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2011-08-15 00:54何新生
关键词:唐山市唐山产学研

何新生

(河北理工大学 党委校长办公室,河北 唐山063009)

唐山市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何新生

(河北理工大学 党委校长办公室,河北 唐山063009)

教育立市;高等教育;人才;科技

高等教育是一个城市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过对唐山市高等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调研,对唐山市高等教育的战略发展提出了建议,即明确战略布局,建设高教强城;整合资源,打造大学文化靓城;提升整体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社会企业高校的互动共赢的战略思路。

当前,唐山市正处于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关键时期,要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实现绿色增长、工业化城市转型、提升城市品位,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推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推动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 构建“一高四本多专”的高等教育格局,建设高等教育强城

目前,唐山市共有高校8所,其中省属本科院校2所,市属本科院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4所,整体状况是数量少、层次低、水平弱、规模小。全市仅有河北理工大学为省重点大学,其余均为一般本、专科院校,尚没有一所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由于历史等原因,我们无法与高等教育发达的北京、上海、武汉等均有百余所高校的城市相比。但我们可以以青岛为例,构建“一高四本多专”的高教格局。青岛共有高校12所,其中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1所,本科院校4所,专科院校7所。参照青岛模式,建设高等教育强市,一方面应通过强强联合,打造龙头,建设一所高水平大学,引领、影响、辐射、发展唐山市的高等教育,带动全市高教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应通过引建结合、扩大数量,增加在校生人数,为唐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应用人才支撑,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在唐山打造一所面向世界、国内著名的高水平大学已成为当务之急。前期,河北省已提出将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把新校建设成为以工学、医学两大学科门类为主体,工、理、医、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指导性意见,并对新合并学校进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这不仅是对唐山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更是对河北高水平大学区域布局和学科布局的优化;不仅有利于两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在唐山打造一所高水平大学,提升唐山市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合并后的高校就是唐山高等教育的龙头,也就是整体布局中的“一高”。这个高水平大学将在引领城市未来发展走向中发挥关键作用,必将成为唐山整体实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人才和智力支撑,成为城市强盛长久、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依托。

高等院校的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和档次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城市品位的高低和扩张的快慢。上海有59所大学,在校生50万,每万人中有307名大学生。而唐山仅有在校生9.1万人,每万人中只有大学生126人。为此,必须在打造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同时,扩大高等院校的数量。应加快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尽快升格为本科院校,加上原有的唐山师范学院、唐山学院,构建“四本”的格局;另外,应加快高职高专院校建设,通过引进高水平大学举办分院、合作开设分校、依托原有中专、职校、技校建设高职高专院校等形式,尽快增加数量,扩大在校生规模,建立起“多专”的格局。

二 汇聚园区、整合资源,打造大学文化靓城

要构建“一高四本多专”的高校布局,特别是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唐山高校存在着校区分散、校园狭小、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为此,必须进行园区汇聚、资源整合,形成校城融合的2个以上高教园区,使高校园区成为人才聚集、科技领先、文化高度集中的城市文明象征,形成校城融合的良好局面,把唐山市建设成为大学文化靓城。

为此,应着眼于城市文化发展的全局来考虑为高校选择校址,将校园内外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按照大学文化靓城的思路进行规划设计,在唐山四城建设中统筹规划,参照国家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具备办学条件指标要求和国内一流大学的硬件建设标准,建设大学校园、学生公寓、教职工住房、附属设施及用于提升学校创新水平的科技园区,打造生态型、园林型、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大学园区,以便更好地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辐射作用。

具体校区整合思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整体搬迁曹妃甸在规划建设中的曹妃甸新区建设占地11平方公里(1.65万亩)的曹妃甸高校园区,其中划拨6000亩土地建设新校区和科技园区。按照学生人数4万人,教职工人数4000人的规模进行建设,在曹妃甸生态城打造高水平大学。

2 在曹妃甸划拨1500亩土地建设河北理工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创业学院。

3 结合南湖生态公园的建设,划拨3000亩左右土地用于理工、煤医新校区建设。把大学园区与生态公园融为一体,在生态园林之中更增加文化、科技亮点。

4 在唐山市西北部原高教园区再划拨 2000—3000亩土地建设新校区。此方案优点在于目前此地高校比较集中,整合相对容易,且易形成规模效益。

5 将大城山公园改建成高教园区。大城山公园占地约1800亩,依托原有的山体、园林有利于建设生态型、园林型大学园区。虽然面积相对狭小,但错落有致的山地地形,可有效弥补空间的不足。此方案优点在于可相对节省资金,且做到校区与景观的完美结合。仅公园的大门就很适合作为大学的校门。

以上四种方案都可将理工、煤医原有校区除各保留一个校区作为研究生院外,其余校区进行土地置换,交由其他本科院校或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置换费用用于新校区建设。在校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高校与城市的资源共享,体育场馆、博物馆、科技馆、附属医院、附属中小学均面向社会,对社会开放,提高高校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加大人文景观建设力度,将邮电、银行、商业网点引入学校,为高校提供优质服务,形成校城融合、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打造大学文化靓城。

三 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整体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

为打造“一高四本多专”的高教格局,唐山市要对各高校的改革、发展、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扶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唐山市高等教育又好有快地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提供先进的科技文化和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为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在城市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彻底放弃过去那种重经济、轻教育;重短期效益业绩,轻长远发展谋划的思想,把高等教育列为我市经济社会优先发展、率先发展、重点发展、全力支持发展的范畴。

2 要将构建“一高四本多专”的高校布局,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纳入唐山市发展总体规划,经过人大会议讨论通过,予以法律程序上的确认,并以政府文件形式公布实施,确保发展规划的长期性和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3 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支持,签定共建协议,给予促进高校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地方性福利待遇。在资金支持方面,要树立对高校投资就是购买绩优股,就是投资未来发展的思想,要敢于投资、舍得投资,支持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和科学研究。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对大学进行研究投资对于周边社会和社区产生的经济回报是投资额的 7倍。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树立高校人才就是唐山人才的理念,把高校作为唐山市的人才库和蓄水池,按照唐山市引进人才标准,给予高校引进人才同等待遇,并依据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标准,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同时,帮助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配偶子女的安置、就学等问题。

4 在科学研究方面,要力促、支持、尽快建立高校科技园,强化对企业的指导力度,将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提前纳入园区规划,使之成为唐山科技创新基地、企业创业中心,成为培养成功商业人士的摇篮。制定政策,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支持高校及师生创办公司,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麻省理工一共有4000多家学生创办的公司,而且这个数目还在以每年150多家的速度递增。这些公司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占了马萨诸塞州的25%。要更多地与高校合作共建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优先将发展规划、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等项目给予高校,在实践中提升高校学科发展和科研水平。

5 要加强对高校调研和工作指导,积极参与高校的各项重要活动;要加强对高校园区周边的综合治理,为高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在国内外对高校的推介力度,推动本地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树立唐山高校的品牌,扩大唐山高校的知名度,强化城市的学术与文化的影响力。政府搭台,促进唐山本地高校与企业直接结合,形成高校科研成果直接与企业见面,企业科技、人才需求高校明了的良性局面。

四 创新体制、机制,社会企业高校,合作互动共赢

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学科、实验条件及国际合作等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需要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政产学研联盟,使政府、社会、企业、高校走到一起,实现互补多赢。张德江副总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属高校座谈会中,对高校在产学研中的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关注国家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研究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面,主动参与行业、企业的发展,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将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政产学研合作体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地方立法,提供法律供给。美国在20世纪70~80年代就相继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政产学研合作的法案,如《国家科技政策、组织和优化法》、《贝赫-多尔法案》、《斯蒂文斯-韦德勒技术创新法案》、《经济复苏法》等,都为政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为此,唐山市可考虑通过人大建立地方性法规的形式确定政策制度,促进政产学研合作发展。

2 构建政产学研合作体制。政产学研协作是指政府、科研、教育、生产不同部门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和途径。按照政产学研结合各方的互动组合关系,应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合作、互动、共赢。即科技成果转化型途径,将高等院校同企业由技术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的协作,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把科技成果(包括联合开发的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后,还帮助企业使技术应用于生产,形成生产能力,直接生产出首批合格产品,以达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目的。风险共担型途径,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和企业共担风险的技术经济组织,合作各方依靠契约和经济利益的纽带联系起来,共同投资(包括技术作价入股),合同期内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改制推动型途径,按照“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成立由政府、企业、社会力量、高校所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下设专家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通过两个委员会规划、决策、指导高校的科技研发及科技服务的发展。

3 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建立长效的对接机制,组织、引导各方,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与互动,使资源整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使产学研合作的各要素和主体紧密围绕政府的战略目标进行运转,使企业得到科技人员最直接的服务。

4 建立协调议事机制。在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从主要领导到责任部门不同层次的沟通协调渠道、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面,形成长效机制,靠制度来保障社会、企业和高校间的合作互动。

5 强化社会化服务机制。政府、社会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高校提供成体系的社会化服务,为城市与高校更加密切的融合提供机遇和条件,使大学腾出精力集中进行教学和科研,逐步形成“城中校”、“校中城”,这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6 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要发挥校园和城市双重课堂的作用,鼓励支持大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到城市中相应的部门工作实习,与用人单位签订培养协议,并逐步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反映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性和实践能力。

7 决策咨询机制。要把邀请大学教授专家参与发展战略的决策程序形成制度,纳入到政府决策体系中,吸收高校领导、专家参加唐山市召开的有关教育、科技、经济工作会议。此外,要从资金、项目等方面鼓励高校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各个角度深入开展实证研究,推出科研成果,开展学术讨论,形成政策建议,为城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1] 黄全乐,李涛.大学与城市:法国大学校园变迁的启示[J].新建筑,2004(5).

[2] 诸大建.大学与城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志红等.大学与城市互动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4] 同玉洁.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基于比较视阈下的地方大学发展之路探寻[J].当代教育科学,2009(11).

[5] 刘献君.高等学校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f Tangshan
HE Xin-sheng

(President's Office,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9, China)

education-oriented city higher education tal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gher education takes roles as a source and drive to cit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Tangshan higher education by taking a survey on the practice of higher education,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angshan. These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to specify the strategic layout so as to build a city with advanced higher education, to integrate resources so as to create advanced culture in higher institutions, to enhance overall level so as to build a city by scientific innovation, to innovat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mutual win between society, enterprise and higher institutions.

G40-052

A

1673–2804(2011)01-0050-03

2010-03-29

猜你喜欢
唐山市唐山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中国人民银行唐山市中心支行
唐山市
唐山市还乡河水污染综合治理
唐山市
唐山香酥饹馇圈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王大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