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2011-08-15 00:54赵春利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专业

赵春利

(河北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063009)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赵春利

(河北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063009)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成因;对策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重大,现在就业问题是大学生亟需面对的问题。大学生都在为将来的就业而着急,更别说四处为他们奔波的家长了。毫无疑问,大学生就业已不比从前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了他们的面前,所以大学生应针对问题做到未雨绸缪,通过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更好地解决问题,最终找到满意的工作,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998年,基于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需要,国家出台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政策。随后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迅速增加,进而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2002年,中国在读大学生已经占到同龄(18-22岁)人口的14%。2003年全国10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共录取新生340多万人。2003年是实施扩招政策以来第一个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当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67万人;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又增加68万人;2005年毕业生人数突破338万,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13万,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达到了空前的611万,从2002年到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其增加速度甚至远远超过我国GDP增长速度。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使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1]。除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这个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之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是由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决定的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首先,我国面临着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2003年中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再加上现存的600多万国营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近800万登记的失业人员,城镇总共需要安排2400万的劳动力就业,而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实是每年只能安排100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其次,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着国际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对增加就业机会的负面影响较大,不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同时,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政策仍在影响着当前的就业环境,这就导致了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整体上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

2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困难

大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流,能正确熟悉和评估自己,勇于艰苦创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毕业生主观上存在一定的择业误区,影响和制约了自己的就业。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现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功利性较强,缺乏正确的自我规划和熟悉,没有把就业当作是职业生涯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蜂拥追求“到城市去,到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高不成,低不就”。这些主观意识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

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多数人想去大企业或者大城市,这就造成了大企业、大城市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小企业和落后地区的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局面。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达地区劳动力集中,而落后地区求才若渴;另一方面大企业门庭若市,好多优秀毕业生被大企业挑来拣去,最后成为待业人员;而小企业求才不得。有很多毕业生希望留在北京等直辖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政府机关和三资企业是毕业生首选工作;本科毕业生期望工资达到1500元以上,优秀毕业生期望在2000元以上,这说明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是不切实际的,且尚需重新定位。

3 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适应市场需求

教育作为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根据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今天的大学生;教育又要根植于现实,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培养适销对路的大学生。但我国许多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闭门造车有较大盲目性,存在“因师资设专业”和“发展容易上马专业”的现象,置市场需求于不顾,导致低水平重复办学。来自上海教科院高教研究所的报告显示:2004年,上海高校本科61个专业中,重复设置的专业有28个,占专业总数的45.9%,在重复设置程度较高的11个专业中,除工商管理、英语、日语3个专业外,大部分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呈停滞状态,金融、会计、法律等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已开始下降。在这样的专业设置模式下,高校培养的人才必然不适应社会需求,社会急需的人才高校培养不出,社会饱和的人才却源源不断地涌出校门,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另外,不少高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大多数高等院校教育模式还是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模式相一致,计划经济时代是个短缺的时代,高校毕业生靠国家分配安排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高校毕业生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寻求工作。在没有进行扩招之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还不是很突出,扩招后随着毕业生规模的逐渐扩大,而高校的教育模式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造成了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4 教育投入不足,高校学生素质下降,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低于世界平均 4.8%的水平。国务院早在 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确定在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 4%,在 2001年这一比例走出了2.4%的低谷上升到3.19%,但与世界4.8%的平均水准仍相差甚远。资金投入不够与高校扩招直接导致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加之一些高校领导为了“业绩”,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形象工程”上,致使许多专业学科教育资源外秀内空。由于教学投入不足,试验设施、场地缺乏,一些高校实训设备缺乏,学生在黑板上学习开机器。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5 高校毕业生素质有待提高

有些高校专业面狭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造成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薄弱,依赖性过强。而逐渐加入国际市场竞争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全面型人才,这样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企业的需求。一方面市场、企业急需“人才”;而另一方面很多“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造成就业供求关系上的不对称。

6 就业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

尽管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凸现,各个高校都相继采取措施,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并建立了就业信息咨询机构。但是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僵化,信息渠道也不够畅通,有些高校的行政部门主动性还不够高,总是在等待着之中。种种原因共同作用造成了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按照国际经济发展经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学生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绝对稀缺”,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高校毕业生出现了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就业困难局面,原因是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他们理应很容易找到所需工作岗位。为了扭转校毕业生就业困局,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建议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应对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2]。

二 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1 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的科学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趋势,不断调整人才培养层次、学科专业和教育结构。对各层次高等教育都有一定的比例控制和引导。要通过政府宏观政策调节、学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高校排名、公布高校及其学科专业毕业率以及就业人才市场预测等手段,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以及层次的监控、优化、调整机制。另一方面,对学校来说,要给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不能盲目地发展;对学生来说,更要面向实际,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素质和价值追求的发展目标。高等学校改革的方向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被社会所接纳,应该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志。让高等学校进入市场,促使高等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特别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人才,既要考虑当前的社会需要,也__要考虑国家长远发展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通过自身层次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可以形成比较合理的层次、结构,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进一步全面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学科专业整体对社会变革的适应力。

2 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与时俱进、符合社会需求

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克服盲目性,一要有前瞻性、预见性,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二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积极开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新学科。社会没有需求的老专业、老学科要“关停并转”、需求下降的要压缩。三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切忌“千校一面”、“千系一面”。学校不求最大,但求最精,学科不求最全,但求水平最高,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办出品牌,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何愁没有销路。近期,教育部、人事部等部门做出决定,坚决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严格控制连续两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的招生规模,对就业率连续三年不足 30%的专业减少甚至停止招生。此举必将大大推进高校的学科建设,切合实际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从源头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3 加强通识教育,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

鉴于大学生在就业中知识面窄、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素质能力进行通识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专业教育中,要强调通才,走出“专业口径越来越小,专业数量越来越多”的误区,加强综合性教育,拓宽基础学科范围,自然科学类学生适当增加人文学科知识,文科类学生适当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要加强专业基础教学,不能盲目专业方向,不断研究和追踪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新进展,提供给学生最必要、最先进、最有效的基础课程;要体现不同学科交叉、渗透、融合而推动专业发展的时代特征,解决专业课程过于讲求学科自身结构的问题;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各种人才模式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等的传授;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培养。如日本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20世纪末将教育与科技两部委合为一体,成立新的文部科技省,就是其重要的举措之一。其理由是日本要在新的世纪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就必须使教育从以往培养长于模仿的人才向善于创新的人才转变,通过提升国民基本素质努力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3]。

4 毕业生要更新观念,树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灵活就业观

目前,我国大学生中精英就业观仍占主导地位,要教育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所谓“骑马找马”;或者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就业,克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各类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冲破精英就业观的束缚,走出心理误区,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最终使大学生接受只要是凭借自身能力从事合法的经济活动获取劳动报酬即为就业的观念。灵活就业不仅同样是就业,而且因其有一定的闲暇时间可供自己支配,更能满足高校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目前,灵活就业方式开始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不少高校毕业生已选择此就业方式。

5 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更是就业的重要途径。温家宝总理在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美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占15%左右,我国仅0.3%。这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创业有倍增效应,不仅能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能创造新的岗位,帮助其他社会群体就业。大学生创业还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然而,刚步出学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能否走好创业路,除了要突破资金不足、经验缺乏的瓶颈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因此,高等院校要切实在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培养上下功夫,充分调动高校师生投身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积极性,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办学方法。同时,政府要营造适合创业的土壤和环境,安排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或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解决启动资金,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推荐库,扶持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就业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地采取措施,以有益于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政府、社会、学校在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应有较强的主动性、协调性和服务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奠定又一坚实的基础[4]。

6 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咨询体系和指导服务体系

针对有些学校的就业信息咨询体系和指导服务体系图有虚名的情况,各个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监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各项工作真正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努力防止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的高层知识分子,他们的就业出现今天的局面,引起了所有有识之士的关注。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离不开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学生要自我调整心态,客观上各个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作好各项配套措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平台。

[1]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 现状、问题与前景. 中青网, 2006.6.5.http:// w w w .youth.cn.

[2] 张波、朱晓辉.大学生就业现状的问题探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

[3] 周先蓉.如何解决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5) .

[4] 陈思霞.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成因和应对政策[J]法治与社会2007(6).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Faced College Students and Guidance Measures

ZHAO Chun-li
(College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9, China)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causes; countermeasures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option for students of life. Initial employment and job impact of one's life important, now much needed employment problems faced by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 are anxious for future employment, let alone run around everywhere for their parents had. There is no doubt that students no longer than before employment, and more and more problems placed in front of them, so students should address the problem and take precautions,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 identify the causes,to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 eventually find a satisfactory work, play out their talents, 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

G473.8

A

1673–2804(2011)01-0061-03

2010-04-03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