

唐继红(1966—),男,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

猜你喜欢
职业资格重庆办学
重庆客APP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解读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国务院再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