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赛事节庆旅游开发对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以广西融安龙舟节为个案

2011-11-02 02:10刘卫国,付健,吴晓山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旅游者居民

传统体育赛事节庆旅游开发对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以广西融安龙舟节为个案

全面分析了广西融安龙舟节的旅游开发对当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积极的与负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产品开发应遵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本真与商品化均衡发展的原则,应加强对旅游业的宏观管理,尊重旅游地居民的地位,强化宣传教育工作,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赛事节庆旅游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传统赛事节庆;旅游开发;民族地区;社会文化

我国传统节庆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被认为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旅游业的“一种主题,一种灵魂”[1-4]。传统体育赛事节庆活动相对于一般的节庆活动更具活力,对旅游消费者而言也更具吸引力[5-6],因此各地纷纷对相关传统体育赛事节庆活动加以包装以进行旅游开发,如龙舟节、那达慕等。目前,对传统体育赛事节庆旅游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体育赛事对旅游目的地经济、文化、环境的积极影响方面[7-8],这显然有失全面。只有对传统体育赛事节庆旅游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才可能为各地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 融安龙舟节的典型意义及本文的研究途径

广西融安县自古就有用赛龙舟的方式来庆祝丰收和祈福的传统习俗,1978年就开始组织举办大规模的龙舟赛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如今龙舟节已成为当地和柳州市10县区乃至湘黔桂三省 (区)加强交流、增进友谊的体育盛会。同时,龙舟节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与地方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与矛盾、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及如何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和实现有效的文化整合等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因而为本研究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为探求传统体育赛事节庆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规律,笔者采取实地调查法,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融安当地居民共发放问卷550份。为提高问卷的有效率和回收率,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是在交谈的过程中完成问卷的填写并当场收回的,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42份。通过对访谈材料和问卷的归纳总结,结合对相关区域和单位的实地考察,分析了龙舟节开发对当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融安乃至全国节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2 融安龙舟节旅游开发的背景及现状

融安地处广西北部,聚集着汉、壮、苗、瑶、侗等19个民族,总人口32万人,县城驻地长安镇是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物资集散地和商埠中心。其龙舟赛事由来已久,最初的目的在于庆祝丰收或祈福。出于传承文化、发展经济的目的,融安县于1978年组织了全县范围的第一届龙舟赛,至今已举办十三届,目前已形成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定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安龙舟节庆活动逐步走向旅游开发之路。本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宗旨,成为了融安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城市品牌,提高知名度,促进民族团结,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龙舟节举行前数周,融安的各街道及各地村寨的龙舟便开始下水训练。节日期间,各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与各地游客一道云集融江两岸,观赏龙舟竞渡,人山人海,盛况非凡。2008年第十二届融安龙舟节,成功地利用了报纸、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进行多渠道综合宣传,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自2002年以来,融安龙舟节共接待游客69.6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6 130万元,创造经济效益9 400万元 (表1)。

表1 第九届至第十二届融安龙舟节期间旅游接待情况表

由此可见,龙舟节的旅游开发给融安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较为理想地实现了其预定的经济目标,但是就文化目标的实现,则必须进行辩证分析。

3 节庆旅游开发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

3.1 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吃、住、行、游、购、娱为旅游六大环节,而“吃”居首。饮食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反映出该区域的历史文化或民俗文化。融安的餐饮就具有当地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所谓“侗不离酸”等都体现出该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特点。随着龙舟赛事的发展,众多极具当地风味的饮食被推向市场,曾经的街头小吃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同时,相关企业为迎合市场需求,投入了相当精力对散布民间的一些饮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挖掘与整理,进行商业运作和开发。

除了各大宾馆饭店提供的多种风味小吃外,位于县中心和繁华商业街的一般餐厅或排档所经营的种类繁多的传统风味小吃依然受旅游者青睐。当然随着龙舟节的举办以及由此带来的外来文化元素的介入,融安本地的饮食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以前龙舟节只有一种灰粽子,现在又增加了南宁的肥肉粽、桂林的红豆粽等等。在对于“您是否认为龙舟节旅游开发使融安传统风味小吃更加多样化和高档化?”的问卷调查中,66.0%的受访者给予了肯定回答,说明广大群众已经明显感受到了旅游业对当地传统小吃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然而除了这种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外,一些其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里,笔者以“河边鱼”为例进行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小吃店经过精心研制,推出了“河边鱼”系列菜品,包括30个品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河边鱼”声名鹊起,一些高档的饭店、宾馆也都纷纷经营“河边鱼”,许多地方甚至推出了一边欣赏侗族大歌和芦笙舞,一边吃“河边鱼”的旅游组合产品,其知名度已经压倒了其他风味小吃。2005年一项对融安某旅行社的抽样调查显示,该社组织的旅行团85%的游客品尝了“河边鱼”。“河边鱼”发展到今天,其菜品早已超过了30个,不少菜品还被赋予了种种传说和典故,以充分适应市场需要,迎合游客消费心理。这充分说明“河边鱼”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已经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个品牌。但是,当地人却没有像游客那样对“河边鱼”情有独钟,不仅不喜欢到游客常常光顾的饭店去吃 (认为价格贵且不正宗),而且认为“河边鱼”就是给游客吃的。“您是否认为旅游开发使融安传统饮食不如以前正宗了?”的调查显示,对此问题持肯定态度的占64.0%。说明,虽然节庆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融安传统饮食文化的多样化和高档化,能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但对当地饮食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

3.2 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目的地必须对相关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或开发。例如为了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就要增加供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而新的旅游产品又必然会促进区域旅游的更快发展。

随着融安龙舟节的旅游开发,很多人文景观得以恢复,其中以长安镇的古骑楼街的保护与开发最为典型。融安骑楼街是目前广西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骑楼街之一,现长1.5公里,其雕梁画栋虽历经百年沧桑,但仍较好地展现在游人面前。同时,恢复了古代城墙的构建,并且在府城进门处修建了城门、文化园等人文景观,把步行街临街的居民楼改造成相同的飞檐式住宅,挂上统一的灯笼。此外,成立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委员会,完成了对一些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调研工作,加强了对融安县及各景区景点发展沿革、历史典故、饮食文化、名人雅趣等的挖掘、收集、整理和编撰工作,使融安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迈出了新的步伐。在对于“您是否认为龙舟节旅游开发使融安的城市建设、人文景观建设更完善?”的调查中,持肯定态度者占88.0%,表明节庆旅游确实能够促进旅游地城市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发展完善。

3.3 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3.3.1 民俗风情

岁时节日,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成为展示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和形式。融安一直沿袭着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和节庆习俗。龙舟节的发展,使壮、苗、瑶、侗等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开始受到重视并被逐渐推向市场,其民俗风情越来越表现出浓重的商品化气息。如民间歌舞只为旅游者表演,传统民族舞蹈被人为缩短。在丰厚报酬的诱惑下,传统文化的商品化还使其面临庸俗化的危险,考虑到费用高和旅游者数量多等因素,用以表现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为游客佩戴的花环已被塑料花环所取代;为了取悦外国游客,少数民族姑娘的衣服进行了“改良”,开展了“肚皮舞”表演;为索取可观的小费,身穿民族服装的女孩子强拉客人举行“婚礼”,此类闹剧甚至已成为某些民族旅游村的重点活动项目;而经济利益的诱惑也很难让当地人回绝旅游者的“加演”请求。在对“您是否认为传统节庆文化比旅游节庆活动更能体现融安的民俗文化?”的调查中,63.0%的被调查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这说明,龙舟节引申的旅游节庆活动是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对当地传统节日民俗活动进行移植和创造的结果,使得传统民俗文化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出于旅游价值民俗风情被开发为展示地域传统文化和树立当地形象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一定程度上抹杀和改变了传统民俗风情的本真和原貌。

3.3.2 旅游工艺品

小木龙舟是融安龙舟节的代表性工艺品,而这种传统工艺品在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下也不断变化,生产者开始放弃传统风格,不再追求艺术创作,而以怪异的造型、能唤起旅游者注意的绚丽色彩和便于包装、携带、邮寄的尺寸等为标准来生产小木龙舟。于是在龙舟节旅游商品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奇形怪状的小木龙舟,有的粗制滥造,放在水里都会翻船。在对“您是否认为传统龙舟节的工艺品比新兴龙舟节的旅游商品更能体现融安龙舟节的文化?”的调查中,赞成者占63%。这说明,旅游工艺品的改良和创新,未能真正体现龙舟节的文化,甚至一定程度上使游客曲解了龙舟节文化的真正内涵。

3.4 对当地娱乐文化的影响

随着电视、电影、录像、歌舞厅、酒吧等时尚娱乐活动和现代娱乐场所的出现和增加,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形式逐渐被取代或被迫进行改造加工。在融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侗族大歌和苗族的芦笙舞,如今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而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如侗族大歌加入了R&B,芦笙舞中加入了现代舞成分,让人们看了不伦不类。2006年对某旅行社的一项购买旅游商品的抽样调查显示,该社组织的旅行团70%的观看了“侗族大歌”的表演,且其销售情况和受欢迎程度均被游客评为“五星”(最优级)。而在本地市场的情况恰恰相反,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仅有20%左右的融安人看过“改良”后的“侗族大歌”。在旅游开发大潮的带动下,“侗族大歌”作为一种表演性、欣赏性的民间音乐歌舞形式,形成了对旅游业的高度依赖。因此,也必然要适应商业化的需要,适合旅游市场大众化的口味。但有关问卷调查结果依然值得深思,如对于“您认为加入现代元素才最能体现融安传统娱乐文化的表演形式吗?”这一问题,9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否定。可见,尽管在旅游市场中,改良过的侗族大歌和芦笙舞已经极富盛名,但融安本地人依然对本土的侗族大歌和芦笙舞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3.5 对当地居民思想文化的影响

融安人民朴实勤劳,邻里和睦。在最近的几年里,为了抓住旅游商机,增加收入,当地居民开始自产粽子、小龙舟、小洲头菜、熏猪肉、熏猪脚等特产推销给旅游者,为了更多地招揽旅游者,当地居民也开始相互竞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邻里关系。融安属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社会历史等因素,当地居民原本存在的自卑感和“城市人优越”的思想,随着龙舟节旅游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外来经济势力的冲击,也逐渐放大和加重。有些居民开始抛弃本地传统文化而一味模仿旅游者的生活方式,从而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腐蚀作用。此外,龙舟节期间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也会引发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某些矛盾,融安县综合旅游接待能力有限,外来游客的大量增加和游客密度的提高,将使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和妨碍。当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就有可能从起初的友好热情转为不满甚至怨恨,旅游业内称之为“旅游怨”。

同时,也不排除一些旅游者不尊重当地民俗或民族文化的行为存在,在旅游过程中,可能对当地文化进行不负责任的评价或贬低,这自然引起当地居民的抵触和不满,造成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不和谐。对于“您是否认为龙舟节旅游开发影响了居民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78.0%的当地居民持肯定态度。对于“您是否认外来旅游者影响自己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这一问题,66.0%的当地居民持肯定态度。这些数据表明,龙舟节的开发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居民之间、居民和游客之间的关系紧张甚至恶化,同时也影响了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4 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体育赛事节庆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如何控制和减小旅游开发对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负面效应,合理有效地发挥其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1 节庆旅游产品开发方面

4.1.1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均衡

从旅游供给角度看,文化传统是旅游地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财富,强调和维护本土文化的传统性实质上就是强调和维护旅游地的旅游吸引力。同时,旅游者大都以现代社会为文化背景,在文化求异过程中会显示他们对现代化的需求。因此,现代化又成为任何一个旅游地、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力以求的东西。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旅游地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须注意这两方面的均衡。具体来讲就是,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要在推崇设施设备、思想观念、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同时,坚持、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过程中,也要结合现代合理性要素,作为传统的发展和创新,这是保证旅游地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如融安的饮食文化开发,既要照顾游客口味,也要保证原始风味,不能因为简单地满足游客口味而把传统原始的饮食统统改良,导致原始饮食文化的变异或消失。而融安的侗族大歌与芦笙舞,可以在编曲、演奏乐器方面进行多样化的尝试,也可以在编舞等方面注重新颖,但绝不能抛弃其本身的元素而肆意改造。

4.1.2 文化本真和商品化的均衡

文化本真,即文化在发展或展示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真实性或自然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与文化商业化相对的概念。当文化资源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而进行全面商业化的时候,往往会削弱甚至磨灭文化本真。基于此,当文化资源以旅游产业的形式进行开发时,切不可置当地文化内涵于不顾,而只为获取短暂的经济利益对文化资源进行随意的改造甚至粗制滥造,这样势必造成文化资源的枯萎,其商业开发也难以持续发展。如上文中的“逼婚”行为,并不是当地的真正风俗,这无疑会误导外来游客对少数民族婚俗的理解。当地居民可以向游客展示侗族盛行的抢婚及苗族盛行的“咬手”定情等真正的、民族的婚俗仪式并与游客互动,开发出能体现本民族文化精髓的产品。

4.2 节庆旅游地管理方面

4.2.1 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在规划旅游业发展时,不能把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的,应当把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长远目标,把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统一起来,制定科学、系统的政策和实施方案,促进旅游产业与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制订全面系统的法律、法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法律保障。龙舟运动体育无形资产具有鲜明的专有性和垄断性,因而科学、严谨、系统、全面的政策法规,对于规范其发展,保障其权利,打击不良行为等具有重要意义,既是其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更是其必须遵循的原则。

4.2.2 当地居民思想方面

东道地居民的态度直接决定着旅游业能否长期稳定繁荣。因此,为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必须树立“居民第一,游客第二”的思想,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意见,为他们的愿望和诉求提供表达机会。由于旅游开发“通常只能让一部分居民受惠”,所以在旅游决策时还应当注意当地居民参与的广泛性,在全面了解权衡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4.2.3 宣传教育方面

传统龙舟节庆活动已成为融安当地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该以“提高国民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造和谐社会氛围”为宗旨。首先,要引导旅游地居民克服认识上的局限性,树立正确的旅游态度,培养世界公民意识,提倡居民与旅游者相互尊重和理解,避免歧视和对立,使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其次,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使当地居民对本身所拥有的文化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第三,还必须对旅游者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使其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拥有文明的旅游行为,正确理解民族文化,尊重当地民风民俗,避免“主客”冲突,实现和谐相处。

综上,传统体育赛事节庆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负面的,其产生有着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相关部门应注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强化宣传教育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传统体育赛事旅游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

[1] 黄翔,练建功.中国节庆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 2006(2):12.

[2] 刘少和.略论“文化生态旅游”[J].生态经济,2004(8): 15.

[3] 张金岭.中国节庆民俗中的狂欢文化及其旅游开发原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8):12.

[4] 余小平,李率文.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5):86-89.

[5] 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5):50-54.

[6] 刘少和,张伟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矛盾及其克服[J].思想战线,2004(3):32.

[7] 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1996(3):44-47.

[8] 戴光全.节庆、节事及事件旅游理论·案例·策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

刘卫国1,付 健1,吴晓山2,李志清1

(1.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and Even ts’Developmen t on Social Culture in M inority Areas——A Case Study of Rong’an D ragon Boat Festival

L IU Wei-guo1,FU Jian1,WU Xiao-shan2,L IZhi-qing1

(1.Sport Colleg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2.Histo ry Culture and Tourism College,Guangxi No 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Bo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of Rong’an Dragon Boat Festival on the local social culture were analyzed comp rehensively.On this basis,balanced development p rincip le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authenticity and commercialization, must be carried out.Macro-management system of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be enhanced,local residents w ho must be respected should be given a way to receive p ropaganda and education;that was expected to p rovide reference to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events in the mino rity areas.

traditional festival and events;tourism development;minority areas;social culture

G80-054

A

1008-3596(2011)02-0085-04

2010-11-17

国家社会科学课题 (06BTY004)

刘卫国 (1973-),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体育、体育经济。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旅游者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畅聊体育赛事
高台居民
等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