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2011-09-22 03:42郎薇薇
卷宗 2011年7期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学生主体课程改革

郎薇薇

摘要:本文主要从高职课程改革以来实践教学的经验,思考新课改形式下对教师的新要求。着重从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双师型教师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其中,教学方法的改变中又分别从备课方面、教学过程方面和课程评价方面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生主体;双师型教师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职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在逐渐改变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也就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在高职课改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教师,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观念的转变

课程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理念的更新。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的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课改环境下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要改变过去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对于学生是管理者、对于教学活动是主体的理念。课改环境下,要求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作风,教学民主是对“教师中心论”的一个否定,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一个肯定[1]。是与学生商量,求得心灵上的沟通;是彼此理解,彼此信赖,彼此合作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营造一个师生平等相待,营造和谐氛围。课堂中客观存在的人际关系,制约着师生的情感、行为,影响着课堂气氛。教师应该努力地去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平时要经常下到所教班级中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愿望,并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可敬又可亲,使他们喜欢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同时教师要提倡教学相长,师生互相学习,把自己融化于学生集体之中,教师决不能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这样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良师益友,增强师生心理相容性,造就和谐氛围。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高职课程改革的第一步。

2.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课改环境下,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主要体现在:备课的改变、教学过程中的改变、课程评价的改变三方面。

2.1 备课的改变

在原来传统的教学中备课环节通常是根据大纲研读教材,找出本次课程的难点和重点,思考和设计在教学中如何突出突破难点和重点,而对教学对象思考较少。而在课改条件下,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2]。考虑学生对课中的问题是如何想的,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着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难点是由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备课过程中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结合教材的重点来准备课程,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顺利的开展课程改革。

2.2 教学过程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是平等的,是互动互助的关系。要改变传统的授受式学习中,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受教师注意的模式。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如教师可以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或者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教学中不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于一些讲授内容比较容易的课时,可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去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不但可以增进学生间的沟通,还可以间接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新型的作业,利用作业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增加弹性作业的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3 课程评价的改变

高职课程改革使得课程的评价体系也要相应的做出改变。改变以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传统模式;改变以往的学习评价只重视反映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改变只重视老师的评价,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课程的评价改革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与可选择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改变传统课程中以考试定终生的终结性体系,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点滴成绩与进步应进行积极的随机评价。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包括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自评和互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反省的过程。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公正、民主,清醒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

3.双师型教师

高职课程改革是否成功,需要由学生的就业情况来最终检验。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最终都要由企业和用人单位来检验。由此就要求教师应具备 “双师型”素质。高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校企合一、专兼结合、双职双师、结构合理”,核心是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3]。具体的说,要求教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应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此外,还能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具有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2)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中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结构,了解本学科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成果,有较高的理论水平。(3)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特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实践,能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具有与学生获取的多种岗位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相关的证书(级别要高于或等于学生所获取证书的级别),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并能及时掌握本专业群的最新操作技能。(4)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指导能力。双师型教师在其理论教学的相关专业要有较强的亲自动手示范、亲自解决疑难问题的现场指导能力,能倾注相当的精力抓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作。

方法可以有通过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历的高技能专业师资,聘请企业一线专家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可以安排教师下企业参加工作实践和专项技能训练等途径,提高教师的职业行动能力,丰富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可以让经验丰富的企业兼职教师或者双师型骨干教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积极培养其它教师迅速的成为双师型教师;还可以在校内,要按企业环境和专业课程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4.结论

高职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也对高职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式去教学,而且要能够通过课程改革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投身行动研究,加强自评反思,改进教学设计,努力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才能实现自我与课程改革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孙占学.关于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9:32.

[2]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6:152.

[3]崔景懿,李友林.职业教育法规文件选编[M].沈阳出版社,1998,11

猜你喜欢
双师型教师学生主体课程改革
浅谈高职教育教师的发展趋势
校企合作体制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林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