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de栽培和利用

2011-08-15 00:51张建华罗春燕庞良玉
四川农业科技 2011年8期
关键词:桑枝桑椹桑树

□张建华 罗春燕 庞良玉

一、桑树的生长习性

桑树属桑科桑属,为落叶乔木,高3~15m。我国桑树种质资源分属15个种和3个变种,是世界上桑种最多的国家。其中栽培种有鲁桑、白桑、广东桑、瑞穗桑;野生桑种有长穗桑、长果桑、黑桑、华桑、细齿桑、蒙桑、山桑、川桑、唐鬼桑、滇桑、鸡桑;变种有鬼桑(蒙桑变种)、大叶桑(白桑变种)、垂枝桑(白桑变种)。桑树是深根性多年生树种,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在年降水量极少、土壤极端贫瘠的新疆沙漠上生长着不少野生桑;耐寒,在-40℃~40℃范围内都能生长;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强,pH值4.5~9.0范围可生长,能耐0.2%轻度盐碱。桑树喜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喜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抗风,抗有毒气体,耐烟尘;桑树生长快,萌芽力强,耐修剪,寿命长,一般可达数百年,个别可达数千年。

二、桑树的栽培历史和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种桑养蚕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桑树原产我国中部,有约4000年的栽培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在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的农时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种植。在三国时,诸葛亮曾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说明在三国时代,四川成都一带栽桑养蚕已很广泛。公元540年,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上记载有桑树嫁接、剪伐等技术。

桑树适应性强,生长快,用途广,集食用、药用、饲用、观赏、水保、发展经济于一体,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发展前景广阔的一种生态经济型树种。桑树栽培范围广泛,东北自哈尔滨以南;西北从内蒙古南部至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南至广东、广西;东至台湾;西至四川、云南;在南部海拔2000m以上的高原都有大面积人工栽培。到目前,栽桑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养蚕,2010年,全国栽桑养蚕的面积为1188万亩,四川有近180万亩。近年来,桑树在荒漠化、石漠化、黄土高原和新疆沙漠上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中的显著效果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桑树能将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完美结合,在不少地方正在组织各方技术力量进行大面积试验示范。

三、桑树的利用

1.桑叶

(1)桑叶养蚕 在我国,栽桑养蚕有数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栽桑就是为了养蚕,桑叶是家蚕的唯一饲料,养一张蚕需要500~650kg桑叶,生产1kg蚕茧要消耗15kg左右桑叶。但由于茧丝价格处于长期的、频繁的大幅波动,蚕农的收入得不到保证,现已成为高风险行业,加之,蚕桑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他的比较效益正在逐步下降。

(2)桑叶饲料 除养蚕外,桑叶作为养殖业饲料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桑叶营养丰富,以干物质计,粗蛋白22%、碳水化合物45%、粗脂肪6%、粗纤维15%,其他钙磷等含量12%。桑叶的营养价值比禾本科牧草高80%~100%,比热带豆科牧草高40%~50%。桑叶作为动物饲料消化率高、适口性好,消化率最高可达95%,可作为家兔、蛋鸡、山羊、绵羊、肉牛、奶牛、猪等家禽家畜的饲料,多数动物可采摘新鲜桑叶直接喂食,也可开发成饲料添加剂。在蛋鸡饲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桑叶饲料,能增加蛋黄的颜色、蛋重和产蛋量;在奶牛饲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桑叶饲料,能提高牛奶的品质和产奶量。桑叶还可用于青贮,在品质上,青贮桑叶的pH及酪酸值低,乳酸值高,是极优质的青贮饲料。在成分组成上,粗纤维、灰分增加,粗蛋白、粗脂肪有所减少,但丝毫不逊色于苜蓿青贮。利用桑叶进行动物饲料开发,是实现桑树资源高效利用的新途径,是化解因茧丝价格波动给蚕农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有力措施。

(3)桑叶茶、饮料和食品添加剂桑叶中含有黄酮、多糖、生物碱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有良好作用。利用桑叶可生产具有保健功效的桑叶茶、桑芽茶。在已经批准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夏桑菊、邓老凉茶、清咽凉茶等品牌都将桑叶作为主要原料。桑叶营养口服液、桑叶酸奶,以桑叶、菊花和蜂蜜为主要原料复配生产,具有浓郁桑叶风味的金桑菊清凉饮料等相关产品均以桑叶的保健养身作用为卖点,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同时,利用桑叶生产桑叶超微粉,作为一种新型的特色食品添加剂,在面点、冰激凌、果冻、酸奶、面条等食品中广泛应用。

(4)桑叶菜 桑叶中含有丰富的糖类、17种氨基酸、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食物纤维素含量高达14.5%,综合营养价值超过许多蔬菜和水果。把桑叶进行炒、煮后食用,营养十分丰富。餐饮企业已开发出桑叶花卷、桑叶碎、桑叶蒸肉饼、桑叶糍等特色养生菜式。

(5)桑叶药用及其他 经霜后采收的桑叶称霜桑叶或冬桑叶。其性味苦甘而寒,入肺肝经,有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清肝明目,润肺止咳之功。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咳嗽、肝阳头痛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出血及盗汗等,现代还用于治疗下肢象皮肿。此外,把鲜桑叶摘破叶脉后取其渗出的白色液汁便是药,药名叫桑叶汁,味苦性微寒,功擅解毒清热止血,主治痈疖、瘿瘤、外伤出血及蜈蚣咬伤等。桑叶的蒸馏液可用于治疗目疾。桑叶提取液可以制成护肤品,如桑树净白沐浴露、桑叶绿素等。

2.桑枝 桑枝在桑树资源中生物量占有比例最高,桑园每年可产桑枝500~1000kg/亩。

(1)桑枝栽培食用菌 桑枝含有丰富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是生产食用菌的好原料、好基质。桑枝栽培食用菌是我国目前在桑枝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方面取得的最为成功的一类技术,为蚕农的增产增收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2)桑枝作为生物质能源 桑枝作为生物质能源利用,是一种新型、环保、清洁和可再生的能源,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桑枝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主要利用桑枝直接作为燃料燃烧发电。

(3)桑皮纤维 桑皮纤维属韧皮纤维的一种,是一种高品位纯天然绿色纤维。具有纤维长,长宽比大,耐久性好的特点。桑皮纤维的生产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4)桑枝地板 将桑枝集中,利用工业化重组技术制造桑木地板和木料,创造了一种新的地板和木料类别,给桑树的种植者、桑枝地板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经济利益。

(5)桑枝造纸 桑枝含有大量木质素和纤维素,是造纸工业的好原料,目前国内的造纸技术主要有桑枝全杆造纸和桑皮纤维造纸两种技术。将桑枝收购粉碎加工,即可作为生产纸的原料。

(6)桑枝药用 药用桑枝是传统中药材,桑枝中的桑素、桑酮、桑色素等成分,具有降血糖、消炎、抗黑色素生成、通利关节、祛风活络等功效。将桑枝收集,加工成片,作为中药材是桑枝药用的新途径。

3.桑椹 桑椹又名桑果,早在2000多年前,桑椹已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因桑树特殊的生长环境,使桑果具有天然生长、无任何污染的特点,所以桑椹又被称为“民间圣果”。它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花青素、矿物质等成分,营养是苹果的5~6倍,是葡萄的4倍,具有多种功效,被医学界誉为“21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常吃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等功效。桑椹作为添加剂制糕点,做成果汁、果醋和果酒,不但口感好,营养丰富,而且保健作用明显,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食品、健康饮料、健康酒的要求。

桑椹还可入药,中医认为桑椹味甘酸,性微寒,具有补肝益肾、养血生津、润肠通便的功效,能增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桑椹可提取花青素,花青素对包括结肠癌在内的多种疾病有明显疗效。

4.桑根 冬季采挖桑根,除去其栓皮作药用。性味甘寒,入肺脾经,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之功。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多、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病症。多入煎剂、散剂,也捣汁或煎水外用。桑根带皮亦可入药,味微苦性平,能治疗惊痫、筋骨痛、高血压、目赤、鹅口疮、崩漏等。

5.作为植物染料 桑树枝叶和桑皮都是极好的天然植物染料,在丝布与棉布的呈色很接近,可染出卡其黄、黄褐色、呈带黄味的灰色。利用桑树枝叶染色为桑树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也为天然植物染色提供了新的原材料。

6.桑树的园林用途 桑树树高适中,树冠丰满,枝叶茂密,秋叶金黄,适生性强,病虫害少,抗逆性好,管理粗放,耐修剪,为城市绿化的先锋树种。宜孤植作庭荫树,也可与喜阴花灌木配置树坛、树丛或与其它树种混植风景林,桑果能吸引鸟类,容易构成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观。在城市、居民新村、厂矿、农村“四旁”绿化都可采用。

7.桑树的生态作用 桑树是一种多年生深根性木本阔叶型特种经济林木,研究表明,桑树的根部发达,生长期长,须根的固沙、固土作用很强,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不高。在荒漠化、石漠化、黄土高原与沙漠地区地下水位低,桑树根部能向深层发展,长的可达20m以上,表现出很强的抗旱能力。在这些地区可大力发展成片桑树,以快速提高绿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减低风力,抑制泥石流和沙尘暴的产生。现在,桑树在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等生态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和效益逐渐被人们认识。

四、桑树发展前景

桑树是一种多用途集生态和经济为一体的树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研究的深入以及认识的提高,它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生态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发展桑树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护与经济发展完美统一,能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能推动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创新;发展桑树及相关产业符合生态工程建设的宗旨,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作用,而且有非常丰厚的经济回报;符合国家开展天保与退耕还林建设工程“生态要发展,经济要发展,农民要致富”的宗旨,无论从生态建设还是农业产业发展来看,桑树的发展前景都十分广阔。

(通联: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 成都610066)

猜你喜欢
桑枝桑椹桑树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马桑树儿搭灯台
桑椹(外一首)
桑椹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奶奶家的桑树
桑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桑椹提取物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胰腺组织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