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

2011-08-15 00:52刘汉霞吴光炳
关键词:学时应用型课程体系

刘汉霞,吴光炳

(武汉工业学院 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关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

刘汉霞,吴光炳

(武汉工业学院 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和定位,是学校一切教学工作安排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基本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内涵的解读,以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为例,从指导思想、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及课程体系;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和定位,是学校一切教学工作安排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现有文、经、管、理、工类本、专科专业53个,在校生10000余人,办学几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且成绩显著。仅在2008年“湖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北分区预赛”上,一举夺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优秀奖3个;“第三届湖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19名参赛学生都获得了奖项;全国大学生“明日网商”大赛获亚军。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几年来,我院根据湖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办学实际情况,不断从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课程考核等多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进行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一、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解读

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直接谋其利益。换句话来说,就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因此,从国内学者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结合多年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实际经验,我们认为,作为独立学院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内容上至少有四层含义:第一,它以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第二,以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而不强求理论知识扎实;第三,毕业生以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主;第四,以培养该专业的中级管理者为主。

(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办学目标的体现。基于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分析,及我院关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解读,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其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加强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2.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即在本科一、二年级按照专业群进行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教育,后两年进行专业和专业方向教育,适当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3.坚持以学生为本,适当压缩课内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选择空间。

二、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特点

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实现和落实,其关键是依赖于课程体系及体系中课程的设置。从课程理论上讲,课程体系 (结构),指的是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不同的课程结构或体系反映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传统的课程体系一般是由两部分、三个模块构成。两部分指的是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构成,理论部分又由通识课(或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模块课程组成。这种课程结构或由结构所形成的体系更多体现的是重理论、轻实践以及实践依附于理论的教学价值观;而在课程设置上,三模块的课程设置又以科目本位课程为主,缺乏交叉学科和综合课程。科目本位课程,一般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其特点是关注学科知识的深度和知识的细化,虽然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在掌握一定程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具有本科学历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因此,在尽量规避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不足的前提下,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上做了如下调整:

(一)构建了“五模块”的课程体系

从课程体系上看,“五模块”主要包括通识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课程及方向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素质课程模块。“五模块”的课程体系反映的是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并重整体培育的教育价值观,尤其是素质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并于到课程体系中,饱含着以个体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归旨的教育价值观,确实让学生在大学的殿堂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此课程体系的设计下,我们打通了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大类课程平台,也就是在一、二年级上相同的通识必修课和学科基础必修课,三、四年级开设必要的专业基础以及学生兴趣和就业需要的专业方向课和素质课程。

(二)实现了多类型课程及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

在课程类型上,不仅设置了科目本位课程,还在学科基础课模块设置交叉学科课程,在通识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以及素质课程模块设置了综合课程。同时,在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课程模块外,每个模块均设置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提出理工类专业须设置1~2门文科必修课;文经管类专业须设置1~2理工科必修课,试图实现交叉学科课程设置;通识课模块,增设综合课程,培养综合素质,比如《演讲口才+社交礼仪》课程,供全校公共选修。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个专业必须提供20本选读书目的必读书目,其中,5本书目必须与本专业相关。

(三)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实用化和多样化趋势

在课程内容上,把握好“必需”与“够用”的原则,体现我院“知识结合理”的特征,从而改革过去高、难、深知识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学科基础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以及素质课程模块的课程内容改革。1.在学科基础模块的课程内容上,要求课程内容有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加强学科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力度,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2.在实践教学模块的课程内容上,增大学时数,开足实践课程个数。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积极思考和探索以下问题:(1)如何整合实验课,形成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2)要实验课的学时在计划中单列,实验学时较少的专业课实验如何整合成一门专业实验课;(3)实验课如何根据专业特性和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开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3.在素质课程模块的课程内容上,涉及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课外读书、文体竞赛、人文、艺术活动、各类科技活动、各类竞赛活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科技制作比赛等)、学术讲座、科研活动、学科竞赛获奖、英语等级证书考试、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以学分计算,每个毕业生必须修完最低学分方才能毕业。

三、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更应该体现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树立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主体教育思想角度看,教育的主体不仅体现在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的主体性,还应该体现在教育培养人的主体性和教育过程的主体性。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关键还是要树立实践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这无论是在演示性实验中还是在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中,对学生实践思维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锻炼都有积极的作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其重点在于学生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动实践是相对于被动实践而言。传统的实践活动中,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老师制定的,学生在老师规定的框架中,沿着老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而主动实践是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力、观察力、协同力等素质都能得到培养,这是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这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体现。

(二)确保实践教学学时比例数,改革了实践教学体系

1.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了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确实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理工科类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学分不低于总学时(学分)的25%;文、经、管科类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学分不低于总学时(学分)的15%,以确保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数。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市场对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规格的需要和专业实践教学的自身规律,建立由基础型实践教学模块、综合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块和开发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块组成的完整、与理论教学相独立的、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在体系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独立学院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层次性,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情况进行不同的组合选择,利于因材施教的开展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手段

有效评价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它不仅是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传统的考试方式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检验和测评,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和衡量。所导致后果就是,在教学活动中,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在教学方式上,课堂讲授多于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因此,评价学生不能只看他们对教师讲的东西记住了没有,更要看他们有没有创新精神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认真思考和探索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

(一)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从评价类型上看,改革了单一的考试为多样化评价。考试不仅包括闭卷笔试,还包括口语考试、论文、报告以及课程设计等。对于闭卷考试,也对题型做了规定。

(二)从评价的方式上,把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考试不仅在相关课程修完后再进行考试或考查。同时,还要进行教学过程中的随堂考试,包括各种形式的小测验,小报告或小论文等。

(三)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检测。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一直不好操作也难以操作,是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瓶颈。事实上,一方面,测试实践动手能力是综合反映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程度、实际操作技能强弱以及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一项措施;另一方面,经常开展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测试,能够在教学上形成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测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四方面动手能力的测试。为了把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测落到实处,在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求实践教学课程的个数、环节及要求和目的、结果呈现的方式等都要作出详细的说明,便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

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这个工程的基础和根本。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或编制中,我们首要思考的就是人才培养定位,其次要思考的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最后是课程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培养质量。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题编号:2010B321;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09A051)

[1]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孙嘉政.学生实验、实习动手能力测试的实践与探索[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7,(3).

[3]李炳煌.关于独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以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4]普林林,等.论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9).

[5]刘国买,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J].常州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6]周宏,邓日成.中国应用型人才评价[J/OL].http://www.china.com.cn/news/zhuanti/09rcbg/2009-09/21/content_18568744.htm.

[7]李培根.主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J].教育文摘,2006,(8).

猜你喜欢
学时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