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 km竞走项目体能训练现况及未来训练走向研究

2011-11-02 02:10王传平翟波宇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耐力体能训练教练员

王传平,胡 好,翟波宇

(1.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昆明 650031)

我国20 km竞走项目体能训练现况及未来训练走向研究

王传平1,胡 好1,翟波宇2

(1.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昆明 650031)

从20 km竞走项目的本质属性、特点及其训练理念入手,对我国20 km竞走的体能训练进行研究。认为,我国20 km竞走项目体能训练问题表现在理论研究与训练行为两个层面。具体表现为:聚焦局部者多,整体探究者少;坐而论道者多,注重实证者少;训练行为抓小放大,缺乏系统观念;训练理念各异,负荷安排无章可循。在此基础上指出,突出体能属性,统一训练理念;细化体能结构,把握整体规律;贴近训练实践,注重实证分析;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沟通协作是我国20 km竞走项目体能训练的发展走向。

20 km竞走;体能训练;问题及走向

项目赛制的改革、竞赛规则的变化以及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极值化趋势对运动员的体能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和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1],但不同项目对体能又有不同的需求特点。训练实践已证明,体能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选用必须根据项目的本质属性、严格服从于其专项特点和专项运动能力提高的需求,只有这样体能训练才是有意义的。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归属的认同使学界及训练界对竞走运动员体能训练进行了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研究与探讨,但就现有成果的整体效用而言,并不尽如人意,训练实践无法从现有理论中汲取预期的指导效果。因此,有必要在研究竞走运动员体能训练现况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指出相应对策及未来训练走向,为备战2012年奥运会提供训练依据。

1 对20 km竞走项目本质属性、特征及训练理念的理解与变迁

对运动项目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把握项目制胜规律、制定训练计划以及实施训练监控的前提与基础,对项目本质的不同理解与认识就会匹配不同的训练理念、内容、方法与手段。竞走虽是我国潜优势项目,但训练与比赛体制的特殊性以及训练成效的分配制度致使我国教练员之间无法、也不愿就训练经验和心得进行“敞开心扉”的深度交流,均画地为牢,践行着各自理解的训练理念。

纵观我国竞走界关于竞走项目本质属性和特点的认识及其训练实践标准与内容的现况,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竞走项目属纯耐力”类种的“绝对论者”所对应的“大运动量”流派,另一类是“竞走项目属耐力为基础、速度为关键”类种的“相对论者”所对应的“大强度”流派。“大运动量”践行者认为“竞走是一项以有氧供能为主的耐力性项目,肌肉长时间的持续工作是这个项目的最大特点,训练量的突破成为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公里数创造比赛冠军。”[2-3]持此理念的教练员一般均安排较大的训练量,如陕西竞走名将李宝进在1986—1987年的训练中,日训练量最多高达42 km;女子10 km竞走运动员范晓玲日训练量高达16 km以上;1990—1991年度辽宁竞走队在进行高原训练时,男子日训练量高达30 km,女子10 km日训练量高达12 km[2]。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虽会根据不同训练阶段及运动员个体差异对训练量进行相应调整,但就总体而言,较小强度、较大训练量是“大运动量”派系教练员日常训练安排的突出特点。20世纪90年代末,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加速竞走水平提升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对竞走项目本质属性的认识逐渐深化成为可能。生理学研究表明,20 km竞走比赛的前半程靠有氧代谢完成,后半程则是在无氧代谢逐渐加大的基础上实现的。生理学研究的发现为20 km竞走实施混氧、无氧训练及其在训练总体分量上的增加提供了理论依据。俄罗斯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卡尤路[4]2003年在对男子20 km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与各负荷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时也发现,对竞走成绩起最大正效应的是“4 min 10 s/ 1 km和更快些”的训练手段,且该手段在一定范围内安排数量的多少与竞走成绩成高度负相关 (r=-0.7139,P≤0.01);对竞走成绩起最大负效应的是“4 min 36 s—5 min/ 1 km”的训练手段,且该训练手段在一定范围内安排数量的多少与竞走成绩成高度正相关 (r=0.732 1,P≤0.01)。可见,混氧、无氧训练手段的增添及其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范围内比例的增加已经成为决定当代竞走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当代竞走项目特征的转变及科学家对其认识的深化悄然改变着教练员之于竞走项目本质属性的理解与训练理念。“竞走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在体能的诸多因素中,速度耐力和绝对速度是其决定性因素”[5-8]的项目属性认识已然成为主流,“运动量是基础,运动强度是核心,训练密度是关键”也成为当下众多教练员训练时所遵循的训练理念[9-10]。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男子运动员准备期训练量(走量+跑量)均值为28 km/d,赛前期为22 km/d,比赛期为18 km/d;女子准备期为26 km/d,比赛期为23 km/d,比赛期为17.5 km/d。而训练强度男子专门准备期混氧比例均为38%、无氧比例为5%,赛前期混氧比例均为41%、无氧比例达 8%,比赛期混氧比例为47%、无氧比例达10%;女子专门准备期混氧比例为 37%、无氧比例为5.4%,赛前期混氧比例为45%、无氧比例为7%,比赛期混氧比例为46%、无氧比例为12%”[11]。特别是国家竞走队备战2004年和2008年奥运会“以有氧、无氧阈训练为根本,以速度耐力训练为核心,以专项技术为保证,以科学系统训练为关键”[6]的训练指导思想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对竞走项目属性的认识已从过去的“纯耐力”向着“以耐力为基础、速度为核心”的方向渐变。

2 我国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体能训练现况及现存问题

2.1 我国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体能训练现况

训练理论是对训练行为规律的总结,训练行为又受训练理论的规范与指导,虽在相应意义的指向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两者在并行发展的进程中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前或滞后。因此,对运动训练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现有理论的解读及对训练行为的分析。

2.1.1 我国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研究现况

梳理文献发现,现有理论对竞走运动员的体能研究主要涵盖耐力、速度、力量、柔韧及放松能力几个主要方面,研究视角触及各素质的分类、相对作用、训练方法手段等。

2.1.1.1 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训练

“竞走类属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1]的理论性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界对竞走项目耐力素质训练的探索作为研究焦点。研究认为,竞走属于长距离速度耐力性项目,耐力是竞走运动员运动素质的基础,“耐力对竞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在全年的各个阶段应不断进行耐力训练”[12]。优秀竞走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分为有氧能力、混氧能力及无氧能力。对于三种耐力之于竞走运动员的相对重要程度及相应训练方法,学界认为“有氧代谢供能速度耐力是混合代谢和无氧代谢供能速度的基础。而逐步改善和提高混合代谢和无氧代谢供能的速度耐力,既能促进有氧代谢供能速度耐力的改善,又能有效地促进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12]。也有研究指出不同性质的耐力能力应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如:发展有氧代谢供能速度耐力应采用运动员的无氧阈值速度长时间走;发展混合代谢的变速走;发展无氧耐力的接近或采用比赛强度的重复走与间歇走[13-14]。

2.1.1.2 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训练

速度对于径赛项目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比赛的胜负就是看谁在特定距离内用时最少,即谁的位移速度最快。竞走运动员速度的耐力水平直接决定运动成绩的水平。速度耐力是多因素的综合训练效应,速度只是构成速度耐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竞走运动员的速度素质是在运动员机体处于缺氧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所以说,“耐力项目运动员的速度训练应把发展乳酸能速度作为运动员训练的主要内容。最大限度地改善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条件下运动员的动作频率。这样既有利于技术动作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又有利于专项速度耐力的形成;其次是提高乳酸能代谢的最大速度。”[13]另外,竞走速度训练的效果与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选用密切相关。训练实践中常见方法手段主要有“采用重复训练法进行高频小步竞走、原地快速摆臂的模仿竞走练习、连续快速的仰卧摆腿练习以及各种加速走和下坡走。”[12]对于竞走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发展方向,国内专家认为“在高频走条件下维持大步长的能力”[15]是发展竞走运动员速度素质的不二选择。

2.1.1.3 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

运动员的力量可以分为最大力量、爆发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四种,但对竞走运动员来说,需要的是专项力量,即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专项力量是竞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件之一,它对竞走运动员的步幅、竞走步态的稳定和竞走速度的提高均具有重要影响。学界对优秀竞走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探讨多集中于训练的方法手段。研究认为,优秀竞走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常用方法和手段包括:①坡路走:要求上坡时用力后蹬,加快摆臂,下坡时放慢速度,但加快步子频率;②负重公路场地走;③长时间连续跳:要求保持动作的快频率和快节奏,逐步加大跳的距离;④综合力量练习:把适合项目特征和个人特点的6—8个力量练习组成一组,再依据不同力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给予科学的排序,进行不同次数和不同间歇的重复训练,其重复组数要使运动员机体代谢功能达到与专项能力训练时的相同程度[13],这对运动员整体力量素质的协调发展极为有利。鉴于核心力量对竞走运动员能力的重要意义,陕西省竞走教练员张清华等[16]从“静力性练习、动力性练习与一般力量练习”三个维度对竞走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研究。

2.1.1.4 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的柔韧性素质训练

柔韧素质在竞走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虽没有速度素质、力量素质那样“显赫”的作用,但对于竞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来说同样不可或缺,因为良好的柔韧素质不仅能增加竞走运动员步幅、提高各关节灵活性及伸展幅度,而且对于良好步态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竞走运动员柔韧性练习应有所侧重,一般而言“应着重竞走运动员的肩、髋、膝、踝等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锻炼”[12]。柔韧性练习的常见手段有:各种徒手操、正及侧压腿、倒立肩支撑摆腿、跪撑前倒、仰卧摆腿、侧卧上举腿、侧平摆腿以及快速转髋练习等[17]。

2.1.1.5 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的放松能力训练

竞走运动员的放松能力是指运动员既合理又经济地完成竞走技术动作的能力。按照传统意义上运动员体能结构的内涵,放松能力不属于体能要素,但考虑到竞走是长距离速度耐力性项目,放松能力的强弱不仅对完成动作的质量有重要影响,而且可以降低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内耗,提高完成技术动作的经济性,节省运动中人体能量的消耗。因此,把优秀竞走运动员的放松能力也作为体能的范畴来考虑。

2.1.2 我国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体能训练实践现况

“科、训、医”一体化训练模式的出现及构建是训练走向科学化的标志与途径,其对运动员优异成绩的获得效应已为广大教练员认可。但奥运争光计划和金牌战略的实施决定了我国目前只能把有限的科技与医疗资源投向夺牌几率较大的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特别是弱势项目只能在大赛前的集训阶段或训练重点阶段给予一定的倾斜。竞走是我国潜优势项目,体能之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而教练员对竞走项目体能特征的认识、所持的训练理念、训练周期的划分、长期及阶段性目标的制定、训练内容安排、训练负荷监控、方法手段设计以及恢复措施的有效实施等等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身经验的总结与积累,很少能得到外来资源的支持和指导,以致训练过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科学性、科学化程度均相对较低。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优秀竞走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身体训练(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灵敏)与专项能力训练(专项力量、专项速度、有氧能力、混氧能力、无氧能力、放松能力等)。训练负荷安排总体趋势呈:恢复期与准备期量较大、强度稍低,比赛期量小、强度稍高。常见的训练方法包括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和比赛法等。训练手段涵盖:不同距离与强度的走和跑,负重与克服自身体重的力量练习,克服弹性物体的力量练习,不同坡度的上下坡练习,5 km、10 km、20 km比赛练习等等。单从训练的表面形式分析,不同教练对优秀竞走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模式基本相似,但如果对体能训练核心要素 (量与强度)的安排进行考量,就会发现不同教练员之间的训练安排差别较大。如,“教练员对20 km优秀男子竞走运动员一般准备期的身体训练安排时间的均值为1.5 h/d,标准差为0.6;专门准备期身体训练时间的均值为1.4 h/d,标准差为0.8;赛前期均值为1.0 h/d,标准差为0.6;比赛期均值为0.85 h/d,标准差为0.4;恢复期均值为1.5 h/d,标准差为0.7”[11]。又如“教练员对20 km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一般准备期周走量安排均值为24.7 km/w,标准差为7.2;专门准备期均值为49 km/w,标准差为12.5;赛前期均值为49 km/w,标准差为14.9;比赛期均值为38.3 km/ w,标准差为14.4;恢复期均值为14.3 km/w,标准差为2.9。”[11]从教练员对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部分安排可以看出,训练量均值所对应的标准差均较大,显示出不同教练员之间在相同训练周期内,体能训练安排的离散程度太大。

研究认为,不同教练员对体能训练安排有较大差别,除了源于运动员个体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训练理念不同的反映。

2.2 我国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体能训练问题及不足

对文献解读及现实训练行为分析后认为,我国20 km优秀竞走运动员体能训练现存问题及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2.2.1 理论研究对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整体性关注不够

竞走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竞走项目体能结构必然包含:“长距离速度耐力”涉及的直接体能;技能中“直腿、不腾空、大步幅、快频率、放松好”涉及到的间接体能;战术表现中“匀速走、加速走、变速走、爬坡与下坡”等涉及到的间接体能;心理能力需求中“顽强、坚韧、毅力”等涉及到的间接体能。可见,竞走运动员体能训练是一个由“显性”的直接体能要素与“隐性”的间接体能要素共同组成的系统。现有成果中只对竞走运动员体能结构中的直接体能进行了研究,而忽略了可能相对更为重要的间接体能,既没有整体上的统筹,亦缺乏细节上的完备。

2.2.2 研究过程缺乏训练实践支撑,研究结果信度不高

科学研究必须针对现实问题展开,并结合研究对象验证研究结论。纵观现有成果,多是根据现有相关文献中对竞走项目体能特征的表述来臆测竞走项目的体能特征、训练方法和手段等,缺乏针对运动员体能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深入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效用验证的更是寥寥无几。

应用智能化技术到电气工程自动化当中,可通过网络来对工程控制系统的运行状况做好实时监控与检测,给系统控制的自动化带来技术上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智能化技术设置所需参数,可以使定位时间大大降低,让电力工程系统维持高效运转,给工程自动化得管理给与了稳定的工作空间。除此之外,智能化技术还具备一致性以及抗噪性,电力工程自动化系统中应用智能管理技术,可以自动识别电气设备的工作过程,对信息自我处理,这极大了降低了成本,使得工作效率提高。

2.2.3 训练行为的系统性有待提高

训练实践中,教练员进行体能训练往往只是依据运动员表现出的直观的、显性的体能问题进行打磨,而缺乏从纵向、横向、交互等维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较少从整体上对体能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探究并设计与之相符的训练方案,以致部分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表现出“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朴素”训练行为。

2.2.4 训练理念有待统一

影响事物发展的规律很多,但本质规律只有一个。我国优秀竞走选手在世界大赛中的优异表现虽把我国的竞走项目抬升为“田径中的优势项目”,但对于什么是促成竞走项目制胜的本质规律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训练行为是训练理念的载体,体现训练理念的训练行为包括训练内容安排、训练负荷规划、方法手段设计、恢复措施实施等诸多要素,其中训练负荷规划是体现训练理念的核心要素。研究发现,“教练员之间训练安排的最大差别就在于训练负荷 (量和强度)差异化”[11]。训练理念的不同表面上看是训练风格使然,实质却是对竞走项目的本质属性在认识与理解上存在较大偏差的客观反映。训练理念的差异不仅给正确训练理论的形成设置了困境,更为严重的是无法形成对竞走项目特征的正确认识,进而降低了训练的效率与效果。为弱化因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可能带来的训练危害,国家竞走队于2004年确立了统一的训练思想,但要想达到理想的预期,就目前来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 我国20 km竞走项目体能训练未来走向

3.1 突出体能属性,统一训练理念

项目体能属性是指项目体能所具有的性质特征,主要指耐力结构、力量结构、速度结构和耗能结构等。训练理念(观念)是指“在对运动训练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为完成训练目的、任务所建立的直接指导和支配实践的思想。也就是关于竞技体育‘为什么练’、‘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的观念。”[21]项目属性是形成训练理念的前提,而训练理念又是训练理论指导训练实践的中介,两者共同组构了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的骨架。尽管我国对竞走项目属性的认识已从过去的“纯耐力”向着“以耐力为基础、速度为核心”的方向渐变,训练安排也由过去一味强调“大运动量”发展到目前“量与强度”兼顾的局面,但训练实践中不同教练员之间在训练核心要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数值上的较大差异反映了教练员对竞走项目体能属性的认识仍是见仁见智,没有实现对竞走项目体能本质特征认识上的统一。之所以呈如此状况,除了教练员对竞走项目体能属性的理解、接受程度不同之外,更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关于竞走项目体能属性的界定,以致形成风格各异的训练理念。

竞走项目是以最短时间完成规定比赛距离的周期性耐力项目。在20 km男子竞走平均速度高达4.34 m/s(世界记录1h16 min43 s)、女子20 km竞走平均速度高达3.91 m/s (世界记录1 h25 min21 s)的今天,竞走项目的体能表现是什么?它需要什么样的体能结构?包括哪些要素?各要素间数量关系如何?各子要素结构又包含哪些因素以及各因素间数量表现如何?只有把这些基本问题完整地呈现出来,才能有助于教练员正确训练理念的形成,才能在训练实践中根据不同水平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训练计划,减少训练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提高训练质量。长距离耐力性项目如一万米、马拉松对运动员体能结构[22]已有较深入认识,但对竞走项目体能结构的了解还只停留在“前半程靠有氧供能、后半程是在无氧供能加大的基础上完成”的“模糊”阶段。因此,进一步深化对竞走项目体能属性认识、形成科学统一的训练理念是推进我国竞走项目训练质量的当务之急。

3.2 细化体能结构,把握整体规律

竞走是体能主导类的周期耐力性运动项目,优异成绩的取得依赖于快速重复完成动作任务的能力。“快速”需要速度、力量作为支撑,“重复”要依托耐力来完成;“运动动作”涉及柔韧性与灵敏度。另外,“从人体生理、生化的变化看,20 km竞走比赛的前半程靠有氧代谢完成,后半程是在无氧代谢逐渐加大的基础上完成的。”[9]可能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才使学界一直很重视竞走项目体能结构中的耐力、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等单一直接体能要素,而忽略了技能中“直腿、不腾空、大步幅、快频率、放松好”涉及到的间接体能,战术表现中“匀速走、加速走、变速走、爬坡与下坡”等涉及到的间接体能,以及心理能力需求中“顽强、坚韧、毅力”等涉及的间接体能。这种观念没有把竞走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看成是由“显性”的直接体能要素与“隐性”的间接体能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可见,就现有竞走项目的体能训练理论而言,既没有整体上的统筹,亦缺乏细节上的完备。因此,在进一步细化竞走项目体能训练结构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体能训练规律,是我国竞走项目体能训练理论研究的未来走向之一。

3.3 贴近训练实践,注重实证分析

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竞走的研究成果多是对运动员竞走技术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少数成果是运用一般训练学理论对竞走项目体能相关素质训练进行“演绎”。总体上看,重复研究与理论探讨较多,创新及针对训练实践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的较少。我国竞走虽早就步入世界一流水平,但仍有诸多实践问题悬而未决。诸如“髋关节转动的方向及幅度问题,肩关节的紧张问题,重心起伏过大与左右摇摆问题,竞走时屈腿问题,后蹬不充分问题,步幅较小问题”等等。理论界及教练员虽通过种种努力试图进行改进,但就实际效果来看,至少目前还没有达到预期。例如,资料表明,“竞走单步步长指数以占身高的0.68-0.70”[23]较为适宜,而我国目前优秀竞走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步长没有一人能达到该标准(表1[24])。

表1 我国优秀竞走选手实际步长与理论步长差值一览表 cm

竞技技术与体能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体能通过技术来表现,技术是体能发挥的中介。对竞走项目来说,运动员技术不足,表面看是技术的问题,但本质上却是技术所依托的体能没有达到相应要求。因此,理论研究者必须贴近训练实践,找准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相应对策,并对训练实践证明有效的规律进行总结,提高训练的科学性,促进理论的发展。

3.4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沟通协作

竞技训练涉及众多领域,对其规律的认识与总结,既需要理论工作者通过研究获得的理性认识,亦需要教练员在运动经历及训练实践中累积的感性认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长期以来,囿于制度、体制、观念等背景条件的约束,我国竞技体育理论研究与训练实践一直就是“拉不拢、贴不近”的“两张皮”,理论研究者多在“推测”与“演绎”上下功夫,实践者多在“苦干、蛮干”上辟蹊径。由此造成理论成果因远离实践而被束之高阁,实践问题层出不穷而在低水平徘徊。所以,为提高竞走的体能训练水平,相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应措施,理顺竞技体育训练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关系,创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互帮互助的良好模式,拉近两者距离,为寻找并解决实践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同时,理论工作者与教练员也要摒弃互相诋指的传统行为,“化干戈为玉帛”,通力合作,为竞走项目体能训练的改进做出贡献。

4 结语

20 km竞走项目是我国潜优势运动项目,体能之于竞走的成绩有决定性意义。竞走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取决于相关训练理论及训练实践操作行为。因此,针对20 km竞走理论研究及训练实践操作行为的现存问题,指出未来竞走训练的可持续发展途径:深化体能属性认识,统一训练理念;细化体能结构,把握整体规律;贴近训练实践,注重实证分析;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沟通协作。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8.

[2] 李宝进.浅谈竞走的有氧训练[J].体育世界,1994(3): 24.

[3] 毕晓东,王亚男,张本领.对我国高水平竞走运动员训练方法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4(4):63.

[4] 周振华,李志宏,沈信生.高水平竞走运动训练理念探析[J].体育学刊,2009,16(3):68-72.

[5] 张庆文.从我国竞走队训练析耐力项群的负荷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55.

[6]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279-280.

[7] 叶联生.对少年竞走运动员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8):224.

[8] 王林,李建辉.竞走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1419-1420.

[9] 邢富国,王尚军.从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黄金大奖得主的训练看现代竞走的训练特征[J].田径,2005(6):52-53.

[10] 牟少华,李国忠,沙应政.对竞走运动员黎则文赛前成绩预测及训练对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2):69-73.

[11] 胡好.我国优秀20 km竞走运动员年度训练结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12] 王琳.从竞走训练特点探讨竞走项目的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3):72-73.

[13] 姚国柱.竞走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J].少年体育训练,2005(2):43.

[14] 刘超.中国女子竞走运动员准备期的训练安排[J].中国教练员,2003(4):24-25.

[15] 王林,郑沪娥.电动跑台对提高竞走运动员步频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10):58-60.

[16] 张清华,蒋秋艳.竞走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4):45.

[17] 罗·莱尔德.竞走的力量和柔韧性训练[J].田径,2004 (1):48-49.

[18] 李继伟.提高竞走运动员放松能力的方法[J].田径, 1996(3):19-20.

[19] 孙冰洁,赵红.探析竞走中放松技术的训练[J].贵州体育科技,2006(2):31-32.

[20] 孙兴岱.应重视竞走技术的放松训练[J].田径,1997 (5):22-25.

[21] 邓运龙.训练观念——运动训练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411.

[22] 冯美云,胡新民,吕岩,等.备战第28届奥运会田径女子耐力性项目综合公关服务[J].体育科学,2006(3): 32-34.

[23] 人体解剖学编写组.人体解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24] 张勇.第29届奥运会我国20 km竞走集训及参赛运动员竞走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9(5):591-593.

Research on the Statusand Trends of Physical Train ing of the China’s 20 km Walking Race

WANG Chuan-ping1,HU-hao1,ZHA IBo-yu2

(1.Sports College,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2.Sports College,Yunnan No 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31,China)

From the view of the essential nature,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ideasof 20 km Walking Race,research on the physical training of 20 km Walking Race ismade.It turnsout that the p roblems result in two ways between theory research and training behavior,w hich show in the follow ing:focusmoreon the part than the w hole;words in physical training speaks louder than actions;losing an important thing just fo r picking up tiny ones,lack of the system concep ts;follow ing the different training ideas and no rules to conform in the load arrangement;on the basis above,it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that laying stress on the physical p roperties,uniforming the training philosophy;refin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to grasp the w hole rules;being in close to the the training p ractice,focusing on empirical analysis;p romote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 ration.

20 km Walking Race;physical training;p roblem s and trends

G821

A

1008-3596(2011)02-0056-06

2010-12-0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006BA K37B03)

王传平 (1972-),女,安徽六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训练学。

猜你喜欢
耐力体能训练教练员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