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加值评价与企业文化的耦合

2011-11-17 01:24干胜道
财会学习 2011年8期
关键词:增加值利益经济

干胜道

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在对央企的第三轮考核中,正式引入经济增加值这一指标。“经济增加值”(英文全称为Economic Value-Added,简称EVA),是一个舶来品,其基本涵义是在传统的利润基础上扣除股东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严格地讲,经济增加值不完全是财务指标,而是价值指标。推行经济增加值来考核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有利于经营者换位思考,充分考虑股东的经济利益,自觉兼顾自身效用最大化与所有者财富最大化,注重发展质量,克服短期行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企业文化必须要与经济增加值的理念相适应,否则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实际上,经济增加值的发明者思腾斯特(Stern Stewart)公司在推出经济增加值的同时,提出了配套的“4M”体系。即评价指标(measurement)、管理体系(management)、激励制度(motivation)和理念体系(mindset)要跟上。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提供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本文借用“耦合”这一概念,意指新的业绩考核评价方法与企业文化是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的。不能要求一方孤军突进,而另一方在本质上无意配合或者根本就是不相容的。思腾斯特公司2001年进入中国后也发现中国的企业文化与经济增加值理念存在冲突,难以推行而无奈退出中国市场。笔者认为,经济增加值对企业文化的适用性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十个“不”。

一、不忘本

企业是一个契约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里,股东投入了财务资本,债权人投入了信用资本,员工投入了人力资本,顾客投入了客户资本,环境投入了生态资本,政府投入了社会资本。在现有的商业活动中,顾客的利益受到了充分的尊重,顾客被称为“上帝”。对顾客充满感激,回馈消费者,是不忘本的表现。但是,对其他资本提供者的利益也应要充分予以尊重,哪怕是竞争对手。正是由于竞争对手的压力,才迫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改善产品。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才是和谐的,而我国的不少企业只制定竞争战略,没有把合作战略有机地融入进去。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接受国家的资本投入,习惯于“拿钱”,意识上等同于父母给予的,不用归还。上市公司圈钱意识强烈,以为股东的钱不用还本,不用付息,简直就是“免费午餐”。银行的钱也是国家的,还不起没啥关系,做点工作“债转股”呗。员工干了活,公司付了酬,两清了;政府在争取优惠政策时存在,平时则要绕着走;环境则是哑巴,可以随便欺负,不用理会。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感恩文化是比较受强调的。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泛滥,不少企业的文化中非常缺乏感恩元素。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强化央企的“不忘本”意识,比如,要求央企对股东按税后利润的10%、5%分红(军工等企业暂免),运用经济增加值来考核评价央企业绩,明确股东要求的最低报酬率为5.5%,不免费提供资本。企业的发展要实现经济利益、生态效益和社会利益均衡发展,不能忘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我们的社会不需要“肮脏的面包”、“带血的面包”,要大力提倡“包容性增长”,反对可耻的“圈钱”行为;反对偷税漏税、坑害消费者、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等行为;讲究财务信用,回报股东;要竞争也要合作,有商业道德底线。

二、不短视

著名管理学家德里克曾经说过,一个企业只重视短期,那很好办;一个企业只重视长远,也很好办。难的是,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兼顾。所有者如以利润考核评价企业经营者,由于经营者任期一般3-5年,经营者自然关注短期业绩指标,对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支出能省就省,甚至采取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方式增加短期利润,损害长远利益。为了防止这种倾向的发生,经济增加值指标就对传统利润指标进行了调整,研究与开发支出符合条件的可以加回,不作扣除;鼓励为获取战略资源进行的风险投资,对企业投入较大的勘探费用,按一定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视同研究开发费用;鼓励可持续发展投入,对符合主业的在建工程,从资本成本中予以扣除。

在企业文化中,必须提倡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兼顾,无论是否涉及到经济利益。只注重短期利益的企业,往往其产品、甚至企业寿命只像流星一样瞬间闪烁而过。他们注重进攻,不注重防守;注重广告铺天盖地,不注重研究与开发;注重短期销售收入增加,而不注重对客户信用的审查;注重技术引进,却不重视人才培养;注重人治,不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注重激励,不注重约束监督。这对短期业绩增加是有利的,但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走得快,也要走得稳,否则快速发展留下的是一串串地雷。经济增加值提倡的是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兼顾,企业文化本质上也要具备这些元素。

三、不冒险

企业经营寻求稳健发展,可持续发展,不走极端。在财务风险管控上,尤其如此。在央企的经济增加值考核中,为了防止经营者过度依赖通过大量借款的方法获得经济增加值的眼前利益,在财务杠杆上做出了特别规定。对于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的工业企业和80%以上的非工业企业,资本成本率上浮0.5个百分点(即6%),引导企业尽可能控制风险(财务风险),尽可能稳健经营。

一般而言,负债的资本成本因有税盾效应相对要低,权益资本的资本成本相对要高。但当企业负债水平达到临界点后,再增加负债会产生财务拮据成本和破产成本,节税净价值可能趋于零甚至为负数。因此,企业在财务杠杆利用上要有度,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过度利用或不加利用。在资本机构安排上,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权衡,将有息负债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动态加以调整。

西方著名的财务学家希金斯(Higgins)等学者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增长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大都强调企业要依赖内部融资来实现滚动发展,保持现金分红率、资本结构等的稳定。需要说明的是,财务风险要管控,经营风险也要管控。在这一点上,虽然经济增加值考核评价办法没有特别指出,但应该是题中之意。在经营风险管控方面,成熟市场上有一些经验财务数据值得推荐,比如避免过度交易(一般将本年赊销额比上年增长50%以上称为过度交易)和发展过快(一般将大型项目投资额为最近1次审计确认的净资产的1倍以上称为发展过快)。

四、不越位

越位本是足球专业术语,用在此表示的意思是企业在费用开支、收入获取、现金流开支中要严格执行内部控制程序,严禁管理层越过职权加以干预。近年来,财政部等部门先后颁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多项具体规范,国务院国资委在2006年也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促使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范假账风险、舞弊风险和法律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将成为企业内部的法律,对高管们的投资、开支、对外承诺等财务权力进行必要约束,降低其自由度,这有利于个人风险降低、决策的风险降低,但企业决策速度和效率可能下降。

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许多假设基础上的。对串谋作弊、管理层凌驾等是不起作用的。管理层如果不受内部控制约束,随意开支,或者干预企业报账各环节,组织各部门串通作弊,内部控制必然形同虚设。国资委用经济增加值来考核评价经营者的新政是倡导为股东创造价值,而价值创造来自于正确的投资决策和有效的过程控制,如果经营者大笔一挥随意突破预算,头脑发热过度投资,不接受内部监督,则价值创造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五、不臃肿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是国有企业常见现象。而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则是管理的扁平化,强调机构精简、高效运行、信息通畅。目前,我国的公司治理是全世界最复杂的,既有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又有工会、职代会、党委会等,处理不好,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运作效率,甚至引发冲突。

经济增加值的理念强调效率优先。机构臃肿必然侵蚀组织效率,导致费用不合理增长。不仅如此,机构臃肿,部门林立,必然使个别部门和个人产生用于对抗组织的私有信息,并用于寻租,导致企业财务上产生损失,不利于经济增加值的提高。

六、不旁骛

骛,原意是鸭子。心有旁骛,干这个行业,想着那个行业,必然不能专心致志搞好主业。分工是社会效率的基础。不同行业盈利模式存在较大差异,隔行取利也是商家大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能力理论为企业界所供奉。从实务角度看,多元化,特别是无关多元化成功的例子极少。表面上看,对央企实行经济增加值考核评价是防止其过度涉及房地产、股市、期市。实际上,国资委通过经济增加值考核评价方法的使用敦促央企回归核心主业,强化竞争力。在经济增加值的计算中有意限制非主业投资,对非经常性收益减半计算。

众所周知,在企业的收益中,主业所带来的收益具有稳定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而副业收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益等所带来的收益是不稳定的,有的甚至是一次性的。企业要可持续发展,依靠的是主业,凭借的是内源融资。国资委新政所提倡的实际上是要求央企树立收益质量观念,向生产经营要稳定的收益、持续的收益、可预测的收益、有现金支撑的收益的方向发展。

七、不闲置

伊索寓言有句名言:闲置的资产等于没有。在传统的利润导向下,企业必然产生规模冲动和扩张倾向,随时伸手向股东要钱,哪怕这些钱闲置存在银行“睡大觉”也能产生利息从而增加利润。于是,央企的自由现金流量囤积,资产闲置,周转速度下降。经济增加值要求从企业占用的资产中扣除机会成本,必然会促使经营者思考:资产报酬率是否大于机会成本?只有前者大于后者的情况下,才有利于经济增加值的提高。这等于迫使经营者树立资产质量意识。

所谓资产质量,是指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对比。简单地说,凡是账面价值高市场价值低的资产是不良资产,反之,则是优质资产。资产质量具有相对性、层次性和时效性。经济增加值考核评价有利于经营者通过变卖、出租、出借、以资产抵债、置换等方式积极处理不良资产,加速资金周转。

八、不盲目

盲目决策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常见现象。中石化老总陈同海与对方谈话仅40分钟就同意入股2亿元,决策速度之快令人乍舌。管理学家西蒙说过,管理就是决策。科学的决策是企业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盲目的决策随时可能将企业置于死地。巨人集团起初只想建18层高的自用办公大楼,预算2个亿。而决策者在没有经过科学的风险分析评价就私自决定将楼盖到70层,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预算增加到12亿元,导致资金出现大缺口,财务危机爆发。

避免盲目决策要求经营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在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滞后,已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必须与经济增加值考核评价同步建立。所谓的盲目决策,也可能对决策者寻租是有利的,但决策对股东和利益相关者是十分不利的。在决策中,必须建立程序,民主投票,适当分权,重视反对者意见,借助专业化机构的咨询意见,注意吸收独立董事、财务、法律人员、监事会的意见。

九、不攀比

国有企业的攀比意识与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有内在关系,国有企业在花钱的时候,不是从工作需要出发,而是考虑是否与企业规模、领导人的行政级别等挂钩。众所周知,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委托人远离了企业,代理人的目标不是必然与所有者目标相一致的,应该说,股东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而代理人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最大化,如果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经理人追求自身利益优化,攀比成风,损坏股东利益的事必然经常发生。

一些国有垄断企业的老总居然要与私人老板攀比薪酬。二者面临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没有资格去攀比薪酬,要比就比谁为股东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增加值,比人力资本是否增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否得到很好的兼顾。当然,经济增加值的推行一定要同时激励约束机制,使得代理人在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的同时也使得委托人利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以很好兼顾。

十、不铺张

在国有企业,贪污有纪检等部门追查,但铺张浪费却无人监督。跑冒滴漏、职务消费直接损害了股东的根本利益。国有企业的股东理论上是全体人民,其领导人的职务消费应该向全社会公布,向职代会、工会、监事会、审计署和国资委汇报,接受监督。

近年来,每当有央企乃至地方国企负责人落马,便往往有传奇般的铺张浪费的故事。中石化原总经理陈同海,在职期间日均挥霍公款4万元;原建行老总张恩照,搞一次舞会挥霍115万元;国家电力公司在武汉召开内部会议,总经理高严住6万元的特大套房,中午午睡另有8000元的总统套房。这种铺张浪费行为,直接减少了企业利润,而且由于其一次性性质自然也降低了经济增加值。

总之,企业文化要与经济增加值相辅相成,相互耦合。经济增加值考核评价对上市公司也是适用的。我们期待,经济增加值在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促使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发展质量,知恩图报,敬畏自然,放眼长远,发挥优势,防控风险。在搞好客户关系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员工关系管理、政府关系管理、社区关系管理、竞争关系管理、环境关系管理的同时,实现“三重底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和谐。

猜你喜欢
增加值利益经济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I Love You, Dear China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0%
2015年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