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诊疗辐射剂量特性的检测与验证

2011-09-20 03:38夏慧琳卜羽安文昊屠波朱永丽高关心
中国医疗设备 2011年12期
关键词:吸收剂量测试点体表

夏慧琳,卜羽,安文昊,屠波,朱永丽,高关心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医学工程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介入诊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临床学科的一些难题,在临床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其是在X线影像引导下进行插管操作,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均处在曝光现场,身体各部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照射,故其辐射防护也是倍受关注的问题[1]。在诊疗过程中,其辐射场的分布、工作人员体表吸收剂量的分布,以及不同手术对工作人员的吸收剂量都具有明显特性,掌握这些特性,对研究者制定辐射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血管造影仪模拟各种诊疗条件,检测其辐射剂量,研究其辐射特性,为介入诊疗医护人员的辐射防护安全提供研究基础。

1 检测仪器、通用方法与检测条件

1.1 检测仪器

被检仪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DSA),Philips Allura15。

检测仪器:热释光剂量读出器BR2000D,热释光探测器退火炉BR2000A ,直线加速器输出剂量检测仪TL3000B,国产拟人模体(头、胸、腹部)。

1.2 通用方法

使Lif粉末在240 ℃下退火,冷却,密封在直径2 mm、长20mm的塑料管中待用。进行体模测试时按照患者手术位置摆放在手术床上。每个测试点测2次,最后取平均值。每次现场测试时,均携带本底样,以扣除本底的影响[2]。

1.3 检测条件

测试时,使DSA管球位于诊疗床下,焦点距地面20cm,焦屏距为105cm,诊疗床距地面85cm,管电压为150kV,管电流为1.25mA,该管电压和管电流均由DSA自动设置。曝光时间为10min,无防护测试,去除DSA的全部屏蔽防护措施。

2 检测与验证

2.1 水平辐射场的辐射剂量与分布

2.1.1 检测方法

制作水平方向检测平面,该平面与地面平行,并高于床面20cm。测试平面上放置布单,布单中心与体模胸骨柄中心、DSA球管焦点及影像增强器中心在同一垂直于地面的轴线上。以布单中心为圆心画圆,确定0°方向为头部,180°方向为脚部。以0°、45°、90°、135°、180°、225°、270°、315°为方向布点,每个方向上点与点的间距为10 cm。

2.1.2 检测数据

水平面测试点的累积空气吸收剂量,见表1。

表1 水平面测试点的累积空气吸收剂量(L/cm)

2.1.3 检测结果与分析

根据表1数据,绘制水平平面辐射剂量的曲线图,见图1。

图1 水平平面的辐射剂量曲线图

在水平平面,剂量曲线呈蝴蝶状分布。当射线束进入患者体内,高能部分沿入射方向从胸骨柄处穿出,形成一个剂量分布中心,能量较低部分进入患者体内并发生散射。在患者头脚延长线,即0°和180°方向,大部分射线被吸收,因此出现该方向等剂量线回缩的现象。在患者左右两侧,即90°和270°方向,由于射线在体内穿行的距离较短,所以射线剂量较大,从而形成以患者胸骨柄为中心的蝴蝶状剂量分布区[3,5]。

由表1及图1可知,床两侧正是高剂量区,辐射剂量明显高于床两端。在225°和135°方向,即插管医生和护士常站立的位置,仍处于一定的剂量曲线区内。

2 垂直辐射场辐射剂量与分布

2.1 检测方法

制作垂直方向的检测平面,使该平面垂直于地面,且平行于床的长边,距手术床中心线50cm。测试平面上放置布单,布单长200cm,底边与地面平齐。布单上采用方格式布点,每个方格为20 cm ×20 cm。在布单上方格交点编号,1号和46号为底边,5和50号为顶边。

2.2 检测数据

垂直面测试点的累积空气吸收剂量,见表2。

表2 垂直面测试点的累积空气吸收剂量(L/cm)

2.3 检测结果与分析

根据表2的数据绘制出垂直面的辐射剂量曲线图,见图2。

由图2可见,在垂直平面,剂量曲线呈草帽状分布。当射线束进入患者体内, 能量较高的部分沿入射方向穿出患者身体, 形成强剂量区的中心,类似草帽的顶部;而能量较低的射线进入体模后发生散射, 这部分射线射出的方向取决于射线的能量和折射的方向, 它既可以向上散射, 也可以向下散射, 还可以向四周散射, 因此分散在一个很大的区域范围内形成剂量区,即草帽底部[3,5]。

图2中最高剂量点,即球管出线口的位置,与床平行的中心线以下剂量分布明显地高于中心线以上区域,且向患者脚端方向延伸扩展。该位置正是操作医生下肢到足部的位置。

图2 垂直面的辐射剂量曲线图

根据李冰等人的报道[3],针对不同型号、不同厂家生产的介入诊疗DSA设备的辐射场剂量分布特性来看, 剂量分布不受管电压、电流、机型等影响, 基本均呈现以上2种剂量分布曲线。

3 工作人员体表辐射剂量的分布

3.1 检测方法

以心血管造影手术的第一术者体表剂量进行测量,剂量测试点布放在第一术者体表的8个位置,即头部、甲状腺、左胸、左腹、左手、右手、左足、右足。其他检测条件不变,增加防护装置再测量。防护装置为2种,一种是床上一块50cm×35cm,厚0.5mm铅当量可自由移动的铅玻璃屏,床的侧下方有铅橡胶挂帘(60cm×90cm),其上方有铅制挡板(52cm×44cm)。

在有防护和无防护的条件下,分别检测3次,将测量值算其平均值。

3.2 检测条件

检测分透视和摄影2种情况。在透视条件下,管电压为(85±10)kV,管电流为(6.2±1.9)mA,荧光透视时间为(12.5±10)min。摄影条件下,管电压为(98±10)kV,管电流为(550±128)mA,累积摄影时间为(40±22)min。

3.3 检测数据

心血管造影手术中,第一术者体表空气吸收剂量,见表3。

表3 第一术者体表空气吸收剂量(L/cm)

3.4 检测结果与分析

由表3的检测数据可见,在无防护的条件下,第一术者体表空气吸收剂量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依次呈增强趋势,以左足为最高。究其原因是,在介入放射学操作中医生受照主要来自于X线球管的主射线和漏射线以及患者的散射线。左足距X 线球管最近,因此剂量最高[4]。腹部剂量较高原因是由于腹部距患者身体最近。

增加防护后,剂量能降低10倍左右,可见,增加防护可以大大减少医生对X线的吸收剂量。左手和腹部辐射剂量减少不如左足多,分析原因是因为,左手和腹部是床上铅屏与患者体表之间存在缝隙, 有散射线和漏射线射出,因此增加防护后仍存在一定剂量。左足剂量下降较大是因床侧加防护铅帘后, 医生的下半身被挡在铅帘外, 一般情况不会进入帘内, 所以防护效果较好。

4 不同介入手术医护人员所受的辐射剂量

4.1 检测方法

选择心血管介入、肝介入、肺介入3种手术进行检测,剂量测试点布放在第一术者体表的5个位置,即头部、左胸、左腹、左手、左足。测量在有防护的情况下进行,防护条件同3.1。

4.2 检测条件

检测分透视和摄影2种情况。透视条件下,管电压为(85±10)kV,管电流为(6.2±1.9)mA,荧光透视时间为(12.5±10)min。摄影条件下,管电压为(98±10)kV,管电流为(550±128)mA,累积摄影时间为(40±22)min。

4.3 检测数据

3种方式第一术者体表累积空气吸收剂量,见表4。

表4 第一术者体表累积空气吸收剂量(L/cm)

4.4 检测结果与分析

由表4可见,3种介入放射学操作中,第一术者体表平均空气吸收剂量最高为心血管介入操作,依次是肺癌化疗、肝癌化疗操作。分析原因为,心血管介入操作时要对左、右冠脉分别进行选择性插管, 并且从多个角度对心血管进行造影, 这使透视和摄影的时间延长, 此结果与国外报道基本相同[5];肝介入操作的医生体表剂量较高,原因是栓塞过程要在X 线监视下进行;肺介入操作医生体表剂量较低,原因是肺的密度较小,透视的管电压较低,管电流较小,操作较简单,一般只需在X 线的监视下将导管送入患者病变的靶血管即可,因此,X线曝光时间较短,医生受照剂量较低。除上述因素外,肝、肺介入操作造影时医生可远离X线机,而心血管介入操作医生要站在手术床旁,这也是肝、肺介入操作比心血管介入操作医生体表剂量低的原因之一。

据统计报道[6-7],介入放射学操作防护的重点和难点在心脏介入操作上。与肝、肺介入操作相比,肝、肺透视时有用射线束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而心血管介入操作时要从多个角度对心血管进行造影,如常规有左前斜30°和右前斜60°等, 这些倾斜角度造影产生的有用射线束有的会朝向医生, 因此仅靠一个简易防护很难实现最佳防护。

5 小结

经过检测与验证,介入诊疗的水平辐射场呈蝴蝶状,垂直辐射场呈草帽状,剂量分布不受管电压、电流、机型等影响, 基本均呈现以上2种剂量分布曲线。诊疗过程中,第一术者体表分布剂量由上到下、从右到左逐渐增强,采取辐射防护装置可以大幅减少辐射剂量。3种介入放射学操作中,第一术者体表平均空气吸收剂量最高为心血管介入操作,依次是肺介入、肝介入操作。

据本文对DSA辐射剂量的检测数据及其原因分析,可以对介入放射学中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与安全提供研究依据。

[1]宋福祥,刘智慧.放射性介入操作中患者和工作人员辐射剂量及健康危险[J].医学综述,2008,12(24):3797-3800.

[2]曾自力.X射线治疗机剂量的测量[J].中国辐射卫生,2006,3(15):58-59.

[3]李冰,李雅琴.医用介入X线周围辐射场剂量分布测量[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4(27):371-373.

[4]郁鹏,尉可道,李田昌,等.介入诊疗中重要站立区域辐射剂量的测定与评价[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6(24):573-574.

[5]郁鹏,尉可道,刘澜涛,等.介入诊疗区域内辐射场的测定与评价[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3):270-271.

[6]王树华,何青,孙福成.心血管介入诊治中的放射防护状况调查[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6,14(1):22-24.

[7]王鹏程.放射治疗剂量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吸收剂量测试点体表
矿山长距离胶带机动力特性测试及运行分析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基于信息熵可信度的测试点选择方法研究
颅内肿瘤放疗中kV 级锥形束CT 引导引入的眼晶体吸收剂量研究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逻辑内建自测试双重过滤测试点选取策略
空间重离子在水模体中剂量深度分布的蒙特卡罗模拟
磁共振病灶体表定位贴及临床应用研究
γ吸收剂量率在线探测用硅光电池的电学性能研究
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