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高职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1-10-21 13:37蒋新革牛东育
职教论坛 2011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体系高职

□蒋新革 牛东育

E时代高职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蒋新革 牛东育

数字化的生存环境使得信息技术能力成为每个高职学生必备的重要就业能力。在研究型理念指导下,针对E时代构建三层次信息技术教学体系,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实践教学评价模型,创新高职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提高高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目标。

实践教学;信息技术;体系

一、前言

E时代的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不仅是信息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具备的文化基础之一。中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更是明确提出: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强化对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是E时代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开展信息技术实践培养体系的研究对于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职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多采用计算机技术、教育技术课程分别进行,其结果是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弱,进入社会后没有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工作的主动性,多数是为了应景。改变这种现状的可行性做法就是,结合专业特点构建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结合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实践体系。几年来通过开放性的各种实践环节的探索,实现了应用、技术、文化三层次一体,逐渐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突出、适合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教育的实践培养模式,在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二、基于教学研究理念,构建三层次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高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涵盖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材等方面的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中,针对制约信息技术能力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不懈探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模式,力求将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特殊规律相统一,在研究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见表 1)。

表1 研究型教学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信息技术教育体系整体优化的总体思路是:以应用层次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术层次的计算机软硬件设计与综合开发能力强化为主线,以文化层次的信息获取、数据处理能力普及为基础,以提高信息素养为纽带,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全过程。该课题从信息技术教育模块的教学内容、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教材编写、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同步改革与建设、协调并行发展,切实深入地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

(一)从培养体系的改革从发,创新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信息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为依据,适应由20世纪工业社会向21世纪信息社会的转变,把创新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开创性地实行了“三层次”培养,即:优化文化基础层次培养;精简技术提高层次培养;突出应用能力层次培养。

对来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的水平由于原中学所处的区域及学校重视程度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别。对于大学初期立足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改革实施“优化技能层次”教学内容,加强信息获取、数据处理能力训练。研究目标是改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初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它是信息素养的知识基础。但是在各专业新教学大纲学时减少,又必须注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的前提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提出精简内容中的原理部分,对网络信息的获取、文字数据图象工具的实践内容加大应用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具体将理论与实践的1:1课时分配改为1:2;将课时实践改为实验项目实践方式。

在大学中期专业课比较多,难度也相应的增强,是进行专业学习关键性的一年。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该立足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开发,探索突出为行业岗位打基础,实施“精简技术层次”教学内容通过改革教学教法、实验模式、考试方法,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创新精神。技术提高层次的建构将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课程:网络与信息管理、计算机控制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精简,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整合。在具体开设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时,针对机电一体、自动控制、数控技术等工作岗位教学内容有所精简,教学实践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室、实习基地,实行‘基地师傅讲、实习学生做、学校教师导’的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目标是结合行业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岗位问题的计算机软硬件综合设计与维护的能力。

对于大学后期,教学安排多是结合专业特色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开设工学交替的订单班培养模式,不易用固定的课程内容和体系实施应用层次的信息素养培养,需要创新型的实施“灵活多样的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应用能力”教学改革,采取专题讲座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技能竞赛与项目实践开发教学相渗透,思维训练与技能培养相补充,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一致的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达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

项目应用能力层次建构目标是结合区域工作岗位对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依托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面向三年级学生开设“网络营销”、“数学建模”等任意选修课,举行“大学生信息能力”、“IT业发展”等专题讲座,策划“计算机技能竞赛”、“动漫设计竞赛”等等形式灵活多样、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使信息技术教育贯穿技能、技术与应用三个层次,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创新实施“突出应用能力层次”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研究目标是结合区域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面向全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探索”任意选修课、建立“信息技术学习”专题网站、举办“大学生信息素养”专题讲座等等,使信息技术教育贯穿文化、技术与应用三个层次,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以研究性理念为指导,构建科学、融通的教学体系

多年来年来,坚持以争取高层次科研立项的方式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信息技术教材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在研究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专业融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相渗透,思维训练与技能培养相补充,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一致的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在强化信息技术教育建设的同时,着力深化信息素养一体化教育改革,提出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念。多年来坚持以促进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信息技术教材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重点建设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网络课程,着力打造精品教材,目前完成涉及三个层次的高校教材有8部,研究专著1部。

为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方法从各个侧面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乐于、易于接受,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传授知识,实现“学中用、用中学”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协调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的教学内容,在公共课程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基础中实践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相渗透;在必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及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中实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一致;在选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探索中实践思维训练与技能培养相补充,以达到互相促进教学、逐步提升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作用。

三、突出实践能,力完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

信息技术教育模式改革必须在继承和发扬高职教育注重教学实践的优良传统上创新,必须造就综合性发展态势,凸现已有的实践教育特色,强化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形成培养能力的教育体系和高信息素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协调互动的办学模式。

(一)以注重应用为目的,强化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环节

以改革实践教学方案为出发点,改变计算机软件上机实践的形式,采用任务型教学实践模式,制定任务型实践教学的大纲,确定了给出实践任务、组成实践小组、撰写实践准备报告、实施实践过程、提交实践总结的五步环节。目前已经在文化、技术、应用三个层次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了任务型实践教学模式,取得显著的成效。

传承职业院校的传统优势,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规范学生专业实习工作,实行‘师傅讲、学生做、教师导’的实习指导工作模式。为保证实践环节改革到位,前提是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与企业合作建设信息技术基地,其中包括政府信息处、广播电视局、电力局、中国电信分公司、国家广州动漫基地等一批重要的信息技术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除此之外,学校自己先后建设PLC仿真实训室、计算机软件开发实训室、电子工艺开发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等,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基本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从时代的要求来看,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创造信息、表达思维的技能,不仅是工科的需要,理科,文科及管理学科也同样需要,开设公共性质的信息技术能力课程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的主要举措,同时作为高校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实施交叉,优势互补。

信息技术教育体系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任意选修课及专题讲座组成三层次体系,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信息素养,除抓住基础知识积累、多媒体教学辅助、实践技能强化的教学环节外,还充分利用课外第二课堂活动形式进行“网页设计”训练,“计算机技能比赛”、“信息技术专题调研”等活动,并鼓励学生结合专题讲座大力开展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活动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校的支持下,进一步完善了计算机仿真实训室,制定实施新的实验项目开放申请方案,要求学生制定好开放实验项目方案、填写申请表、通过专家论证辅导,再由自己设计模型,然后画出流程图和设计制作工艺。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严格把关,无论是实施方案、测量数据,流程图还是制作工艺都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真正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的二次开发能力,特别是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以知识为依托,能力培养为主体,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结合毕业设计与科研,开展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养成专题讲座及选修课,设置专门经费保障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类职业技能竞赛,其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平台二次开发的网络课程获得国家、省市竞赛奖8项。

(三)注重实践反馈,建立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建立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评价体系是保障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类课程评价坚持定期检测与随机检测相结合,每学期召开两次学生代表座谈会,举行期初、期中两次教学检查,课程教学计划与课后随机的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相结合,课程学习成绩评价与每位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及改进建议相结合,广泛了解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和要求,为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不断修正教学组织及改革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重在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深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优化信息技术教育结构,提出了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开发多媒体课件、强化实践评价等方面同步进行改革建设、切实深入地进行了全方位地改革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融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相渗透,思维训练与技能培养相补充,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一致的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

[1]石彦君,谷云高,张勇强.E时代学习者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2]杨江朋,焦胜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3]别文群.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07(23).

[4]李冶,汪洪祥.高职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3).

[5]余胜泉.技术进入到教育中的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J].信息技术教育,2007(4).

[6]徐晓东.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J].信息技术教育, 2007(4).

[7]孔祥飞,刘勇明.高职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J].信息技术教育,2007(4).

[8]刘纳新.教育教学信息化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信息化, 2006(8).

[9]金月.探讨信息时代大学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

[10]刘萍.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蒋新革(1967-),男,江苏泰兴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务处处长,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高等教育。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ECA060196)、广州市教改课题(课题编号:穗教高教2009-12-33)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蒋新革。

G71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编号:1

1001-7518(2011)12-0086-03

责任编辑 吴学仕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体系高职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