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成长视角下的《一个好邻居的日记》

2011-08-15 00:52
关键词:萨默斯多丽丝莱辛

谈 笑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女性成长视角下的《一个好邻居的日记》

谈 笑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本文运用女性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当代英国女作家莱辛后期现实主义小说《一个好邻居的日记》,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简·萨默斯是如何实现精神的成长、自我的完善。并呼吁现代人要学会付出、给予、感恩、珍惜自已所拥有的一切。

《一个好邻居的日记》;女性成长

1.引言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她才华横溢、思想深邃、观点犀利、创作风格多变,自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发表以来,就一直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蜚声战后的英国文坛,对整个英语国家的文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一个好邻居的日记》是莱辛于1983年以简·萨默斯的笔名匿名发表的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后于1984年和莱辛的另一部小说《如果老人能够……》一起以《简·萨默斯的日记》为书名出版,并被普遍认为是 “莱辛后期写作中的关键作品”。(Tiger,2000)这部小说以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中产阶级妇女简和来自社会底层的老年女性莫迪之间的忘年交。

2.国内外对《一个好邻居的日记》的研究

作为多丽丝·莱辛后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一个好邻居的日记》受到国外许多评论家的关注。在国外,Emily K.Abel于1995年在《老龄研究》上发表了她的评论文章《玛格利特·福斯特、玛丽·戈登和多丽丝·莱辛的关怀》,指出这些小说粉碎了存在多年的关于老年关怀的概念。1997年,Muge Galin出版了她的专著《在东西方之间——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苏菲主义》,其中《一个好邻居的日记》被认为是莱辛苏菲主义教育小说之一。2000年,Virginia Tiger发表了评论《老龄焦虑——〈简·萨默斯的日记〉》,评论涉及文艺女性代表、莱辛的双角色应用、为孩子包办一切的母亲以及莱辛在现实主义和幻想主义之间的游离等众多主题。国内对多丽丝·莱辛的研究可追朔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2007年我国学者王丽丽出版了她的著作《多丽丝·莱辛的艺术和哲学思想研究》,从莱辛的成长经历历数到她的思想变化,并精心挑选九部代表性小说进行解读分析。2008年,杨永青在《体验生命,实现自我——对〈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康德式解读》中从康德伦理学理论角度,采用理论框架和批评方法合二为一的方法,探讨《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女主人公简内在的“人性”。2009年,史忆在《外国文学》中发表了《需求满足与个人成长——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解读莱辛〈一个好邻居的日记〉》,他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解读《一个好邻居的日记》。

纵观国内外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一个好邻居的日记》进行了分析解读:从主题上,探讨了关爱老年人、呼吁家庭重要性以及个人成长等;从理论上,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弗洛伊德/荣格心理学,狄尔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康德伦理学到伊斯兰教义中的苏菲主义、罗杰斯的“反射”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然而运用女性成长理论解读主人公简的个人成长,尤其是精神成长却很少。

3.简·萨默斯延宕的成熟

3.1 女性成长理论介绍

女性成长小说是传统的成长小说发展的一种变体,主要是围绕女性作为个人的成长过程,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和传统的成长小说一样,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从幼年或少年至成年,经过一系列考验后,实现精神的成长,人格的完善。

《一个好邻居的日记》中的女主人公简·萨默斯,和其它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不同,年近50,但“精神的成长,人格的完善是一辈子的事”(Fraiman,1993),简通过照顾来自下层社会的单身老人莫迪,逐渐认识到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她开始关注她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开始懂得生命的真谛,在给予莫迪关怀和爱的同时,她也收获了成长,实现精神的救赎,自我的完善,在简的暮年迎来了延宕的成熟。

3.2 简的精神隔离

简,从文章一开始就被描述成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聪敏、干练、时尚,身兼要职——担任著名杂志的主编,生活舒适——住在伦敦一间装饰讲究、富有品味的公寓里,被众人所追捧所羡慕。然而她感情上却麻木、自私,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形象,所在乎的只有自己的工作,对于家人、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她与母亲没有任何交流,因为她认为母亲不能理解她的生活方式,认为她生活奢华,“她花在脸和衣服上的钱足以养活一家子”(P6)。同样她也不能理解母亲的生活。“如果我不和她走在一起,没有人会相信我会是她的女儿,我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P45)她看不起母亲的生活,从未想过去了解母亲,去体恤母亲,即使是当母亲病重,她不但不悉心照顾,反而表现出厌恶的情绪,可怜自己得照顾病人。(P7)她冷落自己的丈夫,对他漠不关心,甚至拒绝和丈夫亲密,“每次他和我说话,我都试图躲开”(P6)。因为她认为这种行为会让她处于被动附属的地位,她害怕对家庭的感情投资会夺走她的自由和独立。当丈夫得了癌症,她也无动于衷,唯一的愤怒就是“不公”,怕自已也被传染,她庆辛自已“需要继续工作”(P5)。

然而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工作上的成功也许会给人在经济上以满足感,但是却不能让人在精神上充实,获得完全的自由。她疏远母亲,拒绝丈夫,忽视姐姐,感情冷漠麻木,在丈夫和母亲的眼里,她只是个“孩子般的妻子”,“孩子般的女儿”(P10)。丈夫和母亲去世之后,她更是没有了可以牵挂的东西,生活中只剩下工作。下班回家,常常渴望有什么东西在等候自己,可以让生活有个着落。她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原来是那样地“依赖他人”(P10),她遭受精神上的迷失,思想上的空虚,她失落、无聊,不能找到自我,简开始反省自已,决定作一些改变,于是简开始了精神救赎、实现自我的探索。

3.3 简的精神救赎

丈夫和母亲的相继离去让简开始审视自己,开始学习寻找她原本生活中缺失的一些东西,以实现自己精神的成长,自我的实现。而她与莫迪的忘年交则是她实现这一成长的催化剂。但她们的友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挑战和考验的。首先,简和莫迪有太多的不同: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生活口味……一开始她们并不能完全信任对方;其次,两人关系的建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双方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就简而言,她要放弃原来那种无牵无挂的独身生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履行自己的诺言,担负某种精神责任。但正是在两人的不断磨合中彼此形成了感情上的共鸣和信任。简在莫迪晚年给予她照顾和关心的同时也收获了她以前生活中缺失的一些东西。

在照顾莫迪的过程中,简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如何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这之前,她在感情上只不过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她还没有学会如何去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感情。文中,当她的母亲病危时,她也试图去安慰母亲,去改善与母亲的僵局,去尽力增进与母亲的情感,但长久的缺失使她不知道好如何实施,“但我不能吻她……我想抱她,哪怕是轻轻地拍她,但我却不敢碰她……”(P8)在母亲离开后,简遭受着精神上的愧疚和失落。而简对莫迪的照顾和付出,也许一开始只不过是一种责任和承诺,甚至有些恐慌,当她第一次漫不经心地许诺,让电工来给莫迪修理电灯时,感到自己“陷入了陷阱”(P22),恐慌不已,“整晚都想着如何逃离”(P23),但在一次次的许诺和履行诺言中,简克服了自己的恐惧感和束缚感,越来越频繁地探望莫迪,探望时间也越来越长,并且开始帮莫迪买东西,收拾房间,洗衣服,甚至帮她洗澡,小说中这样写道:“我给她洗了又洗,包括她的下半身”,“当洗到她的臀部时,她挤进了盆里,像小孩子一样,我帮她洗了整个臀部。然后把脏水倒掉,又重新在盆里装满了水,迅速把壶放了回去,又帮她洗了私处”(P52)。她耐心地倾听莫迪给她讲述她的人生经历,而简也向莫迪敞开心扉,对莫迪讲述她身边发生的的事情,倾诉内心的感受。如果说简在认识莫迪之前是自私的、情感麻木的,与亲人的交流是缺失的,那么在与莫迪的相处中,她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如何去关心一个人,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简的生活开始变得充实。

在与莫迪相处过程中,简也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态度,在这之前,简也许只不过是个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她步履匆匆,对周围的人和物漠不关心,生活对于她而言是单一的、没有色彩的。而现在,简的视野开阔了,开始注意以前忽略的东西。她开始关注身边的老年人,正如她所说:“几个星期以前,我看不到有老年人。我从来只注意到年轻漂亮、衣着光鲜的年轻人。现在我的双眼好像突然变得明亮,才发现原来周围有这么多年老体弱者。”(P21)在倾听莫迪讲述过去的过程中,简想到自己的母亲,开始认识自已的亲生母亲,开始了解到她们作为母亲对家庭及子女的情感,也意识到自己作为女儿对母亲的不理解,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麻木,对母亲的忽视。于是,她决定为老年妇女做一期杂志特辑,让人们了解这些人群的生活状态,因为“她们都是我们的妈妈和祖母”(P20)。她开始学会感受生活的点滴,寻找生活的美好,发现生活的乐趣。她可以独自在花园里徜徉,听鸟儿叫;可以整个下午都在露天咖啡厅听两个小女孩讲她们男朋友的事,因为这是一种怡然。她开始学会感恩生活的一切,因为每一天都是一种恩惠。此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因为简精神上不再空虚,她懂得如何更加充实的生活,她实现了精神救赎。

3.4 简的自我实现

简在与莫迪的友谊中,学会了去爱他人,爱生活,但更多的是获得了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重新认识自我,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莫迪,一个来自下层生活的老人,孤身一人,生活艰苦,一生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但依然保持着那份骄傲和顽强,直到莫迪临死的那一刻,她那惊人的生活勇气让简震撼。简开始回忆莫迪的一身,因为莫迪身上有太多自己没有的东西:对生命的热爱,对爱情的执着,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她开始回想自己如何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成功的编辑,开始重新考虑人的价值。她开始意识到工作只不过是生活是一部分,并不是生活是全部,生存的意义在于爱和责任。她开始给予别人更多的关怀,她开始主动改善与家人的关系,开始学会真正独立地生活。蜕变之后,简仍然是一个成功的资产阶级职业妇女,拥有一个像样的工作,有自己舒服的公寓,但她不再是自私麻木、生活单一的工作狂,她已实现了精神的成长,成为一个热爱生活、感恩生活、懂得如何去爱的更完整的女人。

4.结论

简,一位资产阶级中年妇女,她事业有成,生活舒适,但感情冷漠麻木,工作是生活的中心,家庭只是个点缀,虽然与丈夫和母亲共同生活多年,但关系冷淡,缺乏交流,直至两人相继去世,简遭受着精神危机、迷失自我、生活无趣。与莫迪的交往使她改变,让她认识生活的真谛,让她收获了作为一个女人应有的情感,让她在暮年最终实现成长,也许这种成长是迟来的,但此时的简更加完整。

简的故事是对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折射,也告诫我们要付出、要给予、要怀着感恩的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1]Wang,Lili.A Study of Doris Lessing’s Art and Philosophy[M].Beijing: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China),2007.

[2]史忆.需求满足与个人成长——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解读莱辛《一个好邻居的日记》[J].外国文学,2009,(9).

[3]杨永青.体验生命,实现自我——对《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康德式解读[J].学院学报,2008,(10).

猜你喜欢
萨默斯多丽丝莱辛
高贵的“伪证”
高贵的“伪证”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听从“深渊”的召唤——记地球物理学家罗杰·萨默斯的生命起源寻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