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天人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011-08-15 00:54王爱侠
关键词:天人鬼神天道

王爱侠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孔子的天人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王爱侠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孔子;天人观;人道观;传统文化

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此体系以“仁”为核心,这在天人观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对孔子的“天”、“人”内涵的阐述,以及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旨在说明孔子的天人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在他的天人观中提出仁爱思想及行仁之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包含了对人尊严的肯定和对人价值的认可”[1](p92)同时,孔子也没忽视天的作用,这在天道观中有所体现,总之,“天人关系”这对范畴,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 孔子“天”的涵义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孔子的天有如下基本意思:一是自然之天,二是主宰之天,三是命运之天,四是道德之天。[4](p1)

第一是自然之天。他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6](p89),它的意思是说,只有上天最高大,唯有尧能效法它。他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6](p215)这意思是说,上天说了什么呢?四季运行,万物生长,上天说什么呢?他把现象比喻成自然之天。在孔子所说的天中同时也指客观发展规律,把天看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第二是主宰之天。孔子认为,凡是人自身无法掌握的,如个人的生死寿夭,吉凶祸福,富贵贫贱,国家的兴亡盛衰等等,都是由天主宰的。“《论语》中多处记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6](P24)是说,得罪了上天,连祈祷的地方也没有。”[2]﹙(152)“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这里天指帝、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者。第三是道德之天。它包括道德原则、伦理规范,在道德上与万事万物,道德品质相通。子曰:“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际,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至道”。并称美帝喾“顺天之义”,赞誉帝尧“顺天之义”。揭橥仁、义、礼、智、信为天人相通之德,其根源于天。儒家的道德之天是道德之源、德性楷模,所以,天被赋予了完整的道德含义。[4](P20)第四是命运之天。孔子讲“天命”,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悔圣人之言。”[6](P201)他认为“天命”是上帝的命令。在《论语》中,孔子“迅雷风烈必变”[6](P114),说他遇见很响的雷很大的风,脸马上变色。不是说孔子胆小,是说他认为迅雷烈风这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是受上帝的命令。这就是他的命运之天。

二 孔子“人”的涵义

孔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在天下万事万物之中,人是最尊贵的。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6](P120)与鬼神相比,首先应关心人。有一次,马厩失火被焚毁,孔子退朝归来“曰:‘伤人乎?’不问马。”[6](P112)同牛马相比较,也应首先关心人。人与人相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1]﹙P92﹚他倡导仁目的在于以仁释人,把外在强制性的礼仪规范化为人内在自觉的道德规范。显然,孔子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色。[5](P332)对于个人而言,《论语》可以用来指导实际人生;而对于帝王而言,《论语》则是治国、平天下的指南。孔子关注实际人生和社会,如子路问他如何看待人死后的一些问题时,他答道:“未知生,焉知死。”[6](P120)少谈“怪、力、乱、神。”[6](P75)对鬼神敬而远之。他关注重点是人和社会,而不是鬼神。在生死问题上,反映出他只探讨此岸实际的人生,避而不谈死后的彼岸世界。他少谈天性和天道,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中,人才是最根本的。天地也重要,其重要性恰恰在于为人提供服务。他把天看做是一种人文关怀,并把它人文化、道德化、人性化。

孔子认为,社会礼仪规范或社会价值源泉在于人自身,因此应该内求于人自身。如孔子对宰我问“三年之丧”的回答充分说明这一点。“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6](P216)在此孔子把“三年之丧”的礼制直接归为人内在道德情感,把礼德化、人性化。在他看来,社会秩序和价值根源在于人自身,人才是一切事情的核心和关键。

三 孔子的天人关系

儒家很重视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公孙弘认为,儒家学问就是“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儒家天人关系思想认为人并不是被动遵循天道,听命于天,而是天地最高产物。人高于其他动物原因是,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德性,“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声、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人之所以贵于万物,是因人类有聪明智慧。[3](p109)而另外忠恕之道,是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P65)在天道观方面,孔子谈的不多。“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之。”[6](P45)孔子同子产一样,抱有“天道远,人道迩”的态度,所以,在鬼神问题上“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6](P62),孔子的“人”在天之背景下其位置的确证。“天”的观念在他那里并不统一,但总之,孔子避谈天,多论人事,他时而又离开天而论命,这种对“命”的思考开启了儒家在天人关系上理性主义之先河。他对人的关注取代对天的仰视,占主导地位,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也凸显理性主义的精神。对于天人关系,他既不否认天,也不忽视命的决定作用,但更强调“人事”,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6](P192)同时,以理性为工具,孔子将天人关系的二维转变为以“仁”为本的一方,进一步凸显了人文主义的情怀。“天下归仁”[6](P131)这样,孔子将天人二分为以“仁”为本的天人合一。不言天,不是否定天,而是尽人事以知天命,万物通过“仁”而统一,从而达到天地间,“浑然与物同体”。这就是孔子的天人关系。

四 孔子天人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孔子天人观对我国文化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更多表现在精神方面。把道德作为人的本质、重人伦远鬼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 以人为本,德育先行的精神

人本主义精神是孔子天人观中对人类精神影响最重要一方面,而培养人的德育又是重中之重,即“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孔子创立全人类教育理念,崇尚“君子人格”,注重人德行的培养。他认为君子应有仁义至上的价值取向,并拥有道德;智慧;高素质力量。如:“吾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6](P186)“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6](P173)而又认为:“君子不器”[6](P10)生活中,君子不能仅做一个器皿而已,还应做精通学理、人情练达、深知世故的济世之才和治国安邦的贤能之士。虽然当前培养的人才与孔子时代的贤士有质的差别,但在他影响下,我们同样重视引导受教育者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培养他们在仁、义、礼、智、信方面全面发展。人之为人是因他具有德行和理性,能够与人为善。我们教育活动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知识、人格、能力构成人素质的三要素,其关系是:知识构成素质基础,能力构成素质外显张力,人格构成素质最高灵魂,体现人素质的整体风貌。塑造健全、完整、人格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的根本使命和教育最高目标。孔子强调教育实践要“因材施教”,而‘道’代表以德性为中心的整个人格塑造,是教育的目标和理想。所以,我们应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以人为本,德育先行,这是孔子留给我们做人的深刻理念。

2 重人伦远鬼神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鬼神到底孰重孰轻,儒家把人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远远高于神,坚持民为邦本、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现世人伦生活,轻视宗教与鬼神。认为现世人的生活、尊严、生命最为尊贵,不可低估,而反对以鬼神为本。孔子病重时,弟子请求为他祷告,他却说“丘之祷久矣”,不必了。他认为将目光投到人所未知的鬼神世界,不现实,不可能,“人事为本,天道为末”,表明对宗教、鬼神敬而远之。后世发展到重现世、人伦、人类尊严、价值,而敬宗教、远鬼神的大致趋势。“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谈论怪异、勇力、悖乱、神鬼,对此敬而远之,少谈人死后问题,这与他不讨论天道、性命立场一脉相承。所以现在中国人不信鬼神,也没宗教信仰。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之;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6](P45)是说孔子少谈论天性或天道问题,对自然、人类、人类社会关系问题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这与我们实际社会和人生相去甚远的形而上的天性、天道问题一样,也不在他思想关注范围之内,他认为在天、地、人中,人最重要。要远离鬼神,才能“祈天永命”,这样“天”就具有人文道德含义。这使我们只关注现实人们生活,少谈远离人间的鬼魂世界,对它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孔子思想影响下,我们大都是无神论者和非宗教主义者,不相信人死后有鬼神和魂灵存在。

儒家对鬼神怀疑实质是否定超越现实人生不死灵魂的存在,否定超越真实时空,作为灵魂居所彼岸世界的存在,继而否定人死后进入天堂幻想。幻想人死后可以进天堂是宗教得以产生的心理基础,儒家否定这一幻想,也就阻止了宗教产生之路,作为我们现在中国人很少相信鬼神和宗教。他重人伦远鬼神的精神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鬼神、宗教力量是玄而又玄,空而又空,纯属虚有的东西。因此,人类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是靠我们双手创造和推动的。人最重要,有人就有一切,“留有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类才是物质、精神财富的最大创造者。

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

自然与人和谐相处是孔子天人观理论的一部分。从“天人”、“天道”、“地道”、“人道”与“四时之变”各方面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变化规律即大自然的客观存在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孔子关注自然生态平衡的天人观思想首先要了解天人。只有掌握天人观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子曰︰“五十而知天命”[6](P10)说明了解天命不容易。他认为贤明君主应遵循自然规律,不违背农时,顺应天地自然变化规律。“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6](P77)意即孔子钓鱼,但不截流网鱼;射鸟,但不猎击鸟巢。这说明孔子对事物有仁爱之心,认为鱼不应一网打尽,鸟不应连巢清除,否则会破坏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导致资源枯竭,严重影响后代健康发展。这种节能观表现在“泛爱众而亲仁”[6](P4)为多数人利益,反对毁灭野生资源。我们应大力弘扬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尤其在当今,人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自然环境,使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鉴于此,我们应冷静反思孔子节能观的科学理念。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大力弘扬。

从孔子延至儒家之学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与自然融于一体,不可分割。而我们认为,人身上始终带有自然属性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它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因此应该合理利用和开发它;作为自然界最高产物的人类,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这是我们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也是出于一种道义。保护大自然是我们的责任,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提倡赞天地之化育,人类在认识自然物性质和规律基础上可以赞助自然界万物的升华繁荣,“能尽物之性,则可以暂天地之化育。”《中庸》这是很重要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它要求人类不是消极保护自然,而是积极地参与天地生化;不是只机械地维护大自然原始面貌和初始状态,而是使自然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应大力提倡孔子及其儒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理念,使人与自然相处得更加融洽。

综上所述,通过对孔子天人观中“天”、“人”关系的探讨及论述,说明孔子天人观对我国文化起到的奠基作用。天人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重要命题,这为后来儒家思想进程奠定了一定基础,对我国文化也产生重大影响。

[1]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 马振铎.许远和,郑家栋.儒家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苗爱香.孔孟荀的天人观及其生态伦理[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3.

[5] 汤一介.中国儒学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 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Confucius's Concept of Heaven and Man of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ANG Ai-xia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Confucius; heaven and man; humane outlook; traditional culture

Pre-Qin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 bo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n the long course of development,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cultural system. This system of "benevolence" as the core, which is heaven and man has fully manifested. In this paper, of Confucius's "Heaven" and "person" set out the connotation, as well a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intended to illustrate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Heaven and Ma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222.2

A

1673–2804(2011)01-0004-03

2010-03-25

猜你喜欢
天人鬼神天道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浅析唐朝敦煌壁画中天宫伎乐的表现形式
“通”的哲学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电视剧的文化属性解读——以《天道》为例
鬼神
天道体系 专业成就卓越
权健天道体系战略委员
权健天道体系精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