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条件下国内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2011-08-15 00:53李用菊
关键词:馆员文献图书馆

李用菊

(皖南医学院 图书馆,安徽 芜湖 241002)

知识经济条件下国内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李用菊

(皖南医学院 图书馆,安徽 芜湖 241002)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力图通过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介绍和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现状的分析,阐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图书馆必须引入知识管理,不断创新管理理念、服务形式和内部管理机制,以适应读者和用户的需求,切实发挥好高校图书馆职能。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20世纪50年代末,人类科技迅猛发展,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五大领域都取得巨大突破,这就是被称为“第三次浪潮”的新科技革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领域,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传播的处理、应用信息的程度都有了质的提高,人类自此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信息获取的精确性、快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助力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以知识管理为主线,强化人本管理,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一、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历史演进

知识管理是指组织的管理者,通过对组织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的管理和运用,通过对知识进行收集、共享、创新、应用、传播,以提高完成组织某一目标的能力的过程。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文献资源等各种资源,强调人力资源—图书馆员在管理中的地位和影响,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能动性,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广大师生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提升现代高校图书馆职能,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1]

众所周知,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加工、深化。二是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开发,创造良好的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制度环境和激励环境。三是以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提升服务水平,创造知识服务的价值,不断激励馆员进行知识创新,开展创新服务。

纵观西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源起、形成、发展三个阶段。近现代涌现出了波兰尼、卡尔斯泰特、布利斯、谢拉、波普尔等一大批知识管理的先驱和大师以及他们的优秀论著,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第一个正式的知识管理学派-知识交流论。1981年,彭修义先生指出 “图书是知识的载体,图书馆学应当研究知识”,[2]并积极倡导人们研究“知识学”。知识交流论借鉴了“情报交流”与“信息交流”的理论成果,阐释了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经知识交流论发轫之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很快形成了知识交流、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知识集合、知识资源管理与公共知识管理等百家争鸣的局面,迎来了图书馆知识管理范式的新阶段。诸多图书馆知识管理学说是人们从不同角度考察图书馆活动的结果,都闪烁着创建者思想的光芒。同时,也会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3]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现状与分析

近年来,国内高校,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的投入的不断增加、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使高校图书馆的硬件建设、信息检索手段、馆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但就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水平而言,知识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远远滞后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当前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多的不适应。

一是服务方式的不适应。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仍沿用传统的以纸质馆藏文献作为借阅基础,“以藏定借”的服务方式。借阅时检索方式也比较陈旧,不少高校还在使用手工检索,这与信息时代高效率、高精度获取信息的要求相比是明显不适应的。由于文献资料更新慢,又没有形成各自的特色,从而丧失了一批读者和用户。中国教育部统计,我国有3000多所大专院校,这意味着有3000多所图书馆,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达到40%已属不错,低的仅有20%,其文献、著作、论文等几乎都在他们各自的书柜里安静地沉睡。学生进学校图书馆主要是因为那里的环境比较安静、设施比较舒适,而并非去借阅文献资料,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在互联网上查找。在服务对象上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都是校内教师和学生,较少对外开放借阅,使馆藏文献没有充分利用,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二是组织构架不适应。从管理学角度来说,由于高校大多是事业单位,仍沿用了直线职能制的“金字塔”式组织构架。分工明确、等级分明,有利于加强组织领导。但这种传统的管理构架在部门与部门间横向协调配合工作时往往各自站在各自的利益上,不是相互促进,而是相互制约,工作效率不高。由于管理层级较多,造成了自下而上的信息真实度递减,对组织外部变化反应不敏感,决策过程较长,还易引起决策失误等,这显然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三是人员队伍的不适应。就整个高校组织构架而言,图书馆的地位相对不高,馆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有人形容:高校图书馆是老弱病残的收容队。高校图书馆在职位晋升和职称评定上空间有限,使仅有的一些专业人才不是耐不住这样的环境另谋高就,就是被环境同化磨去了锐气,“泯然众人矣”。同时,这样的人力资源环境也难有人才愿意到高校图书馆工作。馆员身份大多是事业单位,在这样的环境里抱着混日子的想法,进取心不强、学习主动性不够,这样的人员队伍从事传统的纸质文献借阅流程还行,对信息时代的电脑操作、互联网运行,文献情报搜集、甚至外语等专业知识就很难应付了,当然也就更难适应信息化时代读者和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的需求。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改变目前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不适应,就必须改变传统观念,紧跟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推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一)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是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核心。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和用户,因此必须牢固树立起以读者和用户为中心,以读者和用户的需求为第一工作目标的服务宗旨。如在馆藏资源的挖掘和更新、检索方式的改进甚至高校图书馆内部装饰布置等诸多方面,都应充分考虑读者和用户的喜好、充分体现方便快捷等,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二是扩大知名度。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应改变传统的“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思维,立足自身特点,对内加快图书馆建设步伐,突出馆藏特色、丰富馆藏内容;对外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过去条块分割,“孤芳自赏”的建设模式,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读者和用户从图书馆中得到知识和启迪。让更高校图书馆成为大学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服务形式的创新

一是进一步拓宽更新服务手段和服务范围。改变高校图书馆单纯提供纸质印刷文献资料服务的传统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加快电子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等虚拟化、数字化馆藏资源的建设力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文献信息数据库,如:设立网上图书馆、网络资源管理中心,使读者和用户既可以到现场借阅纸质文献资料,又可以足不出户,通过高速的网络传输渠道,用智能检索技术手段,获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以满足信息时代多渠道获取信息的需要。同时,通过加强与国内高校图书馆联合,或加入国际国内图书网络联盟,通过建立联合目录、馆际互借等多种方式,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更为丰富和详实的信息资源。在这一方面,国家图书馆推行的远程跨越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国家图书馆从2006年开始推行的基层图书馆服务卡分送给全国2000多个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措施。通过服务卡,各基层图书馆能共享国家图书馆授权第三方使用的数字文献资源,包括近50万种中外电子资源的远程网络服务。部分数字资源可以实现在线阅读以及图书检索、下载、借阅、续借、归还等功能。有些无法直接获取原文的数字资源,国家图书馆则可以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等方式向基层图书馆提供,这不仅提升了国家图书馆自身的服务功能,同时也加强了基层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能力。[4]

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个性化。彻底改变原有的收发室式的存借阅纸质馆藏文献的服务方式,从为读者和用户提供一般性服务转变为根据读者和用户提供个性化要求,通过对所需的馆藏资源进行第二、第三次文献开发,合成为更有价值的信息,使读者能更直观、更明确的得到所需要的信息情报资源,从而大大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满意度。例如,湖南大学的“书院文化数据库”、长江大学的“楚文化特色数据库”、宁夏大学的“西夏文化数据库”、上海大学的“钱伟长数据库”、武汉大学的“长江三峡资料数据库”、中南大学的“有色金属数据库”等等都是特色数据库,都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信息服务,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提供范例。

三是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改变原来高校图书馆只服务于本校的教师学生查阅资料的封闭式服务模式,建立起既要满足所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一般性需求的相统一服务形式。将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扩大到区域内非本校师生的借阅者,大幅度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本身所具备的传播知识,传递文化的公益性特性。例如:天津图书馆的“一码通”网络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开放公益性的电子文献网上阅览服务。同年 l2月,又开放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网上检索和阅览服务。注册读者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阅览国内7200多种学术期刊、l000多种报纸、6000余种电子图书和300多家高校的优秀学术论文等数字文献资源。而这种“一码通”服务是纯公益性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和下载流量之内阅览、下载所需文献,不用支付任何费用。

(三)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是建立合理的内部组织机构。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构架,使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进一步“扁平化”,减少和模糊管理层级,实施“大森林”式的管理,即每一个图书馆员都得到充分授权,领导和馆员之间建立起导师或朋友式的上下级关系,以充分调动馆员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管理、决策更加快速、有效。

二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起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科学、公平地馆员晋升机制,在图书馆内部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让一批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能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或重要岗位去接受锻炼,真正实现构建能者上、平者下、庸者让。引入职业生涯设计理念,对中青年馆员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对每个人的未来发展进行设计,以明确他的未来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工作潜能,实现图书馆和馆员的共同发展。

三是加大馆员的引进和教育培训。通过公开招聘、选聘等多种形式,引进高校图书馆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人才,充分馆员队伍,提升整体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馆员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继续教育,不断通过新知识结构和增加知识储备,特别是加强对电子信息、外语等实用性专业的学习,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适应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1]郑芸.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探析 [J].甘肃高师学报,2010(1):61.

[2]彭修义.关于开展“知识学”的研究的建议 [J].中国图书馆学报,1981(3).

[3]龚蛟腾.国书馆知识管理范式探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7.

[4]尚庄.我国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三大类型图书馆事业,2008(3):86.

G251

A

2095-0683(2011)04-0130-03

2011-04-20

李用菊(1962-),女,安徽合肥人,皖南医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校秋晨

猜你喜欢
馆员文献图书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去图书馆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