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茄子主要病害诊断及防治技术(一)

2011-09-07 08:04莫贱友王益奎胡凤云郭堂勋
长江蔬菜 2011年18期
关键词:多菌灵病株线虫

莫贱友,王益奎,胡凤云,郭堂勋

(1.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530007;2.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3广西大学农学院)

茄子(Solanum melongenaL.)是全球重要的蔬菜,在广西各地均可种植,在广西南部和右江河谷区域全年均有种植,年种植面积约2万hm2,是广西“南菜北运”和“西菜东调”的主要蔬菜。近年来,随着茄子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病虫害也逐年加重,成为制约茄子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多年的调查与观察中发现,对广西茄子为害重且相对较难防治的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现将这些病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简述如下。

1 茄子黄萎病

1.1 病害症状

茄子黄萎病又称半边疯或凋萎病,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生,通常从植株的半边或整个植株的下部叶片开始发病,自下向上发展。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叶片、近叶柄处或叶缘褪绿变成淡绿色或黄褐色枯斑,并逐渐发展到半边叶或整叶,严重时叶片边缘向上卷曲,仅叶脉两侧稍有淡绿,最后干枯脱落。发病初期植株在晴天高温时,午间呈现失水状萎蔫,早晚或天气阴凉时能恢复;病重后便不能再恢复正常,随病情加剧,数日后全部叶片由淡绿色逐渐变成黄褐色,萎蔫下垂直至脱落,形成半边枯,直至病株整株枯死。有些植株发病后,引起半边植株叶片褪绿凋萎,后渐变成淡绿色或黄褐色,或半张叶片皱缩变黄或淡绿色,叶片向一边扭曲。严重时,整株病叶几乎脱光,仅剩顶部几片新叶,或全株发病枯死。多数表现为全株发病,但也有部分枝条发病。早期发病的植株到生长中后期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皱缩或部分变黄,果小且少,质硬,味差。剖视病株根、茎、叶柄、果等部位,可见维管束变褐色至黑褐色。

1.2 发病规律

图1 茄子黄萎病

由大丽轮枝孢菌真菌 (Verticillium dahliae Kelb.)引起。植株整个生育期都可以发病,苗期发病较少,在移植后5~6叶可发病,一般在开花前至结果中期发病重,进入盛果期病情急剧加重。以土壤和有机肥带菌为主要初始侵染源。病菌以休眠菌丝体、厚垣孢子和微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6~7 a,翌年病菌在条件适宜时萌发。病原菌随带菌的有机肥、农事操作、农具、灌水、气流、雨水等方式传播蔓延。病菌从根部伤口、幼根表皮或根毛直接侵入,沿维管束扩展,并在维管束内生长繁殖,堵塞导管,分泌毒素,致使植株萎蔫,导致系统发病。温暖高湿有利于该病害的流行,发病适温为20~25℃。降水多、漫灌、灌水后遇暴晴天气,地温偏低或过高、田间湿度大,或连作重茬,病害发生重。

1.3 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品种及种子处理 选用适宜本地种植的抗耐病品种,如瑞丰2号和瑞丰3号紫长茄等。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在无病地留种,严禁从病区引种;引入种子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 h或55℃温水浸种15 min,待水冷却后催芽、播种。

②轮作和管理 选新地种植或旱地轮作4~5 a;避免与其他茄科植物和瓜类作物连作;水旱轮作1 a以上。选用无病营养土育苗,或每1 m2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 g,加5~6 kg半干细土拌匀,均匀撒于苗床上,耙入土中,浇水后覆盖地膜,隔10 d后播种。起苗时多带土。施用充分腐熟无菌有机肥,覆盖地膜种植。防止漫灌或干旱,创造适宜茄子生长的良好条件,增强抗病性。及时清除田间病叶、病果、病株,深埋或烧毁。

③嫁接 选抗病砧木,如托鲁巴姆、野生茄等品种,在发病较轻或发病中等的地块种植嫁接苗,可有效防控茄子黄萎病。

④药剂防治 带药移栽,定植沟或穴施1∶50的50%多菌灵药土(每667 m2用1 kg药加50 kg细干土拌匀)或用5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25%阿米西达悬浮剂600~1 000倍液等灌根,每株0.5 kg,5~7 d灌1次,连续灌2~3次。如果大棚种植,还可采取甲醛高温闷棚灭菌对连作地块进行土壤消毒;在夏季高温休棚时,深翻土壤后于傍晚用水浇透,第二天早上淋施40%甲醛液,每个标准大棚(6 m×30 m)用甲醛1.5~2.0 kg,加水25 kg均匀淋施后,立即覆盖地膜或大棚薄膜,密封10~15 d。

2 茄子青枯病

2.1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颜色较淡、褪绿,呈萎蔫状,顶叶先萎蔫,随后下部叶片凋萎,但叶片仍保持浅绿色;病株最初仅白天萎蔫,傍晚复原,若土壤干燥,气温偏高,3~5 d全株迅速凋萎死亡(图2)。有时先在个别枝或个别叶片上发生,也有全株同时发生的,3~7 d后病情逐渐加重,最后整株均发病,病叶变褐枯焦,脱落或残留在枝上。根、茎外部正常,将病茎横切,可见病茎维管束变为褐色,略挤压,有白色菌脓溢出,放置于透明的玻璃杯内清水中,白色菌脓溢出明显,这是有别于茄子枯萎病的重要特征。

2.2 发病规律

由细菌性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1896) Smith 1914]引起,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病原菌随根、茎等病残体遗留在田间土壤中越冬及长期潜伏,无寄主时在土壤中也可存活1~6 a,成为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传播,病果及未充分腐熟的带菌肥料也可传病。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土温20℃左右时病菌开始活动,田间出现零星病株;土温25℃时,病菌活动旺盛,病株显著增多,病情加重;土温再升高时,植株大量死亡。土质黏性、微酸性、缺肥、漫灌、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连续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极易引致病害流行;重茬或与感病作物连作及根结线虫发生重的地块发病亦较重。

2.3 防治措施

图2 茄子青枯病

①轮作与栽培管理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4 a以上轮作。选无病土育苗,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基肥施足,用充分腐熟无菌有机肥。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

②嫁接 用抗病砧木 (如托鲁巴姆和赤茄等)嫁接,防病效果显著。

凭借SPSS17.0一类统计学软件统计并调研相关的数据,频数及百分比(%)运用到显现计数资料,统计指出P<0.05时,具备其统计学的意义。

③药剂及其他 病株清除后,病穴用20%石灰水消毒,全田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0.3~0.5 L,每 5~7 d灌 1次,连灌 2~3次。

其他防控措施参考茄子黄萎病防治措施。

3 茄子枯萎病

3.1 病害症状

发病初期仅植株下部叶片褪绿,继而变黄,萎蔫干枯,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黄、萎蔫,后期出现全株枯萎,整株枯死;病症多出现在下部1~2层分枝上的叶片,表现为叶脉变黄,有时同一叶片半边黄、半边绿,后期病情严重时,整株叶片枯黄,叶片不脱落,横切病茎,病部维管束呈黑褐色;病株枯死的快慢,因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差异。此病的症状与青枯病的相似,但青枯病病株萎垂多自顶部开始,病程较快。

3.2 发病规律

由真菌的尖镰孢菌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melongenaeMatuo et lshigami Schlecht.)引起。其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坦孢子随病株残体遗留在土中越冬和在土中腐生,菌丝也可潜伏在种子上过冬;播带菌种子,可引致幼苗发病。移植时,如幼苗根部或茎部受伤,病菌即从伤口侵入,后在植株的维管束内蔓延,产生有毒物质,引起叶片萎蔫发黄。植株局部受侵染,全株发病,症状表现主要发生在成株期。25~28℃,土壤潮湿时极利于发病;土层厚而疏松、透水性强的田块,发病较轻;土层浅而板结、漫灌、透水性能差的田块发病重;有根结线虫发生的田块,发病更为严重。

3.3 防治措施

①选种及种子处理 选用无病种子,并用0.3%~0.5%的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

②苗床、穴盘消毒 选无菌土作苗床用土或用40%甲醛液消毒的土壤或基质作穴盘育苗用土。方法是40%甲醛液400~500 mL/m3,加水配成50倍的稀释液,喷堆土,上盖塑料膜,密闭24~48 h,去掉覆盖物,摊开土,待甲醛气体完全挥发后便可。

图3 茄子枯萎病

③轮作 发病地与其他蔬菜进行3~4 a轮作。

⑤管理及其他 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病穴及植株根部周边1~2 m内的土壤可用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4 000~8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灌注,每株灌药液250~500 g(mL),约10 d灌1次,连灌3~4次;同时,每667 m2用10%福气多颗粒剂3~3.5 kg防治根结线虫。

其他防控措施参考茄子黄萎病防治措施。

4 茄子菌核病

4.1 病害症状

苗期染病,茎基部初呈水渍状浅褐色病斑,后变棕褐色,病苗呈立枯状逐渐死亡。成株染病,主要发生在距地面5~30 cm的茎处或茎的分杈处,产生水渍状浅褐色不规则病斑,病斑绕茎1周,并向上、下扩展,茎部皮层霉烂,严重时髓部也解体霉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干燥时,植株表皮破裂,茎纤维外露,田间症状整体表现似茄子青枯病和枯萎病症状,但茄子青枯病病枝斜切面放入盛有清水的透明容器中可见菌脓溢出;茄子枯萎病近地及以下病根和茎韧皮部发生病变呈浅褐色或深褐色,二者病部不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或菌核。花、叶、果柄染病呈水渍状软腐,导致叶、花和果脱落。果实染病,果面变褐色,呈水渍状腐烂,严重时整个果腐烂,表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黑色不规则菌核。

4.2 发病规律

该病由真菌的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病原菌主要以菌核遗落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植株上进行初次侵染。菌丝从伤口侵入,或产生芽管直接侵入表皮细胞。田间主要通过病株、病花、染病杂草与健株间接触或通过农事操作、病菌借气流传播等方式形成再侵染。湿度大时,极易引致病害流行蔓延,加重病情。

4.3 防治措施

①苗床土消毒 10 kg育苗土用40%福尔马林20~30 mL充分拌匀,盖膜消毒 2~3 d,揭膜后摊开土,晾10~15 d即可使用。

②耕作及管理 水旱轮作,减少田间菌源;及时深翻土壤或地膜覆盖,防止病原菌核萌发出土;及时拔除中心病株;田间不可漫灌,防止湿度过大;大棚种植时,采用地膜覆盖和膜下滴灌技术。

③药物 苗期发病初始,适时喷施50%多菌灵500~800倍液或50%咯菌腈乳油4 000~8 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5~7 d喷1次,连用2~3次;成株期发现病株时,用50%多菌灵100~200倍液或50%咯菌腈乳油1 000~2 000倍液,加适量无菌干细土配成药糊,涂抹病株或全田植株茎基部。

图4 茄子菌核病

图5 茄子根结线虫病

5 茄子根结线虫病

5.1 病害症状

该病症状主要表现在根部的须根或侧根上。根上产生肥肿畸形瘤状结,严重时,似念珠状相互连接,表面初期白色,后变褐色或黑色,剖开根结可见很小的乳白色线虫。病轻时,地上部植株无明显症状;较重时,植株生长缓慢、矮小,地上部表现萎缩或黄化,天气干燥时易萎蔫或逐渐枯萎和死亡。田间症状似枯萎病和青枯病,但后者病株病根上无根瘤状结。

5.2 发病规律

该病由植物寄生线虫的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Chitwood)引起,根结线虫以卵或2龄幼虫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在土中可存活1~3 a,多分布在3~9 cm表土层,翌年条件适宜时卵孵化为幼虫,以2龄幼虫侵入寄主,刺激寄主根部形成肿瘤根结。病土、病苗、带病肥料、灌溉水、农具和病残体等是发病初次侵染源和主要传播途径。根结线虫发育成熟时交尾产卵,卵在根结中孵化,出卵壳后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地势高、土质疏松、透气的砂壤土、连作地有利发病;地温25~28℃适宜发病。土壤潮湿,黏重时,发病轻,碱性或酸性土壤不利于发病。

5.3 防治措施

①轮作及栽培管理 采用无病土育苗或消毒苗床;实行水旱轮作,使线虫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以减少为害。定植前,每1 m2用1.8%虫螨克乳油 1~1.5 mL对水 6 kg或 667 m2用4~6 kg福气多颗粒剂拌细土或与基肥撒施。生长期清除病株,收获后集中病残体深埋或烧毁,彻底清洁田园。

②嫁接 采用含有Mi基因的具有优异的抗根结线虫特性的野生茄科类品种作砧木,如用托鲁巴姆作砧木嫁接,防效显著。

③重病田防治 发病严重的田块,采用水旱轮作,无病土育苗、嫁接,定植前15~20 d用石灰等进行土壤消毒,定植和生长期间用杀线虫药剂处理定植穴或灌根2~3次。

猜你喜欢
多菌灵病株线虫
夏季蔬菜换茬期线虫防治要注意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多菌灵的不确定度评定
番茄髓部坏死病空间分布格局与参数特征应用研究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农药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及其降解效能研究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地黄花对秀丽线虫寿命的影响
浙贝母中多菌灵残留量测定及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啤酒中的“多菌灵”会致癌,它真的有那么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