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高级知识女性人才的开发

2011-09-30 03:48郑桂珍邱晓露陶菊玲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人才

郑桂珍 邱晓露 陶菊玲

(复旦大学 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上海市老年高级知识女性人才的开发

郑桂珍 邱晓露 陶菊玲

(复旦大学 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女性人才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中,老年高级知识女性人才成为人才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银色智库的重要人力资源和中坚力量。文章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及电话访谈、个案访谈资料等信息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大部分老年高级知识女性具有富足的精神财富、高的“健商”和阳光的心态,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银色智库人才的开发,为老年高级知识女性人才“余热”的发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人才资源;女性人才;老年知识女性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的十七大首次将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列提出,强调抓好以高层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会上强调实现我国人才发展总体目标的24字方针,强调人才优先发展。女性人才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中,老年高级知识女性人才成为人才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银色智库的重要人力资源和中坚力量,值得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本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居住相对集中的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妇女干部学校及有关的老年大学210名上海老年知识女性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和分析,就上海市老年高级知识女性人才的开发叙粗浅之见。调查的有效问卷209份,其中有高级职称158名,无高级职称51名。与此同时,本文还依据电话访谈和个案访谈资料,对问卷所得的数据信息加以丰富,使研究更充实、深入。

表1 被调查者年龄

表2 被调查者的学科

未富先老的老龄化

21世纪是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及老龄化加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大。据《中国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估计,202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48亿,2050年将超过4亿,每4个人就有1个老年人,而重度老龄化发展更快,目前中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已经超过2000万,到本世纪下半叶,将保持在8000~9000万,高龄化水平达到25~30%。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上海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时期,如今,上海老龄化程度比全国高一倍。至2009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921.32万人,逼近2000万大关。上海市老年人预计2010年底将达到312万人。2010~2020年是上海人口老龄化的顶峰时期,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460万左右,占全市总人口数的32%。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接近日本、瑞典等世界老龄化最高的国家水平。中国是在经济不够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尚未完成、人民生活不够富裕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类型,中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当时人均GDP仅800美元,是进入老龄化的第一个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大多在人均GDP达5000美元至1万美元时进入老龄化阶段。上海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2008年人均GDP已达10529美元,但与老龄化程度相近的日本和瑞典相比较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日本人均GDP已达38559美元,瑞典则高达52789美元。“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给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而对劳动力结构的冲击与挑战最为明显。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挑战主要不是体现在劳动力数量不足问题,而是深刻地体现在我国劳动力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资源短缺,我国人才资源仅占人力资源的5.7%,而且高层次人才资源仅占人才资源的5.5%。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海纳百川”,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更是稀缺,据上海市委组织部门统计,2005年本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3.26万人,其中女性60.86万人,占42.5%;有高级职称的9.22万人,其中女性2.39万人,占25%。专业技术人才是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及意识形态的创新者和传播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激励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如何正确地看待利用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类年轻老年专业技术人才及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巨大的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泰丽雅女士于2008年10月20日在国际老龄协会第十六届大会上说:“联合国人口基金所持的观点是在处理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时,应当把老年人当成是没有被社会充分利用的可开发资源”。她希望全社会重视老年人在家庭、社区和社会中的作用,让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老年高级知识女性

一般而言,凡有副教授、副研究员、副编审、副主任医师、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属高级知识分子。本文研究对象是上海市55岁及以上的具有上属职称的上海市老年高级知识女性。老年高级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被调查的老年高级知识女性显现以下的状况及优势特征。

77.2%被调查老年高级知识女性55岁退休。调查显示,被调查上海老年高级知识女性77.2%的人55岁退休,比同类的高级知识男性早退休5年,有22.2%的高级知识女性60岁退休。非高级职称62.7%的人55岁退休,其余50岁退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在延长。据上海统计局资料,至2009年底,上海人口预期寿命达81.73岁,男79.42岁,女84.06岁,接近日本的水平。日本女性平均寿命86.05岁,24年位居世界第一。也就是说,这些老年高级知识女性,在人生旅途中,还有二三十年、甚至三四十年的光阴,至少可以为社会再奉献5~10年。

55.8%被调查老年高级知识女性二次就业。老年高级知识女性知识积累丰富,专业功底深。专业经验,特别是工程技术、教育、医疗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是需要积累的。对老年高级知识女性来说,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工作积累,本身就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有关研究表明,从45岁起,年纪越大的人,其工作出成绩的可能性大约是年轻人的4倍。因为45岁以上的人,人生阅历丰富,专业功底深,处理事情游刃有余,不紧张,反而有旺盛的精力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被调查的老年高级知识女性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很深的专业功底,还有可发掘的潜力。被调查老年高级知识女性被原单位延聘的占17.1%,被原单位返聘的占22.2%,被新单位聘用的占14.6%,再创业的1.9%。过半数的被调查高级知识女性二次就业,继续奉献社会。非高级老年知识女性7.8%被原单位延聘,11.8%的人被新单位聘用。调查显示,还有44.2%的高级知识女性55岁退休后就闲置在家,这种损失不由得让人扼腕叹息。

锲而不舍,硕果累累。老年高级知识女性,在“无差别平等”的年代里,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男人能干的事女人也能干”的引导下,自强、自立、自信,忘我投入事业,成了各学科领域的尖子、领军人物。同时她们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排拒社会偏见,挣脱传统的性别角色定型观念的束缚,她们作为“人”的意识和女性意识更为鲜明,既有“人”的自觉,又有“女人”的自觉。度过了生育、抚养子女、更年期等女性独特负担的人生旅程的艰辛期,进入解脱生理负担、经济负担、精神负担的宽松期,开始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是一个人更充实、更完善、更富有的时期,进而感悟人生的真谛,实现人生价值。被调查的老年高级知识女性中 8人争取到 17个项目,14人退休后出版专著34本,8人完成科研项目13项,1人获得专利1项,18人共培养学生34393人。华东师范大学张教授退休后,仍不断讲学,近十年在不同场合作了《天文与地理》百余次科学报告,并创制“世纪历”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与同事合作编著《世界石油》三本,同时与多位教授合作编著教材十余本,其中《地貌学》由国家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曾获2次优秀教材奖。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原校长王翠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教授陈英退休后创办上海贫民女子进修学院,设服饰、家政、母婴护理等十余个专业,16年来免费培训城市贫民3万余人,为贫民女性生存、成长、发展做出无私奉献,该学院曾先后13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民间组织、徐汇区职业培训、定向培训先进单位等,同时受到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加拿大合作社表彰。名中医李庚和教授,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特色专科——重症肌无力专科学科带头人,她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多年来还坚持以通信方式为病人治疗,从不图回报,同时认真培养学生,为学生们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在建设新梯队的过程中,她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在中医学术发展中把自己经验成果无私传给自己的学生和助手,她的“仁心”、“仁术”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

爱国敬业,无私奉献。被调查的老年高级知识女性73.7%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她们生在乱世(经历战争),长在左世(经历“反右”和“文革”),如今活在盛世,对党,对新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一般都具有强烈的事业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风貌,以及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她们能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常常是家庭和工作重担一肩挑,在承担赡养老人、照顾丈夫、教育子女的同时,又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兴旺做出贡献。她们和共和国一起成长,曾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和不少的坎坷和磨难,特别珍惜余生的宝贵时间和效劳社会的机会。常常离岗不休,奋斗不止。女院士叶叔华、胡和生,80余岁仍活跃在各自岗位上。叶叔华说“工作着是最快乐”的,著名歌唱家周小燕90高龄,她感慨说“我最辉煌的时期是晚年,晚年过得最充实、最丰富、也最踏实”。对于人生价值及追求目标的选择,作为“过来人”的老年高级知识女性的选择依次是:爱岗敬业,奉献社会(高级97.4%,非高级82.5%);有一个理想家庭,幸福过一生(高级58.9%,非高级68.6%);有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理想工作(高级63.9%,非高级 21.6%);能过富足生活(高级 10.1%,非高级11.8%)。显然,老年高级知识女性与非高级知识女性存在一定差异。非高级知识女性对“幸福家庭”的重视高于“事业和能力”。老年高级知识女性更注重事业和奉献社会及施展自己的才华,其优势特征极其明显。但她们同时也是顾家的女性,绝大多数人则是“贤妻良母”,她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正是她们不仅自尊、自信,而且理性的风格表现。

“阔太太”、“全职太太”崇拜者为“0”。被调查的老年高级知识女性在回答“您心目中最崇拜的女性”时,选择依次是:自尊、自信、自强的女性(77.0%);善良、温柔、聪慧、知性的女性(51.2%);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女性(46.9%);潇洒、大方、热情开朗的女性(51.2%);阔太太(0%);全职太太(0%)。显然这些老年知识女性觉悟高、心胸宽,责任心和使命感强,但也不乏善良、温柔、聪慧和知性,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她们作为“过来人”,并不欣赏“阔太太”、“全职太太”的生活方式,崇尚“四自”精神。她们经历人生历练,许多人尤其高级老年女性领导者、科技领军人物,以柔为特点,平易近人,富有同情心,工作作风民主,诚恳、亲切,分寸感强,同时,遇事又极具韧性,善于沟通,协调能力强。

目前上海养老事业存在问题和需求。上海老年高级知识女性对目前上海养老状况极为关注,她们在问卷及座谈、访谈中集中反映的存在问题依次是:养老金偏低(59.3%);看病难、看病贵仍是老年人的心病(54.5%);社区照料尚不够周全,散居老年人的吃饭问题尚未完全解决(42.1%);散居老年人聚会、交流活动场所缺乏,且无人管理(29.7%);独居老人无法排除“寂寞”、“孤独”,以致“孤独死”的险情(25.4%)。她们认为目前上海养老最为迫切的需求依次是:逐步提高养老金、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77.0%);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解除老年人后顾之忧(63.2%);建立机制,加强银色智库人才开发,为各类科学技术老年人才开辟自我成才空间,发挥其积极作用(53.1%);加强社区为老助老功能(49.8%)。

总之,老年高级知识女性与中青年知识女性相比较除体力和精力有些力不从心外,其他各个方面并不逊色。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的《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指出:“老年只是每个人的生命期、事业和经验的自然延续。而他的知识、能力和潜力,在整个生命期都一直存在”。这就是说,老年人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业务能力、实践经验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不会消失。

2010年4月8日,中宣部部长、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长李源潮在主持研究实施国家人才发展计划纲要时指出:“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强调各级领导要深刻理解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和人才发展的重点任务,重要举措,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性和责任感。所以这一代老年高级知识女性是受过磨难、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有用”之材,是极其丰富的人才“宝库”,各级领导应重视和关注银色智库高级知识女性人才的开发,通过多渠道宣传引导,搭建平台,让她们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社会,继续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思考与建议

2009年底在韩国召开的国际老龄化会议提出“成功”老龄化理念,“成功”老龄化的标准,提出“成功”老人必须具备“财富、健康、快乐”三个条件。目前,大部分上海老年高级知识女性具备“成功”老人的条件。

匮乏的物质财富,富足的精神财富。上海老年高级知识女性的许多人“生不逢时”,是左倾路线的牺牲品,美好的青春被摧残,在鼓吹“36元万岁”的年代,她们的月收入从48.5元增加到60元后就十多年不变,金钱“财富”不多。被调查的老年高级知识女性退休后的月收入44.3%的人为3000~4000元,还有32.3%的人月收入仅为2000~3000元,应付日常生活、开支已捉襟见肘。上海比邻近省市同等条件下的养老金水平低得多。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月收入多数为1000元左右。

表3 被调查者的退休金

大都市消费水平高,医药费贵,积累不足防病。但老年高级知识女性却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她们感恩、重德、淡定、从容,她们崇尚的语句依次是:知足常乐,祸莫大于不知足(56.5%);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49.8%);精神不是万能,但没有精神万万不能(46.9%)。虽然她们经济上不富裕,但她们精神上却是富有的。

高的“健商”,阳光的心态。一般而言,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年知识女性具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也相对较高,自己能掌握健康的“钥匙”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的信念和对自己身体固有的自我康复力量的认可,来控制疾病,达到最高健康水平。调查显示,被调查的老年高级知识女性自测的健康状况依次是:健康(17.5%);一般(45.9%);有点小毛病(21.6%);有各种疾病(14.9%)。也就是说,85.1%的被调查者老年高级知识女性是健康或比较健康的。快乐与健康是必然相连,老年人快乐是健康、经济有保障,被社会所接受,不感寂寞,觉得自己还有用,有信仰,感到满足。真心快乐是从事有建设性、有意义的活动中取得成绩增强信心,获得自我满足时产生的。她们在回答您具有哪几种阳光心态时依次是:积极、知足达观(64.6%);会感恩,用一颗感恩的心待人处事(59.8%);向下比较,心态平衡(51.2%);创造环境,拥抱阳光生活,成就美好生活(31.6%)。在回答目前您最大愿望和追求时,选择老有所乐的占76.1%,还有75.6%的人认为,有高级职称的女性 55岁是工作经验和阅历刚刚达到顶峰状态,退了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男女应同龄退休。

上海高级知识女性,虽然她们经济上并不特别富裕,但她们精神上却是富有的。生活在盛世心里就盛满了知足感,心理健康,身体也就自然健康,她们中的许多人追求的是“老有所为”和“报国有门”。建议如下:

第一,转变观念,搭建平台。开发银色智库,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补充人才的不足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各级领导及人力资源部门应转变观念,消除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变“包袱”为“宝库”,满腔热情地积极创设条件,搭建平台,善待老年,用好老年,尽可能发掘高级老年知识女性的潜力,努力创造更多生产性和创造性、有收入甚至无收入的工作机会,促使她们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和收益者的双重身份,最大限度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使她们老有所用,身心健康,安享天伦之寿。

第二,建立机制,加强银色智库人才的开发。人才机制是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的舞台,各级人力资源部须建有相应的机制适应银色智库老年高级知识女性的发展实际,关注她们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人才是鱼,机制是水”,有了相应的机制,为她们开辟自我发展空间,激发工作热情和自豪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改变退休政策的性别差异。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男性60岁,女性55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这一感性政策将渐显弊端。对高级知识女性而言,55岁属于年轻的老年人,她们长期积累起来的工作经验和阅历刚刚达到顶峰状况,是无需培养、成本较低、实用性较强的人力资源。退了,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建议一是推迟副高级以上老年知识女性退休年龄,与男性一样,60岁退休;二是在体制上未改变前可采取延聘和返聘的办法。这既可以缓解人才短缺问题,又能增加老年人收入,减轻社会养老负担。

第四,老有所学,不断自我更新,努力实现自我知识结构的转型升级。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老年高级知识女性也应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自觉加强学习,努力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以自己的艰辛努力证明自己的作为,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为人民不断做出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五,逐步提高老年高级知识女性的养老金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老年高级知识女性这一代人,平生无财富积累,生活艰苦,晚年重大的难题是“看病难,看病贵”,在国家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先解决70岁及以上各级老年知识女性的医疗问题,将是件利民的好事。

老年高级知识女性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一代人的一生过得很艰难,环境苦、工作累、工资低、负担重,但她们觉悟高,心胸宽,在性别差异显著的情况下能考上大学不易,能评上高级职称更不易,她们知性、感性又怀着满满的“感恩”之心,想继续为社会做点事,应予以理解和支持。但退休了,终于卸下了沉重的使命,也应放飞心情,可继续奉献,也可二次创业、照顾第三代、或融入社区,为社区发展做贡献,更可以过上自由、轻松、自信的老年生活,游山玩水,颐养天年,去充分享受人生。我们希望,本次调研能引起有关方面对她们的注意,共同关心她们,为她们“余热”的发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她们“健康”、“快乐”安享成功老龄化的晚年。

(责任编辑 钱亚仙)

C963

A

1008-4479(2011)01-0101-05

2010-10-19

郑桂珍,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晓露,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老龄化老年人人才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人才云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