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活血降浊汤治疗慢性肾衰竭50例

2011-08-24 09:02冯育辉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12期
关键词:赤芍尿素氮肾衰竭

冯育辉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人民医院(河北唐山 063000)

补肾活血降浊汤治疗慢性肾衰竭50例

冯育辉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人民医院(河北唐山 063000)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降浊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方法 采用补肾活血降浊汤(淫羊藿、熟地、覆盆子、丹参、川芎、赤芍、女贞子、大黄、泽泻等)治疗慢性肾衰50例,设置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补肾活血降浊汤可明显改善患者肾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慢性肾衰竭 补肾活血降浊汤

笔者2005年5月-2010年5月采用补肾活血降浊汤治疗慢性肾衰竭,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例,诊断参照及分期标准参照文献[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性33例,女性 17 例;年龄 25~68 岁,平均(45.50±11.10)岁;病程 3 个月至9年,平均(3.80±3.30)年;原发肾损害23例,糖尿病肾病16例,高血压肾病9例,高尿酸肾病2例。对照组50例,男性24例,女性 26 例;年龄 26~68 岁,平均(45.60±11.10)岁;病程 2 个月至11年,平均(3.60±3.20)年;原发肾损害25例,糖尿病肾病16例,高血压肾病7例,高尿酸肾病2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低磷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纠正心衰、抗感染、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纠正贫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口服药用炭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降浊汤:淫羊藿15g,熟地黄20g,覆盆子 15g,丹参 15g,当归 15g,川芎 15g,赤芍 15g,女贞子 15g,大黄 10~20g,泽泻 20g,陈皮 12g,半夏 12g,泽兰 15g。 伴有脾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水肿明显者加茯苓皮、葶苈子等利水消肿;阴虚者加生地黄、麦冬、黄柏、知母等养阴清热;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黄连等;喘息咳嗽者加杏仁、紫苏子、瓜蒌等。每日1剂,水煎分服。两组均以2个月为1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显效:自觉症状和体征显著好转或基本消失,血肌酐和尿素氮分别降低≥30%。有效:自觉症状和体征减轻,血肌酐和尿素氮分别降低≥20%;稳定: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血肌酐和尿素氮分别降低≤20%或未增加。无效:达不到稳定标准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5例,稳定19例,无效 8例,总有效率 84.00%;对照组显效 8例,有效 9例,稳定11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56.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血肌酐及尿素氮改善比较 见表1。治疗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及尿素氮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及尿素氮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SCr(μmol/L) BUN(mmol/L)治疗组 治疗前 454.6±115.6 21.6±7.40(n=50) 治疗后 290.6±106.5*△ 14.1±4.22*△对照组 治疗前 450.6±120.2 22.5±8.00(n=50) 治疗后 416.5±110.1 17.2±5.21*

3 讨 论

慢性肾衰竭属于中医“关格”、“虚劳”“水肿”等范畴,其病机多为脾肾虚衰,湿浊毒邪潴留,三焦气化失常,瘀水互结。故治疗上宜健脾补肾、泻浊解毒、活血化瘀利水等。方中熟地、覆盆子、女贞子、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补肾健脾益气;丹参、当归、川芎、赤芍、泽兰等活血化瘀;大黄、泽泻等清热、泻浊、化瘀、通腑;陈皮、半夏等理气、燥湿、化浊。现代药理证实,大黄能促进体内有害物质的排泄,并有活血作用,保存残存肾单位,补充人体必需氨基酸,改善肾功能。黄芪补气,可改善肾脏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减轻蛋白尿,改善肾功能。淫羊藿能抑制肾小球肥大,延缓肾衰竭的进展。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等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免疫复合物。熟地、当归补血,可改善肾衰竭的贫血。本观察表明,补肾活血降浊汤治疗慢性肾衰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1]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1-134.

[2]国家药品监督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167.

R692.5

B

1004-745X(2011)12-2020-01

2011-05-19)

猜你喜欢
赤芍尿素氮肾衰竭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的意义分析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呼伦贝尔野生赤芍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大量放腹水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疗效分析
新疆赤芍
赤芍与辛芍组方中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
利肠汤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益肾降浊胶囊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
蛭龙通络胶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
降浊颗粒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组织α-SMA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