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幸福观教育,架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

2011-11-01 09:15齐立强王川宋素艳
关键词:幸福观挫折生命

齐立强,王川,宋素艳

(1.河北理工大学 冶金与能源学院,河北 唐山063009;2.河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唐山063009;3.河北理工大学 保卫处,河北 唐山063009)

加强幸福观教育,架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

齐立强1,王川2,宋素艳3

(1.河北理工大学 冶金与能源学院,河北 唐山063009;2.河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唐山063009;3.河北理工大学 保卫处,河北 唐山063009)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特殊内容。从现状入手,将幸福观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设定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独特内容,并对如何加强幸福观教育进行了有益探讨,积极架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近年来,“国民幸福指数”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成为一些政府部门的实践课题。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学生作为国民中青年人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幸福观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进步,因此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架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与评析,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思维

追溯儒家的“安贫乐道”,佛家的“忘我”,道家的“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等都蕴涵着古代先哲对幸福的不同阐述。幸福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为了实现目标和理想,使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某种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们对生活的肯定评价。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观点,是人生观系统中有关人生幸福问题的重要部分。我们回顾上个世纪80、90年代对于大学生幸福观的研究成果,发现大学生幸福观是一个从一元到多元、从感性到理性的动态过程。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幸福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的幸福观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笼统分析上,专门针对幸福观教育内容的设定及创造性的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预性研究相对很少,它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思维提供重要借鉴。

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幸福观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在21世纪的中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生感到最幸福的13项内容,依据调查排出的顺序(如图1)。

图1 大学生幸福感调查

总体前四项内容依次为:能够帮助别人(84.5%)、家庭美满(79.8%)、学业优良(69.l%)、别人对自己道德方面的评价(66.7%)。其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但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大学生群体在幸福观、价值取向上存在精神滑坡的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似有抬头倾向,如调查中以追逐“物质享受”为最大幸福的选项高达 40.2%。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他们精力充沛,朝气蓬勃,但涉世不深,缺乏磨砺,心理上仍然处于过渡阶段。他们对幸福的认知度,将对其追求幸福的行为有着更为直接和强有力的支配作用。因此,将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并加强实施,是建构新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重要思维方法。

二 设定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独特内容,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心理体验,但这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与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是分不开的。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幸福观放在整个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下去审视其正确性和合理性。指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科学的幸福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应包括其特殊的教育内容。

1 生命教育是根源

当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时,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它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根本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生命是幸福的载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生命教育正是幸福观教育的物质根本和思想源泉。学生只有正确认识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才能引发生命价值的思考,避免校园中自我伤害、不爱惜生命的事件发生,进而能够珍惜生命,发挥生命的价值,真正感受人生的幸福。

2 理想教育是前提

理想教育是利用学生的理想激发自己的学习需要和追逐幸福的教育模式,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自我发展的活动。幸福作为人生的目的与权利,本身就是人们的理想奋斗目标,而能否获得人生的幸福,一个人积极进取的理想就成为一个重要前提。从理想教育的团体性来讲,理想教育的有效开展就是大学生幸福观实现的思想前提。

3 感恩教育是基础

幸福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教育。现代心理学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并不是不幸福而是缺乏对幸福的感受,缺乏对生活的感恩。或者说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能导致人产生幸福感的物质、精神条件,而是缺乏感受幸福的能力。人们虽然在追求幸福,但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不同的,需要我们用感恩之心去体验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感恩父母给我们健全的生命,感恩老师给我们辛勤的付出,感恩生活给我们珍贵的磨砺。感恩教育是我们加强幸福教育的基础,它让我们有了感受幸福的能力。感恩教育作为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应该通过感恩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他们感恩的行为,而这也是未来的社会公德普遍提高的保证,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4 挫折教育是途径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障碍或干扰其目的不能实现,需求欲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心理状态,被称为挫折;进行克服个体需求未满足时消极的心理的教育,被称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一种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其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这本身就是追求和获得幸福的过程。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当代青年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幸福感缺失。如有的学生在就业失利后,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努力一段时间后,成效不显著,即自暴自弃;还有一些学生在感情受到挫时甚至会产生报复行为。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力,培养大学生内在的自信与乐观,进而获取幸福的重要途径。

三 加强幸福观教育,架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

1 以人为本,确立幸福观教育核心地位,是架构工作新模式的定位需求

幸福是人的基本需要和人生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定位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的幸福乃是教育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快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快乐和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应定位于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给学生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要提供给学生如何获得幸福的观念与方法。科学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关心、呵护以及给以人文基础上的幸福观,是一种满足人的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品位,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幸福观。确立健康的幸福观,获得幸福的感受,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的重要举措。

2 开拓创新,改进德育教学的思路与方法,是架构工作新模式的理论支持

改进德育教学工作的思路与方法,应注重教育计划的层次性,加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讲究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在德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添加对培养学生自主的道德和幸福能力的具体设计,将课本知识很好地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结合起来,利用书本知识的系统性,带动学生去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己的幸福生活,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只注重原则和知识的教育。德育教学只有以关照学生幸福生活为终极目标,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才能让这门课真正成为面向大学生内心深处及灵魂的课,怡情、养性和导行,才能让这门课的实效性真正得以发挥。

3 加强引导,在挫折教育中培养积极人生观,是架构工作新模式的实践方法

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现在的大学生属于80后、90后,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国家及家庭的经济条件都空前好转的情况下。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炮火的洗礼,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在物质极端匮乏的磨练,因此,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对于一个人而言,挫折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在痛苦中磨砺品格,在挫折中求得幸福,这才是积极的人生观。

4 营造环境,提高德育工作者综合素质,是架构工作新模式的氛围基础

大学生在幸福观上存在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在变革与转型过程中社会存在的折射与反映。因此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必须同研究社会环境结合起来,不能忽视社会生活的感染力。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必将形成一个开放的、全方位的教育系统,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风貌的进一步改善。而高校德育工作者正是“大学生幸福”这个基础环境塑造和培养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由探究到趋于定型的转折时期,在全球化背景下,德育工作者应积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顺应时代,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指路导航。

四 结 语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许多地方已经把幸福指数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中。这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善大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质量,引导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它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的层面上提高大学生对祖国和个人未来前途的信心,影响着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幸福指数。和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佳状态;幸福,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美好生活境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内容,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越性,有利于他们增强承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有利于他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从而把幸福传递给更多的人。诚如约翰·怀特所言:“受过教育的人从拓展的意义上考虑他的自身幸福;他把个人幸福推及他人,把幸福融入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之中。”我们要以幸福观教育为切入点,逐步促进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和幸福能力的提升,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新的活力。

[1] 常淑芳,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教育促进人的幸福,《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11届学术年会[教育与幸福]论文集》

[2] 吉林大学课题组,对大学生幸福观认知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http://www.zhmdw.com/xunxi/flash_play.asp?id=467

[3] 刘荣杰,大学生的“幸福观”及思想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3-10-11(4)

[4] 威克.论理学方法[M].北京: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 张静芳,论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http://www.docin.com/p-11248215. html

Enhance Happiness Concepts Education,Architecture New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QI Li- qiang1, ZHANG Da-jian2, SONG Su-yan3
( Metallurgy and Energy College,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9,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Happiness concepts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 New Model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 of Happiness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 special conten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status quo,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or the first time set a Happiness university students a unique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being a useful study, positive framework for new mod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G641

A

1673–2804(2011)01-0084-03

2010-03-31

猜你喜欢
幸福观挫折生命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挫折使我更坚强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挫折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生活需要挫折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