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下半期的英国言情小说

2011-08-15 00:54季文君
关键词:哥特英国小说

季文君

(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20世纪下半期的英国言情小说

季文君

(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英国言情小说;特征;模式

言情小说是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它是小说兴起之初就出现的小说类型,影响深远。英国是言情小说的摇篮,从本世纪60年代起,具有悠久历史的英国言情小说在继承了早期言情小说的特点和模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通俗小说中,言情小说作为一个专门的小说类别被分列出来,言情小说历史悠久,根基深厚,最早出现于英国,并在英国达到了发展的顶峰。随着时代的变化,英国的言情小说经历了不断的发展演变,到了现代,英国言情小说在传承传统的言情小说情节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纷纷在不同领域尝试创新,出现了以哥特言情小说、新历史言情小说、新女性言情小说和女同性恋小说这几个主导潮流,以下将一一详述。

一 哥特言情小说

哥特言情小说,亦即融合有哥特式要素的历史言情小说,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言情小说创作的主流。这类新型言情小说的创作潮流源于英国著名女作家埃莉诺·希伯特。1960年,受历史上玛丽·约翰斯顿的《拥有和占有》和达芙妮·杜穆里埃的《丽贝卡》的成功的启发,埃莉诺·希伯特大胆地把哥特式小说的神秘、恐怖等要素融入历史言情小说的模式,创作了《梅林的情人》。该书以维多利亚·霍尔特的笔名在纽约出版后,即引起轰动。接下来,她连续出版了六部哥特言情小说,累计销售400多万册。紧接着,多萝西·伊登、安雅·西顿、玛丽·斯图尔特等英国女作家也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作品。

20世纪60年代英国社会以年轻、解放等为代表形象,如嬉皮士、披头族等一批突破陈规的年轻人崭露头角,他们推崇的自由、解放的思想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了英国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60年代也有沉重的一面。战后的英国,虽然经历了短暂的繁盛,却不得不直面世界霸主地位的丧失所带来的重重打击,而且,二战的影子仍然历历在目,广岛事件,冷战的阴影以及越南战争引发的武力和核毁灭的威胁一直延续至今,人们仍然处在战争的恐惧之中,正是基于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传统的言情小说被加入了大量的哥特式神秘、恐怖的因素,反映出战后人们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由于哥特言情小说是历史言情小说与融合哥特式小说要素的融合,所以其创作模式兼有两者的特征:首先,它是历史言情小说,整个故事以历史为背景,表现女主人公的曲折、离奇的爱情经历。而且在历史和爱情的天平上,也是显得后者有余,前者不足。其次,这类小说又是融合哥特式小说要素的,故事中通常含有那种神秘、恐怖的哥特式场景,不过,昔时少女逃离恶棍魔掌的情节俗套已经随着女主人公形象的转换而破除,代之而起的是充满悬念的种种险境和罗网。

哥特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埃莉诺·希伯特和玛丽·斯图尔特。埃莉诺·希伯特以笔名维多利亚·霍尔特发表的哥特言情小说重新激发了读者对哥特小说的兴趣。她的小说描写的年代跨度从法国大革命到爱德华统治时期,地点大多是在传统的英国本土的庄园里。她的《梅林的情人》是最重要的哥特言情小说之一。玛丽·斯图尔特的突出之处在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她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忠实的人,不仅相互忠实也对他人忠实,有时在正义面前,宁可牺牲爱情。

二 新历史言情小说

20世纪70年代初,哥特言情小说已经流行了十余年,渐渐失去了吸引力。人们开始厌恶它千篇一律的神秘、恐怖和悬念,期待口味的变换。新历史言情小说应运而生。新历史言情小说的发展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20世纪中期,随着人们对商品文化的关注,世界文学逐渐走上商业化的道路。畅销与赢利迫使通俗小说家不得不使尽浑身解数来迎合众多的读者群。同时,二战后人们的道德观念,欣赏口味发生重大变化,开始反思整个民族的兴衰起伏、前途命运,人们这种对现代文明的困惑与怀旧情绪使小说家们投其所好地将历史这件过时的衣裳自觉或不自觉地披在言情小说上,随着英国女权运动的深入发展,女权运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取性愉悦的行动,原本保守拘谨的英国女性成为这方面的先行者,结果导致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性行为的发生,这些色情、暴力等吸引读者的要素渗透到小说中,使新历史言情小说成为备受青睐的畅销书。

新时期的历史言情小说与早期历史言情小说的不同在于:首先,新历史言情强调的不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少数人的命运,而是某个家族内众多人的命运;其时间跨度也不是一代,而是几代。不过它仍然是以该家族父系或母系某一中心人物的爱情、婚姻为主线。一般来说,它有如下几种情节模式:描述特定时期某个家族几代人的兴衰变迁;描述贵族家庭的历史及贵族与奴仆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描述美洲殖民时期和西部开发时期的经历。鉴于上述缘故,新历史言情小说的篇幅要长得多,通常不是一卷,而是数卷甚至十几卷。其次,这一时期历史言情小说的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色情”、“暴力”、“野蛮”成分的加重。虽然小说大都是在历史情景中演绎男女主人公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但这些爱情故事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男女之间的心灵和肉体的结合,而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男性对女性的原始、野蛮的性强暴。当然,由于“性解放”运动和女权运动在美国的影响更为深刻,这一特征在美国新历史言情小说中更加突出。

多萝西·杜奈特,凯瑟琳·库克森及A。S。拜厄特是新历史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家。多萝西小说一般篇幅较长且复杂,是虚构和真实的结合体。她善于渲染历史氛围,对特定时期的风土人群作细致入微的描写,主人公通常是杰出的英雄人物却因傲慢本性受人冷落,主人公的家世大都神秘不为人知。凯瑟琳·库克森小说是英国当代最著名的言情小说家之一。有玛丽·安、蒂利·特罗特等五个系列,其中以80年代创作的蒂利·特罗特系列最为著名。该系列共三卷,讲述了一个集爱情、友谊、忠诚于一体的女主人公的不平凡经历。与前两位作家不同,A。S拜厄特其小说表现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占有与反占有的关系,所关注的焦点是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问题。其小说观是将小说创作放置于历史语境下,运用各种文体,将小说传统与现代性有机地融合起来。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占有》面世并获得当年英国文学的最高奖布克文学奖。

三 新女性言情小说

70年代中期,正当新历史言情小说风靡英国大地之际,传统的女性言情小说领域也出现了一股强劲的流行热潮,如芭芭拉·泰勒·布拉德福德的《一个富有的女人》一经出版即跻身畅销书之列,接下来,她相继出版了包括爱玛系列在内的二十几部女性言情作品,共销售8000多万册,伊丽莎白·巴肯、玛丽·巴洛格等也成功推出了自己的作品。

女性言情小说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这一时期受过教育的妇女越来越多,她们不仅是言情小说的阅读主体,也是言情小说创作的生力军。由于这些女作家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职业,职业生涯给了她们极大的自信,使得她们笔下的女主人公从传统女性向现代女性转变的自信。二战以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女权主义运动进入了第二次高潮,激进女权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为女性言情小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场运动还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性解放运动,影响很快渗透到文学领域。因此女性言情小说中越来越多得增添了“色情”等情节。而八九十年代,在经历了性解放等一系列激进运动后,人们的怀旧情绪开始复苏,人们提倡婚姻的神圣和家庭的责任,歌颂建立在理性道德基础上的爱情,因此传统女性言情小说领域,也表现出保守的特点。

女性言情小说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谦逊和贞操一直被奉为女性言情小说理想的思想规范。这一类小说中,典型的家庭富裕、口蜜腹剑的男主人公继续上演追求纯洁、年轻姑娘的爱情故事,现如今女主人公得以有一份独立体面不落时的工作。贞操是理想女性必备素质的观点在这一阶段得到进一步的确证,充分体现了言情小说在这一性道德逆转的时代所持的保守态度。第二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色情要素越来越多的被融入到女性言情小说中。读者渐渐发现女主人公不再如从前那般天真善良,多愁善感、任人宰割,而是更为成熟,小说中通常是男主人公回避“性”,他努力抚平女主人公过去的伤痛,并劝其相信婚姻是可行的解决办法。第三阶段:80、90年代的女性言情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有着更为甜蜜和谐的关系,女性在家庭中具有话语权,能够主导“性”,从而使“性”在婚姻生活中变得更为享受和愉悦。

新女性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是乔安娜·特罗洛浦。她的作品背景通常设在当代的小社区,集中讲述面临婚姻危机的人们的生活。特罗洛浦在创作言情小说的时候采用更为丰富,复杂的情节以及更充实的人物探究危机重重的婚姻问题。芭芭拉·泰勒·布拉德福德擅长写家族小说,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通常地位低下,却意志坚定,自立自强,寻求事业上的成功成为芭芭拉作品中女性角色关注的中心。她的代表作《一个富有的女人》便是描写了主人公爱玛艰难的成功之路的故事。与前两位作家不同,伊丽莎白·巴肯擅长将小说背景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尤其是政治动荡时期的历史,而故事的女主人公对政治情有独钟,要求男女平等义。

四 女同性恋小说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深入发展,新女性言情小说的模式又发生了变革,一类反映当代同性恋,尤其是女同性恋生活的小说诞生——女同性恋小说。女同性恋小说,即主要是以女同性恋现象为题材,探讨同性间的性爱、情感与精神关系的小说。

女同性恋小说的兴起与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运动的深入发展密切相关。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纵深发展,不同的妇女进一步强调自我差异,使女权运动和女权研究中形成一个新的问题——女性内部差异,女同性恋女权组织就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她们认为,性别主义是一切压迫的根源,异性恋女性是“与敌同眠”,男子正是通过控制性而控制妇女的,只有女同性恋才是女权主义的政治实践。女权主义者举办“提高觉悟”学习班;女同性恋者纷纷走向街头,游行示威,要求社会承认她们的公民权利,尊重他们的性取向自由权;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堕胎权利运动,并在各大城市组织了反对殴打同性恋者的游行示威活动。这些活动在女权主义运动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由此展开了一场要求同性恋合法化的运动,这一运动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惩治同性恋行为的法条法规被逐渐废止,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与此同时,同性恋小说也逐渐走出了黑暗地带。

女同性恋小说模式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早期同性恋小说不得不潜伏在异性恋主流文学的边缘与外围,或遭受查禁,或自我封杀。同性恋小说呈现出了压抑、自憎与自虐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同性恋小说不再简单地迎合恐同主义社会的想象,一味地描写同性恋者的性变态、吸毒、染病以及死亡等等,而是容纳了更为庞杂而多样的主题内涵。20世纪90年代,英国女同性恋小说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出现了一大批引人注目的重要作品。女同性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是珍妮特·温特森,她的女同性恋小说《橘子不是惟一的水果》出版后大受欢迎,并一举夺得英国惠特布莱德小说大奖。小说将现实主义手法与童话叙事糅合在一起,大胆地表现了冲破家庭束缚与宗教禁忌的女性同性恋关系。杰基·凯是另一位女同性恋小说的代表作家。小说故事时间跨度很大,重在探索同性恋者的身份问题,强调隐忍和家庭的重要性。帕特里克·吉尔通常将喜剧效果与暴力威胁糅合在一起,创造出辛辣的诙谐风格。他作品中经常变换叙述者,时空交错,主要讲述中产阶级人们艰难的爱情、纠缠不清的家庭矛盾等。帕特里克有许多出众的作品,如《八月份的堪萨斯州》,《生活的真实》,《危险的乐趣》等。

英国言情小说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衍变过程,在继承早期言情小说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作为通俗小说中不可或缺又经久不衰的一类小说类型,只要社会继续进步,言情小说势必有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1] Diana Wallace.The Woman’s Historical Novel[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5.

[2] George E. Haggerty, Molly Mcgarry.A Companion to Lesbian, Gay, Bisexual,Transgender and Queer Studies[M].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7.

[3] 黄禄善.美国通俗小说史[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3.

[4] 黄禄善.英美通俗小说概述[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7.

[5] 黄禄善.英国通俗小说菁华[M].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6] 李伟防.黑色经典一英国哥特小说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British Romantic Fiction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th

JI Wen-ju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 China)

British romantic fiction; features; modes

Romantic fi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nd earliest genre of popular fiction, which is quite influential. Britain is the cradle of romantic fiction, since the 1960s, it has undertaken new changes which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features and modes of early romantic fiction.

I106.4

A

1673–2804(2011)01-0205-03

2010-08-30

猜你喜欢
哥特英国小说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英国的环保
锋利少女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