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死桐 ”考论

2011-11-20 07:15俞香顺
中国韵文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丧偶枯树梧桐

俞香顺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是宋词中的悼亡名作。影响所及,《半死桐》遂成为《鹧鸪天》词牌之别名;“半死桐”也成为比喻丧偶的常典。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注释中“梧桐半死清霜后”这一句时,引用了枚乘的《七发》、庾信的《枯树赋》,但是“引”而未发。一般的注释文字、鉴赏文章囿于体例,也大多只能止步于此,语有未详、意有未惬。

《枯树赋》中的“半死桐”意象虽然从语源上可以追溯到《七发》,但其实已经形同而神非、出蓝而胜蓝,两者均不具有丧偶喻意。“半死桐”悼亡内涵的明确是在唐朝。笔者曾有专文系统探讨中国文学中的梧桐意象[1],本文则将从三个方面探求“半死桐”内涵,这也是笔者关于梧桐的系列考证之一。

一 枚乘《七发》“半死桐”与琴声琴韵

梧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琴材,《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即云:“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龙门之桐更是优质琴材,《周礼·春官·大司业》云:“龙门之琴瑟”,“龙门”为山名,在今陕西境内、黄河之边。《周礼》只是交代产地,枚乘《七发》则着意铺陈渲染:

“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冬则烈风、漂霰、飞雪之所激也,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朝则鹂黄鳱鴠鸣焉,暮则羁雌、迷鸟宿焉。独鹄晨号乎其上,鹍鸡哀鸣翔乎其下。斫斩以为琴……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蚑蟜蝼蚁闻之,拄喙而不能前,此亦天下之至悲也。”

这是“半死桐”意象的最早出处。枚乘夸饰其辞,极力描写梧桐生长环境之险恶;他想要突出的是琴声惊心动魄的魅力,以期为楚太子开塞动心。生于险域的梧桐是天地异气所钟,用它制琴,可以“假物以托心”(嵇康《琴赋》)。梧桐是天籁的载体,也是音乐的源体,是将自然之声直指人心的中介,这体现了古人的哲学观念、音乐观念;“音乐的哀切被还原为洋溢着乐器素材所蕴含的悲壮感的状况。”[2]汉魏六朝的琴赋中,描写梧桐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了先入为主、不可或缺的部分;前文所引到的嵇康《琴赋》即是如此。

“半死桐”所传达的是激楚悲怨的声韵,如鲍溶《悲湘灵》:“哀响云合来,清馀桐半死 。”[3](卷四八六)与琴声有关的梧桐意象还有“孤桐”、“焦桐”、“爨桐”等,这些都可以和“半死桐”意象互相映发,但所传达的音乐旨趣却略有不同,笔者将另有专文论述。龙门桐或“半死桐”后来遂成为描写梧桐、描摹琴声的重要意象,如:

庾肩吾《春日诗》:“水映寄生竹,山横半死桐。”[4](梁诗卷二十三)

刘臻《河边枯树诗》:“奇树临芳渚,半死若龙门 。”[4](隋试卷二)

沈炯《为我弹鸣琴诗》:“半死无人见,入灶始知音 。”[4](陈诗卷一)

二 庾信《枯树赋》“半死桐”与人生感怀

庾信后期作品中屡屡出现枯树、枯木意象[2][5],《枯树赋》中的“半死桐”意象虽然肇端于枚乘《七发》,却推陈出新,融入了个人的身世感慨。

《枯树赋》:“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若乃山河阻绝,飘零离别;拔本垂泪,伤根沥血。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横洞口而敧卧,顿山腰而半折。文袤者合体俱碎,理正者中心直裂。”[6]短幅之中可见作者出仕北朝的矛盾忧伤、思家念国之情。“半死桐”即是作者若存若殁、煎熬“碎”“裂”的生存状态写照。这种心绪弥漫于庾信后期的诗赋创作中,《拟连珠四十四首》两次出现龙门“半死桐”意象:“盖闻五十之年,壮情久歇,忧能伤人,故其哀矣。是以譬之交让,实半死而言生;如彼梧桐,虽残生而犹死”、“盖闻十室之邑,忠信在焉,五步之内,芬芳可录。是以日南枯蚌,犹含明月之珠;龙门死树 ,尚抱《咸池》之曲。”[6](卷十一)乡关之思、忧生之嗟尽借“半死桐”以发。此外,《慨然成咏诗》中也出现了半生半死状态的梧桐:“交让未全死,梧桐唯半生 。”[4](北周诗卷四)“半死桐”为我们理解庾信后期心态提供了一个具象的例证。

庾信选择“半死桐”为枯树、枯木之代表并非出于偶然;先秦时期,梧桐已经成为“柔木”、“阳木”之典型、君子美德之象征,如《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前两句兴中兼比,用梧桐的枝繁叶茂、果实离离形容“君子”之“令仪”。《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朝阳与高冈的时空设定、凤凰与梧桐的祥瑞组合兴象高远。鲁迅先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关于“悲剧”的名言非常契合庾信作品中的“半死桐”意象:“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梧桐的“半死”是君子“违己交病”、茫然若失的悲剧人生的对象化载体。

上引庾信作品中,“交让”两次与梧桐并皆作为“半死树”的代表。梁任昉《述异记》卷上:“黄金山有楠树,一年东边荣西边枯,后年西边荣东边枯,年年如此。张华云:交让树也。”

枯树、枯木的枝干虽存,但心已半空,《枯树赋》中即有“火入空心”之句,《北园射堂新成诗》:“空心不死树 ,无叶未枯藤 ”[4](北周诗卷三)、《别庾七入蜀 》:“山长半股折,树老半心枯 ”[4](北周诗卷四)也有半心、空心的描写。半心、空心也是后代文学作品中枯树、枯木意象描写的常见套路,这不能排除庾信作品的影响力因素,如虞世基 《零落桐诗》:“零落三秋干,摧残百尺柯 。空余半心在 ,生意渐无多 ”[4](隋诗卷六)、长孙佐辅《拟古咏河边枯树》:“野火烧枝水洗根,数围孤树半心存。”[3](卷四六九)

正是因为庾信的范式效应,“半死桐”或“半死树”常用来形容人生多艰、生意萧索,尤其用来形容“终始参差,苍黄翻覆”的屈节出仕所带来的痛苦矛盾,如:

李百药《途中述怀》:“途遥已日暮,时泰道斯穷。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岩桐。”[3](卷四三)

李端《长安感事呈卢纶》:“昔慕能鸣雁,今怜半死桐。秉心犹似矢,搔首忽如蓬。”[3](卷二八六)

刘克庄《记医语》:“身如桐半死,天尚罚枯株。”[7](卷三〇八一)

方回《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言念半死树,类我晚节乖 。”[7](卷三五〇九)

此处对方回略作申说。南宋末年,方回以知州身份开城降敌,后又以遗民自居,为时论所不许,周密《癸辛杂识》攻击尤力,清代纪昀亦云:“文人无行,至方虚谷而极矣。”但从“半死树”意象及其后期作品来看,他的内心未尝没有悔意。

三 刘肃《大唐新语》“半死桐”与丧偶悼亡

“半死桐”的丧偶悼亡喻意定型于唐朝,但是作为其喻意基础的“双桐”意象却起源甚早;在爱情文学中,连理树、相思鸟是常见意象[8]。在中国民间一直有这样的传说,“梧桐”是雄雌双树,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其实是雌雄同株)。“半死桐”可以如《七发》、《枯树赋》中所指的单株梧桐半死半生,也可以指两株梧桐一死一生。

在植物类意象中,梧桐与爱情有着特别的联系,它们之间的联姻可以追溯到梧桐意象出现时的“原生态”,《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可以指雌雄双鸟、男女双方,司马相如《琴歌二首》即云:“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梧桐与凤凰、鸳鸯等“爱情鸟”伴生是梧桐描写的经典模式。

汉乐府民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出现了双桐意象之雏形:“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古代的墓地,多种树木,用以坚固坟茔的土壤,并作为标志,便于子孙祭扫;仲长统 《昌言 》:“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其坟也。”民间歌谣也有“平陵东,松柏桐”之说。《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在墓地旁种植松柏梧桐符合现实,“双飞鸟”则是浪漫想象。鸳鸯被古人称之为“匹鸟”,形影不离;《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一曲爱情悲歌,“双桐”与“双鸟”伴生,与爱情有着不解之缘。

萧子显《燕歌行》:“桐生井底叶交枝,今看无端双燕离 ”[4](梁诗卷十五)、孟郊 《列女操 》:“梧桐相待老 ,鸳鸯会双死。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3](卷三七二)都明确出现了双鸟意象,而双桐意象隐含其中。双桐枝叶相交,象征着纠结缠绵、至死不渝的爱情。

梧桐为爱情双树,“半死桐”即可指双树一死一生,亦即丧偶。“半死桐”的丧偶喻意在唐代定型;这就“层累式”地丰富了枚乘、庾信以来的“半死桐”意蕴。刘肃《大唐新语》卷三:“给事中夏侯銛驳曰:`公主初昔降婚,梧桐半死;逮乎再醮,琴瑟两亡。则生存之时,已与前夫义绝;殂谢之日,合从后夫礼葬。'”《通典》卷八十六、《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相同。“梧桐”与“琴瑟”对举,再参照后文句意,“梧桐半死”即指丧偶。唐代诗文中,“半死桐”已经成为常见的悼亡意象:

刘长卿《唐睦州司仓参军卢公夫人郑氏墓志铭》:“呜呼!偕老斯阙,从失犹卑,不及中年,梧桐半死。安仁悼亡之叹,人皆代而痛之。”[9](卷三百四十六)

李商隐《上河东启三首》:“某悼伤以来,光阴未几 ,梧桐半死 ,方有述哀,灵光独存。”[10](卷五)

李峤《天官崔侍郎夫人挽歌》:“簟怆孤生竹,琴哀半死桐。”[3](卷五八)

白居易《为薛台悼亡》:“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3](卷四三六)

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全凋蕣花折,半死梧桐秃。暗镜对孤鸾,哀弦留寡鹄。”[3](卷四三六)

唐暄《赠亡妻张氏》:“峄阳桐半死,延津剑一沉。如何宿昔内,空负百年心”[3](卷七七〇)

“半死桐”在作悼亡之用时,往往与枚乘、庾信作品中的“半死桐”复合,从而语意双关、含蕴丰厚,如李峤作品中的“半死桐”悼亡兼写悲惋琴声,白居易作品中的“半死桐”悼亡兼写生存状态。唐暄的“峄阳”句显然是双桐之一死一生,是悼亡意象,这可以从“延津”句来反观。“延津”是双剑,典出《晋书·张华传》。

唐代以后,“半死桐”就成为常用的悼亡意象,贺铸“梧桐半死清霜后”更为之扬波而助澜。与贺铸同时代的张耒的悼亡作品中亦有“半死桐”意象,可以和贺铸的作品并观,《悼亡九首》其五:“新霜已重菊初残,半死梧桐泣井阑。可是神伤即无泪,哭多清血也应干。”[7](卷一一八五)

结 语

“半死桐”意象具有琴声琴韵、人生感怀、丧偶悼亡三重涵义。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学意象的传承并非是一成不变地因袭,而是“层累式”地发展、递进。“半死桐”意象虽然可以推溯到枚乘《七发》、庾信《枯树赋》,但是其丧偶悼亡涵义的明确却是在唐朝;“半死桐”意象的丧偶悼亡功能指向又与琴声琴韵、人生感怀“复合”,从而风神绵邈、蕴藉多端。

[1]俞香顺.中国文学中的梧桐意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4).

[2]兴膳宏.枯木上开放的诗[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臧清.枯树意象:庚信在北朝[J].中国文化研究.1994(2).

[6]严可均.全后周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王立.古代相思文学中的相思鸟、连理树意象探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9]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0]李商隐.李义山文集笺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丧偶枯树梧桐
梧桐妈妈有办法
枯木与藤蔓
梧桐树下
六招治愈丧偶综合征
丁酉羊日南驰拜年见道旁枯树口占
枯树的时针
枯树
全球约有2.59亿丧偶妇女 近半数贫困潦倒
梧桐深处凤未归
老年丧偶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