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毛传“某,某;某,某也”形式之义隔相训初探

2011-08-15 00:54王显勇
关键词:毛传段玉裁本字

王显勇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 363000)

《诗经》毛传“某,某;某,某也”形式之义隔相训初探

王显勇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 363000)

后世对于《诗经》毛传的研究可谓非常细致了,对单音词的研究却不多,对单音词相训中的“某,某;某,某也”这种特定形式的研究则更少。这种单字相训的形式在毛传中是很普遍的,从意义远近的角度来讲,被训释词和训释词可以有义同相训、义近相训、义隔相训及义反相训等不同的类型。文章从义隔相训入手,对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从引申关系、假借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某,某;某,某也”;被训释词;训释词;引申关系;假借关系

义隔相训是用一个在意义上和被训释词没有直接联系的单音词作为训释词解释其意义,二者往往因为其它原因,如引申等可以形成训释关系。义隔相训主要是由引申、假借两种关系形成的,因此,本文主要是从这两个角度,结合毛传“某,某;某,某也”这种特定形式加以分析。

一、引申关系

引申关系是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因意义上的某种关联而作出的训释。陆宗达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中指出:“词义引申就其个别阶段来说,是由一个义项延伸出另一个与之有关的新义项。”[1]其中的延伸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因此,本文的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的引申关系也是从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个方面来作分析。

(一)直接引申

训释词可以直接从引申的角度来训释被训释词,即二者之间不需要用一个或多个词语作为衔接环节,是一步到位的引申。例如:

(1)夏,大也。《秦风·权舆》:“於我乎,夏屋渠渠。”[2]

《说文·夊部》段注:“夏引申之义为大也。”[3]按“夏”上古属匣母、鱼部,大属定母、月部,声韵差距大,难以声训。段注前还有以中国之人别于北方狄、东方貉等,说明中原之大、中国之广,由此“夏”引申出“大”之意。《周颂·时迈》:“我求懿德,肆于时夏。”毛传:“夏,大也。”[4]郑玄笺:“我武王求有美德之士而任用之,故陈其功,于是夏而歌之。乐歌大者称夏。”看来,凡物之大者称夏由“中国之人也”引申而来。

(2)烝,进。《小雅·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说文·火部·烝》:“火气上行也。”段玉裁注:“此烝之本义。引申之则烝进也。如诗信南山、甫田传。”《小雅·信南山》:“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毛传:“烝,进也。”此条被训释字与训释字之关系为训释字之义为被训释字之引申,“烝”由“火气上行”之本义引申出“进”之义。

(3)髦,俊也。《小雅·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说文·髟部》:“髦,髪也。”段玉裁注:“髪中之秀出者谓之髦髪”,“《尔雅》、《毛传》皆曰:髦,俊也。释文云:毛中之长豪曰髦。士之俊杰者借譬为名。此引申之义也。”可知,“髦”训“俊”,由“毛中之长豪曰髦”之本义引申出“士之俊杰”亦曰“髦”,此由本义引申之例也。

(二)间接引申

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从引申的角度往往不能一眼就看出,而是通过某个或几个中间词语,这些词语是被训释词的直接引申义,同时又可以直接引申到训释词,起到中间沟通连接的作用,正是通过这些词,训释词达到了训释目的。例如:

(4)靖,治。《小雅·宛柳》:“俾予靖之,後予极焉。”

《说文·立部》:“靖,立竫也。”段玉裁注:“谓立容安竫也。安而后能虑。故释诂、毛传皆曰:靖,谋也。”郑笺:“靖,谋也。”毛传何以“靖”训“治”呢?《说文·水部·治》:“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段注:“按今字(治)训理。盖由借治为理。”按段玉裁注,则“治”即“理”也。可以想见,“谋”则虑明,虑明则易“理”,则“治”。可见,“靖,治”是由被训释词之引申义与训释词之引申义两者之联系而得出。

(5)弥,终也。《大雅·卷耳》:“豈弟君子,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酋矣。”

词义之辗转引申。《说文·长部》:“镾,久长也。”段玉裁注:“镾今作彌。盖用弓之瓕代镾而省王也。彌行而镾废矣。”可知,镾、彌古今字,引申之义之一为“竟”也。《说文·音部》:“竟,乐曲尽为竟。”段注:“曲之所止也,引申为凡事之所止。”按段氏说可以推知,“镾”由“瓕”假借而来又省“玉”作“彌”,“弥”之久长引申为“竟”。《说文》:“乐曲尽为竟”,又引申为“止也”,“终也”,此例为训释字辗转相训。

不管是直接引申,还是间接引申,都是按照被训释词的本义发展而来的,是从本义这个根上逐步加以联系得出。关于本义的概念,陆宗达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中说:“反映在字形上,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义,叫做本义。”[1]讲到训释词与被训释词的引申关系时不能忽略被训释词的本义。

二、假借关系

假借关系是指被训释词和训释词往往因为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形成假借。洪诚先生在《训诂学》中讲到“文字假借”的含义:“古代汉语中的某一个词,起初没有替它造出本字,或虽造有本字却不常用;却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与意义无关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这个字对于所标记的词来说,叫做文字假借。”[5]本文中两词的假借关系,或者被训释词是某字的假借字,训释词容易解释自己与这个被假借字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被训释词是假借字这种类型;同理,又或训释词是某字之假借字之类。

(一)被训释字是假借字

从先秦古声韵角度来讲,两词或者音韵皆同,或者声同韵近,或者声近韵同,从而使两字形成假借关系。两词可以相训,而假借字则与训释词容易相训释,所以形成了这种被训释字是某字之假借的训释类型。例如:

(6)谷,窮也。《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说文·谷部》:“谷,泉出通川为谷。”段玉裁注:“诗进退维谷,假谷为鞫。毛传曰:谷,穷也。即邶风(谷风:‘昔育恐育鞠,及尔颠覆’)传之鞠,穷也。”“鞫”何以为“穷”呢?“鞫”在《说文》中段氏以为是‘’之隶化而来。《说文·幸部》:“,穷理罪人也。”段玉裁注:“按鞫者,俗字,伪作鞠”,“鞠与穷一语之转,故以穷治罪人释鞫,引申为凡穷之称。”可见,“谷”字是“鞫”之假借;“谷”上古属见母、屋部,“鞫”(鞠)属群母、觉部[6],两字旁转,而“鞫”与“穷”又是一语之转,故此例被训释字是某字之假借。

(7)岸,讼也。《小雅·小宛》:“哀我填寡,宜岸宜狱。”

《说文·屵部》:“水厓而高者。”段玉裁注:“此皆借岸为犴狱字也。”李格非主编《汉语大字典·犬部》注:“犴,同‘豻’,北方一种野狗。”《说文·豸部》注:“豻,胡地野狗。犴,豻或从犬。”段玉裁注:“小雅小宛文,毛传作岸。释文曰:韩诗作犴。云乡亭之繫曰犴,朝廷曰狱”,“按毛诗传曰:岸,讼也。此谓岸为犴之假借也。”“岸”,“犴”,上古同属疑母,元部。因此,我们将岸、犴两字归入同音相假,“犴”即“乡亭之繫”,后引申为诉讼,故“岸,讼也”易解。被训释字为本字之假借字,被假借为被训释字。

(8)单,厚。《周颂·昊天有成命》:“於辑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说文·吅部》:“单,大也。”段玉裁注:“当为大言也。浅人删言字。”“大”之于“厚”有所联系,大则厚,但深究起来似难信服。《国语·周语下》引此诗作“亶厥心肆其靖之”。“亶”、“单”古同属端母,元部,声音相同,由此我们认为两字同音相假。“单”乃“亶”之假借字。为什么这么认为呢?《说文·部》:“亶,多榖也。”段注:“亶之本义为多榖。故其字从。引申之义为厚也。”《说文·部》:“,榖所振入也。”盖古人将榖放入仓中,多则厚,以此认为多榖则厚,所以,“亶”引申为“厚”,以形取义;而“单”同音假借“亶”,故而“单”训“厚”也。此例属于被训释字乃本字之假借。

(二)训释字是假借字

对于这种类型,通过上面的“被训释字是假借字”就容易理解了。例如:

(9)训,道也。《周颂·烈文》:“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道”,《说文·辵部》:“所行道也。”段注:“亦为引道。”《说文·寸部》于“導”字下,段玉裁注:“经传多假道为導。”孔颖达云:“教训者,所以导诱人,故训为道也。”按此“道”我们可以理解为“導”之假借,两字音同,“道音导”,同音相假借;“训”,《说文》:“说教也”;“導”之则顺从己意,也可训为“顺”,因此郑笺:“故天下诸侯顺其所为也。”当然,从词义的推理来看,要先“導”、先“说教”,然后才会“顺”;而“训,道也”,即“训,導也。”因此,本例属于训释字是某字之假借,假借某字来训释被训释字,和前面被训释字是某字之假借正好相反。

(10)怀,归也。《桧风·匪风》:“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孔颖达对本句及前句“谁能亨之?溉之釜鬵”的解释为:“此言周道既灭,思得有人辅之。言谁能亨鱼者乎?有能亨鱼者,我则溉涤而与之釜鬵。以兴谁能西归辅周治民者乎?有能辅周治民者,我则归之以周旧令之好音。”与毛传“归也”训释相同。按“归”之本义为“女嫁也”[7],段玉裁乃“凡远家者假妇嫁之名也”,与本句文意难符;“怀”字《说文》解作“念思也”。段氏:“匪凤皇矣,传曰归也”,“引申之义可以意会者也”。以“引申意会”得之“归”义总觉得牵强。《说文·食部》:“馈,饷也。”段玉裁曰:“馈之言归也。故馈多假归为之。”接着举出《论语》:“馈孔子豚;齐人馈乐,古文皆作馈,鲁皆作归”,又“聘礼:归饔餼五牢。郑云今文归为馈。”可见,当时馈和归的使用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段玉裁所谓“馈多假借为之”即“归乃馈之假借字”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对“谁将西归?怀之好音”这句话中“怀,归”之训释的理解也就容易了。 “怀,归也”,即“怀,馈也”,“有能辅周治民者,我则馈之以周令之好音”,即“给予”、“赠予”、“馈赠”之意。因此,本例属于训释字是某字的假借字,用本字来训解被训释字则易晓。

(11)惠,爱也。《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孔颖达疏仅引用《尔雅·释诂》文来解释,不能分析出两字的关系。《说文·夊部》:“愛,行皃也。”可见,爱之本义和现代意义的爱是没有关系的。《说文·心部》:“,惠也。”段玉裁以为:“今字假愛为而废矣。,行貌也。故从夊。”愛、两字同音,都为乌代切,所以同音相假借是可以讲通的。而“,惠也”,《说文·叀部》:“惠,仁也。仁者亲也。”《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说的是仁、爱的关系。《说文·见部》:“親,至也。”段氏说:“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谓之親。”情之最至则深爱之。所以,惠、仁、親字均与“爱”相关。而“惠,爱也”之例乃是训释字为本字之假借字,用来训释被训释字。

被训释词与训释词的假借关系是按照上古汉语的音同或音近现象作出的推论。所以,谈到两词之间的假借关系时,声同或声近这个中间环节是一定不能忽视掉的,因为音同或音近是词语假借的先决条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说:“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领,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苟可以发明前训,斯凌杂之讥,亦所不辞。”注重的都是音同或音近义通之理(当然是对上古音而言)。

总之,以上仅对毛传单音词从被训释词与训释词之间引申或假借两个角度,从两词词义相隔作为突破口进行分析,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例字作为分析对象,以说明单音词之间的关系。

[1]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 四书五经[M].陈戍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2.

[3] 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4]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上、中、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洪诚.训诂学[M].淮阴: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6] 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7] 许慎.说文解字附检字[M].徐铉,校订.北京:中华书局,1963.

The Prima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ranslation for Separate Sense of"The Book of Songs"Translated by Mao"a,a;a,one also"Form

WANG Xiany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Zhangzhou Normal School,Zhangzhou Fujian 363000)

The present studies to"The Book of Songs"translated by Mao are in great details.But there'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monosyllabic words,and less research on the particular form of"a,a;a,one also".The monosyllabic words are common in Mao Zhuan.The words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same explanationphase training,meaning training in recent phase,training phase and the meaning of meaning across the different and opposite training type.From the phas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explaining words and explained words from the relationships of extended words and using words.

"a,a;a,one also";explained words;explaining words;the relationship of extended words;the relationship of the using words

H131

A

1671-7422(2011)01-0060-03

10.3969/j.ISSN.1671 -7422.2011.01.015

2010-11-30

王显勇(1981— ),男,山东莘县人,硕士生。

(责任编辑 尹春霞)

猜你喜欢
毛传段玉裁本字
《毛诗故训传》的修辞观研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兴”的话语和《诗经》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段玉裁传》阅读训练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内容研究
郑玄《毛诗笺》之“兴”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