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曲九宫正始》看元代南戏曲韵的部类

2011-11-20 07:15武晔卿
中国韵文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戏文音韵传奇

武晔卿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一 引 言

南戏系两宋之交诞生于浙江温州的一种戏曲形式,但是由于南戏的创作一直出自民间书会之手,文辞相对较为粗陋鄙俗,格律不够谨严,因此一直受到文人的轻视,长期被视为俚俗妄作、村坊小曲,文人纂录多所不收,是故保存至今的南戏作品极为罕见。目前能见到的宋元戏文全帙,仅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和《琵琶记》等有限的几种。但是,在明代中后期纂辑的几部南曲谱中,保留了为数不少的南戏曲文,《南词叙录》所著录的“宋元旧篇”均能在曲谱中找到大量佚曲,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曲谱当属《南曲九宫正始》。《南曲九宫正始》是明末清初一部重要的南曲曲谱,全称《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题为“云间徐于室辑,茂宛钮少雅订”,当由明末清初的曲学家徐于室和钮少雅合力完成。徐于室,名庆卿,字于室,明末松江人,生卒年不详,系嘉靖朝大学士徐阶的曾孙,一生醉心曲学。据钮少雅《南曲九宫正始·自序》记载,徐于室为了编纂一部反映南曲格律原貌的曲谱,“排纂九宫,推敲四声”,“遍访海内遗书”,于天启五年(1625年)得到《十三调谱》与《九宫谱》等两部元代南曲谱,并得到一部明初的曲选《乐府群珠》,遂与著名曲师钮少雅据此共编《南曲九宫正始》(以下简称《正始》),未及书成徐于室抱憾去世,由钮少雅卒成此业。《正始》一书的重大价值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它厘定南曲宫调、曲牌、板式等,纠正时弊,力复南曲格律原貌;另一方面,在保留古剧、考校曲文方面着力甚勤,不但保留了不同于“坊间时本”的南戏曲文,而且收录许多已失传的宋元戏文佚曲。据清初曲家张彝宣称,钮少雅“所藏古戏本甚多”,可见《正始》所收古剧和古曲文,来源甚广,不限于徐于室所得“元谱”和明初曲选《乐府群珠》,为我们探究元代南曲戏文原貌提供丰富的宝藏。钱南扬、陆侃如、冯沅君诸先生就是依据《正始》对宋元戏文进行钩沉辑佚工作,先后出版《南戏拾遗》、《宋元戏文辑佚》等专著。应当说,这部书是除《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外,窥探宋元南戏的重要典籍,“是迄今所见南曲谱中最为完备完善,也是最有实用价值的一种”。(孙崇涛《戏曲文献学》P 283)通过《正始》对宋元南戏的勾稽,可以使我们对宋元时代南曲戏文的创作得到宏观的把握。

《正始》所收南戏古曲文甚夥,同时辑有元以迄明初的少量南散曲,俱以“元传奇”、“元散套”称之,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语料。据学者考证,这些戏文材料,至迟不会晚于明初(可参见黄仕忠、俞为民诸先生之说)。虽然《正始》编者囿于成见,认为南戏晚于元杂剧,系北曲南化之产物,因此对于明代以前戏文概称“元传奇”,然而这些“元传奇”中不乏宋末元初戏文。如《张协》一剧,学者公认为南宋剧作;《乐昌》一剧,《中原音韵》已经提到,亦当为元代中早期剧作。故,《正始》所谓“元传奇”代表宋元时代南曲戏文的整体面目,当无可疑。对《正始》所收“元传奇”之韵字钩稽整理,借斑窥豹,庶几可使我们对元明之际南戏曲韵的韵部系统得一总体印象,以为南戏曲韵的研究奠定基础。

考证《正始》所见“元传奇”的用韵,首当其冲的工作是钩稽韵字。《正始》编者对于韵字标注自有体例,于每支曲子首个入韵字旁注曰“韵”,其后的韵字注曰“叶”;于编者认为不必入韵而入韵之字,注曰“可不”,于编者认为当入韵而不叶韵的字,注曰“失”;对韵部间的通押,注曰“借”。本人撰有《南曲九宫正始曲韵标注七凡》一文,详发其例。

既明其例,再核以俞为民先生《曲韵韵位研究》一文所揭示的曲体韵位规律,丝牵绳贯,将全部曲文韵字勾稽系联,分析其用韵规律,已撰为《从〈南曲九宫正始〉看元代南戏曲韵特点》一文。据拙文所考,元代南戏曲韵与《中原音韵》貌合神离,然而并非芜乱不可识。于是,今在前文基础之上,复对《正始》“元传奇”用韵情况,厘定考证,重新归纳韵部,理其音路,以期与北曲曲韵相发明,就正于方家。下面依次叙述我们所考求的结果。

二 《正始》所见“元传奇”用韵的部类

根据我们的统计,《正始》标明“元传奇”的共有1300支。我们通过对这些曲文详细排比,共得出元传奇 10个韵部,其中阴声韵 6部,阳声韵 4部(入声派入舒声,只有为数不多的元传奇有独立入声韵部,详后),分别是:支微、鱼模、歌麻、皆来、萧豪、尤侯、东钟、寒咸、庚侵、江阳。下面每部之论述先列韵字表,韵字排列依其在书中出现先后为序,入声字单列,然后对本部所牵涉的问题进行讨论。

1.支微部

舒声 :李 、霈 、对 、喜 、二 、慧 、墀 、试 、泪 、至 、异 、里 、是、鬼 、子 、会、意、底 、美 、移 、携、归、丽 、儿、时、几 、痴、卮 、贵 、妓、离、易 、枝 、弃 、世、契、杯 、袂、启、义 、罪、非 、你 、嘴、起、知 、计 、狈 、肌、致、蕊 、水、坠、霏 、碎、缀 、翠 、醉、提、己 、迟 、婿 、宜、理、飞 、妻、欺、戏 、礼、为 、耻 、窥、期、忌 、垂 、脂 、谁、齿、辉 、递、嬉、催 、岁、齐 、地 、治、衣、随 、之 、迷 、位、艺、峙 、依、味、伊 、题、眉 、济 、挥、微、腻 、寐 、栖 、倚、蚁、堆 、帏、尺、愧 、矣、悲 、庇 、已、气、跪 、西 、漪 、蒂、誓、纸 、未、系、慧 、际、堤 、媚 、细、沸、比 、珥 、昧 、洗、漪、配 、每、蹊、第 、臂、持 、旨 、犀、雷、魅 、疑 、畏 、内、低、憩 、裔、耳、翅 、赤、支 、指 、刺、止、诗 、啼 、溪 、危、嘴、违 、机、媒、亏 、卑、逆 、悔 、皮、推、池 、灰 、维 、市、驰、湄 、奇、稀、绮 、体、厮 、凄 、谜、紫、威 、樨 、鼻 、瑞、闺、庇 、睡、丝、逦 、彼、此 、翳 、志、卉、徊 、围 、泥 、垒、熙、替 、记、畿、回 、辈、妹 、类 、滞、使、魁 、器 、詈 、寺、悴、例 、利、讳、尾 、俐、旖 、拟 、虀、桂、蔕 、吹 、被 、费、备、辔 、纪、馈、饥 、置、辞 、哩 、俪、脾、势 、姬 、肥 、骑、医、队 、嘶、笄、菲 、扉、悽 、事 、霓、旎、萋 、侍 、卉 、似、拟、米 、追、徽、猊 、梅、衰 、规 、龟、退、珮 、肢 、殢 、偎、废、吏 、伟、邸、施 、氏、髻 、蹊 、寄、死、馁 、置 、脆 、基、示、闭 、稽、谓、噫 、迩 、霁 、楣 、儡 、稷 、煤 、绯 、罍 、遗 、珪 、资 、嗣 、咨 、贲

入声派入舒声 :日 、翼 、息 、的 、惜 、得 、迹 、夕 、觅 、壁 、质、习 、笛 、室、忆、璧 、急 、职 、惑、策、实 、驿、碧、戚 、贼、僻 、席 、一、白、积 、密 、砌 、逸、只、激 、及、寂、食 、力、掷 、淅 、织、识、避 、失 、拆 、笠、跖、笔 、役、湿、籍 、吃、呖 、国 、易、漆、唳 、滴 、历 、尺、吉、剔 、沥、益、直 、即 、释

《正始》所见“元传奇”使用此部最广,叶支微部的曲文占全部曲文比例几近三分之一,包括《中原音韵》中齐微、支思两部之字。我们之所以断定齐微、支思在“元传奇”韵部系统中合并为一部,基于以下事实:共有 486支曲子使用齐微、支思韵,而齐微韵独用的曲子只有 50支,约占 10%强;支思韵则独用更少,只有《王十朋》、《拜月亭》二戏各有 1支曲子独用支思韵。且这些独用的曲子都非常短,每支韵脚字都在 5字左右,最长的一支独用齐微韵的曲子有 14字。因此,与其说这些独用的曲文支微分立,毋宁说是因为曲文本身字数过少不能体现支微同部。

在《正始》“元传奇”中,支微部与鱼模部有通押现象,杂有鱼模部字的曲文有 184支,约占支微部曲文总数的 40%。另外“履”、“婿”二字频繁出现在押支微部曲文中,在鱼模部曲文则没有,疑此二字当入支微部。此外,支微部与皆来部偶有合韵现象,“外”、“腮”、“盖”三字曾叶入支微部。

2.鱼模部

舒声 :去 、苦 、所 、处 、珠 、舞 、觑 、路 、苎 、聚 、炉 、疏 、无 、午 、鼓 、数 、古 、庐 、书 、途 、儒 、如 、诸 、居 、劬 、武 、都 、车 、徒 、语 、乎 、步 、拘 、举 、度 、遇 、故 、肚 、渠 、鱼 、取 、吁 、顾 、赴 、宇 、户 、余 、虑 、欤 、虚 、暑 、夫 、舒 、母 、府 、女 、躇 、误 、股 、助 、梧 、富 (失 )、娱 、妇 、臾 、阻 、侮 、付 、褛 、旅 、与 、斧 、怒 、恕 、惧 、辜 、壶 、躯 、楚 、殂 、附 、雏 、吾 、雨 、雾 、伫 、符 、虎 、慕 、赋 、缕 、黍 、妒 、芜 、浦(借 ,结句)、俎 、吐 、露 、醑 、序 、枯 、湖 、墟 、初 、许 、暮 、绪 、兔 、乌 、糊 、铺 、衢 、诛 、土 、沽 、负 、逋 、渡 、扶 、孤 、墓 、奴 、属 、咐 、苏

入声派入舒声:辱 、俗 、鹄 、粥 、伏 、夙 、禄 、读 、匵 、肉 、促 、覆 、绿 、局 、宿 、足 、曲 、玉 、出 、族 、熟 、戮 、福 、目 、簌 、屋 、录 、木 、犊 、续 、浴 、复 、哭

用鱼模部的曲子共有 81支,本部与支微部犯混现象较多,共有 28支曲子杂有支微韵字,尤其是仙吕宫引子[小蓬莱]所引《孟姜女》换头第三格,韵脚字为“已、至”二字,《正始》编者于是曲注曰:“据此始调乃鱼模韵,何其换头一无所叶?”此例正可说明鱼模、支微二部音近通叶。但总的来说,该部仍比较封闭,独用的例子占到全部数量的 2/3,因此我们不主张与支微部合并。

另外,鱼模部与歌麻部、尤侯部有个别通叶的现象:共有 5支曲子杂有歌麻部的“霞、朵、个、火、果、也、坐”等七字;“酒、舟、缪”三个尤侯部字叶入鱼模部。

3.歌麻部

舒声 :亚 、雅 、罢 、也 、差 、茶 、耍 、下 、么 、多 、和 、把 、他 、巴 、洒 、家 、纱 、斝 、火 、马 、化 、妈 、个 、我 、话 、饿 、挫 、葭 、过 、大 、雅 、惹 、佳 、遮 、花 、波 、涯 、价 、冶 、趄 、夜 、麝 、鸦 、瑕 、画 、罗 、河 、挂 、华 、芽 、麻 、牙 、嫁 、查 、寡 、假 、瓦 、垛 、唆 、婆 、科 、剐 、嫁 、诈 、破 、麽 、可 、何 、做 、磨 、加 、呵 、锁 、些 、锅 、祸 、架 、那 、嗟 、坷 、裹 、夸 、哥 、挝 、琶 、爹 、沙 、咱 、嗏 、怕 、打 、歌 、诈 、堕 、荷 、亸 、卧 、梭 、娥 、惹 、纱 、呀 、矬 、拖 、和 、贾 、破 、靶 、颗 、坡 、躲 、唆 、娜 、艖 、霞 、哑 、暇 、蛾 、谢 、泻 、讹 、榭 、蛇

入声派入舒声:合 、闼 、薄 、弱 、乐 、甲 、洁 、爇 、绝 、雪 、咽 、悦 、列 、说 、着 、伐 、插 、达 、邈 、却 、发 、杀 、鸭 、压 、束 、乐 、恶 、掠 、觉 、洽 、夺 、屑 、阙 、月、劣 、结 、铁 、札 、徹 、撇 、舌 、迭 、箧 、设 、折 、托 、落 、着

歌麻部大致相当于《中原音韵》歌戈、家麻、车遮三部,其中入声字的派归与《中原音韵》不合,宕江摄入声字多入歌麻部,而《中原音韵》宕江摄入声则歌戈、萧豪两收。《正始》元传奇中共有 74支曲子使用本部字作为韵脚,其中 51支的韵脚字系《中原音韵》歌戈、家麻、车遮三部合用的,1支曲子是《中原音韵》家麻、车遮二部合用的,车遮部有 5支独用,家麻、歌戈韵单用的分别有 9支、8支。三部通叶之例近 70%,可见,《中原音韵》的歌、麻、车三部在《正始》元传奇用韵中是混为一部的,因此我们将它们合并为“歌麻部”。

另外,歌麻部有与鱼模部偶然通叶的用例,“护 、妇 、误 、付 、诉 ”五字曾叶入歌麻,这与鱼模部使用情况相一致,在用鱼模部的曲文中,亦曾有个别歌麻部字阑入。

4.皆来部

舒声 :赛 、莱 、海 、碍 、腮 、偎 、台、开、怀 、待、来、爱 、排、乖 、奈 、采、态、排 、骇 、隘 、才、斋、差 、灾、胎、带 、在、解 、迈 、丐、鞋、睬 、害 、尬 、柴、彩、财 、怪、赖、喈 、谐、拜 、块 、筛、败、泰 、阶 、届 、钗、猜、爱 、买、抬、捱 、街、骸 、盖 、卖、埋、宰 、迈 、界 、债、涯、派 、哉、哀、黛 、摆 、外 、再 、戒 、改 、呆 、歹 、载 、睬 、材 、揣

与皆来部通叶的入声字:客

皆来部比较单纯,凡 35见,24次独用①包括 1次换韵的情况,南吕宫引子[虞美人]《蔡伯喈》格用二韵,前半用萧豪韵,后半换皆来韵,系独用。,占 2/3强,封闭性还是较高的;仅有 11次有支微韵字杂入,这些字是“ 魁 、内 、会 、回 、珮 、痴 、瘁 、狈 、馁 、罪 、摧 、诲、背、浼、堆”。本部基本上与《中原音韵》中皆来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入声。《正始》元传奇皆来部35例,仅有一支曲子杂有一个入声字“客”,其他 34支清一色仅有舒声;《中原音韵》中派归皆来部的入声字,《正始》元传奇均不与皆来部叶韵,而大量的与支微部押韵。考虑到《正始》元传奇用韵中皆来部与支微部偶有通叶,这一例“客”字亦可看作支微部与皆来部的偶然合韵,可以说皆来部没有入声字派入。

5.萧豪部

舒声 :早 、了 、沼 、峭 、到 、表 、箫、岛、晓 、袅、杳、抱 、少、朝 、小 、遥、老、饶 、照 、袍 、高、笑、腰 、道、獠、好 、绕、娇 、蹈 、耀、照、剖 、豪 、诰 、拗、调、觉 、恼、悄、逃 、抛、熬 、叫 、飘、唣、宝 、俏 、迢 、焦、交、胶 、妙、保、诏 、操、挑 、噪 、猱、皋、号 、道 、霄 、消、桥、皎 、峤、劳、暴 、报、草 、毫 、貌、牢、倒 、哨 、报 、烧、苞、巧 、眺、兆、羔 、岛、躁 、教 、遭、标、耄 、草 、潇 、闹、飙、讨 、宵、巧、渺 、敲 、蛩 、郊 、骄 、韶 、靠 、翘 、瞧 、燥 、造 、吊 、告 、饱 、苗 、招 、娆 、鲍 、陶 、雕 、孝 、袅 、扫 、醪 、脑 、桃 、盗 、条 、诮 、褒 、耗 、毛 、糟 、乔 、悠 、刀 、钞 、拷 、憔 、绡 、庙 、寥 、饶 、叨 、罩 、钓 、摇 、炒 、袄 、缟 、殍 、考 、潮 、肖 、啸 、帽 、嫂

与萧豪部叶韵的入声字:薄、阁、落、着

《正始》共有 86支元传奇使用萧豪部,与其它各部疆界谨严,仅有 7支杂有尤侯韵“柔、头、有、休 、楼 、斗 、瘦”等字,共 7字,其中“ 头”字两次叶入萧豪部,其余 6字皆 1见。所占比例既小,可视为偶然通叶。

《正始》元传奇萧豪部大致相当于《中原音韵》萧豪部,二者分别在于入声。《正始》使用萧豪部的曲子,绝少杂有入声字 ,仅有“薄 、阁 、落 、着”4字在5支曲子中与萧豪部叶韵,比萧豪、尤侯二部合韵次数还少,并在字旁加注“借北音”,以示本非南韵;且《中原音韵》中派入萧豪的入声字,《正始》元传奇中大量与歌麻部押韵。由此可推知,《中原音韵》中萧豪部入声字,《正始》元传奇中是派入歌麻部,而非萧豪。

6.尤侯部

舒声 :有 、口 、首 、就 、偶 、柳 、久 、由 、手 、愁 、休 、僽 、楼 、缪 、友 、洲 、酬 、流 、讴 、悠 、谬 、旧 、州 、透 、守 、篌 、候 、收 、绣 、后 、酒 、凑 、斗 、筹 、偢 、肘 、逗 、剖 、救 、走 、旧 、辏 、仇 、喉 、袖 、忧 、留 、眸 、头 、羞 、受 、钩 、兜 、溜 、谋 、咒 、柔 、浮 、秋 、求

蒭 、酒 、透 、溜 、羞 、口 、皱 、愁 、骤 、稠 、搜 、佑 、游 、侯 、逑 、柳 、裘 、骝 、绶 、瘦 、讴 、九 、幽 、牖 、漏 、否 、昼 、俦 、奏 、丘 、遘 、寿 、帚 、舅 、瓯 、沤 、投 、丑 、由 、飕 、垢 、朽

无入声字派入。

《正始》有 61支元传奇用尤侯部韵脚,井然有秩。2个支微部字“配、回”曾叶入尤侯,“负、母”2字鱼模、尤侯两见,萧豪部“消、桥、脑”三字各与尤侯通叶 1次。支微与尤侯的犯混现象,亦见于支微部用例,盖此二部音近可叶;萧豪与尤侯二部亦如此。鱼模部与尤侯部交涉之处,仅“负、母”二字,考此二字中古音本属流摄,这里叶入尤侯或許是保留古音痕迹。

本部与《中原音韵》尤侯部最大不同在于入声字,本部不杂一例入声字,《中原音韵》中尤侯部入声字,《正始》元传奇要么独用,要么与鱼模部叶韵。

7.东钟部

红 、动 、拥 、从 、凤 、中 、胸 、踪 、烹 、送 、空 、梦 、恐 、重 、涌 、穹 、风 、峰 、慵 、弄 、痛 、雄 、童 、龙 、宫 、共 、逢 、同 、工 、容 、濛 、冬 、鸿 、骢 、东 、昽 、笼 、蓉 、忠 、封 、颂 、用 、功、崇 、穷 、通、冲、弓 、峒 、冗 、松、恐、浓 、永、公、锋 、钟、翁 、耸 、洪、农、踵 、囱 、董 、宠、控、凶 、丰、奉、嵩 、葱、融 、供 、琮、栊、茸 、栋 、众 、蜂、攻、咏 、聪、纵、鸿 、捧 、种 、充 、咙 、哝 、讽 、聋 、蛩 、宗

《正始》元传奇东钟部凡 68用,与《中原音韵》东钟部一致。其中独用 63次,与庚真、江阳各有 2例通叶,分别是庚真部“岭 、增 、症 、另 、程 、门 、能 ”和江阳部的“堂、庄、强”等字叶入,此外还有南吕宫过曲[金钱花 ]《刘智远》格“咚、嘡、醺、声”四字为韵,系东、庚、阳三韵通叶,《正始》注曰“东钟韵”。东钟与庚真韵尾相同,元音相近,故而会较多通押的现象。东阳之间,混叶虽较东庚混叶字数为少,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东阳不分”是南部吴语、闽语的一大特色,曲文中偶然流露的东阳合韵的例子,或对我们探讨南戏起源及其方言有所启示。

8.江阳部

想 、上 、望 、响 、乡 、量 、怅 、放 、娘 、忘 、荒 、养 、仗 、章苍 、样 、讲 、障 、场 、郎 、凰 、行 、厢 、伤 、行 、方 、杖 、攘 、霜 、唱、床 、挡 、帐、长、怏 、肠 、凉 、羊、房、榜 、肠、邦、常 、防、墙 、姜 、当、堂、状 、香 、降 、商、光、芳 、双、赏、廊 、党、茫 、装 、丧、魉、黄 、膛 、唐 、妨、相、俩 、床、撞、良 、漾、张 、梁 、畅、阳、响 、扬 、往 、塘、鸯、篁 、觞、惶、殃 、傍、谎 、祥 、刚、妆、江 、簧 、忙 、向、裳、庞 、昂、谤、枉 、苍、荡 、莽 、坊、忙、晌 、枪 、慌 、炕、奖、浪 、扬、汪、伉 、箱 、亮 、湘

江阳部共有 67支曲子使用,59支独用,8支有其他韵部字叶入,分别是东钟部的“浓、重”,庚真部的“村、稳 、分 ”,寒咸部的“ 难、畔 、晚”这几个字与江阳部通叶。上文谈到东钟部时,曾提及东、庚、阳三部偶有交涉的情况,江阳部使用的例子使我们可以更加明确这三部关系暧昧确系事实。3例寒咸部与江阳部通叶的用例,则不知何故,检《正始》寒咸部用例,亦未见江阳部字阑入,这三处特殊用例待考。

9.庚真部

竞 、命 、听 、映 、行 、灯 、婷 、井 、停 、领 、声 、晴 、零 、冰 、盈、云 、影 、庆、春、瞑 、印 、颈 、幸、认、泞 、经、定、情 、径、承 、等 、应、生、争 、肯 、称 、静、京、程 、停、星、明 、勤、胜 、请 、城、境、尘 、馨 、锦 、清、频、近 、省、挣、灵 、倾、禁 、忍 、身、成、门 、形 、襟 、人、惊、因 、醒、恨、尽 、病、颦 、衾 、另、景、寻 、准 、损 、今、信、心 、饼、姻、盟 、枕、伶 、轻 、诚、证、君 、萦 、亭 、宁、净、顷 、冷、兴、凝 、屏、莹 、更 、并、鸣、性 、林 、令 、谨、程、顿 、登、轻、曾 、劲、昏 、魂 、困、恩、名 、岭 、音 、贫、零、金 、镜、殡、净 、兢、竟 、睁 、禀、甚、饮 、明 、真 、正、整、阴 、深、英、新 、青 、亲 、荆 、撑 、您 、聘 、剩 、凭 、耿 、莺 、陵 、吟 、硬 、庚 、盛 、惺 、能 、挺 、憎 、评 、柄 、闷 、温 、卿 、秤 、荣 、庭 、顺 、孕 、姓 、紧 、迥 、暝 、村 、朋 、沉 、银 、信 、问 、针 、宁 、增 、讯 、根 、韵 、文 、崩 、神 、精 、庭 、影 、痕 、任 、兵 、警 、平 、凛 、滚 、嗔 、隐 、缨 、进 、疼 、肯 、辛 、横 、顶 、泠 、鼎 、婴 、分 、郡 、佞 、寝 、俊 、琴 、忖 、存 、轮 、瓶 、逞 、稳 、澄 、裙 、珍 、斟 、粉 、狠 、恁 、婚 、孙 、蕣 、胤 、坟 、鳞 、揾 、震 、纷 、寸 、喷 、军 、阵 、擒 、论 、闻 、曛 、润 、闉 、民 、们 、樽 、忻 、仁 、宾 、辰 、群 、凌 、迍 、臣 、津 、陈 、均 、尹 、本 、姓 、征 、椹 、悯 、姻 、旬 、厅 、侵 、亨 、坤 、允 、肯 、遁 、哂 、窘 、颦 、驯 、忿 、筋 、趁 、鸰 、杏 、宸 、晋 、勋 、欣 、吝 、唇 、倖 、引 、萍 、员 、萤 、噾

共有 225支曲子使用庚真部,本部相当于《中原音韵》庚青、真文、侵寻三部之和。之所以断定三部合并,是因为 225支曲文中,侵寻字独用仅 2次,侵咸合韵 1次,庚青独用 42次,真文独用 30支,三部独用之总和尚且不及总数 35%;况且独用用例多集中在《蔡伯喈》、《王十朋》两本戏文中,其他“元传奇”绝少独用;《正始》编者亦注意到这种情况,屡屡注曰“韵杂”、“韵更杂”,实在是由于庚真侵同部,令徐钮二氏难以分辨曲文所用之韵到底是《中原音韵》何部。因此我们断定在《正始》元传奇韵部系统中,《中原音韵》庚真侵三部是合而为一的。

如同前文东钟部所述,庚真部与东钟、江阳二部有所牵涉,此处概莫例外。在庚真部曲文中,有江阳部的“上 、藏”二字和东钟部的“ 琼 、兄 、咏 、永”四字与之相叶,系偶然的音近通押。寒咸部的“懒、乱、欢、倦、便、难、汉”七字亦曾叶入庚青部,有待进一步考察。

此外,“每”字多次叶入庚真部,均是作为人称代词表复数的词尾出现,如“你每”、“我每”等,可见系“们”字的异写,非是支微部字叶入庚真。

10.寒咸部

点 、喧 、脸 、烂 、观 、辇 、殿 、间 、浅 、伴 、然 、苑 、鲜 、年、鸾 、欢 、旋 、面 、肩 、晚 、阑 、远 、圆 、筵 、千 、宴 、扇 、忭 、遣 、劝 、倦 、然 、仙 、缘 、眷 、转 、燕 、暖 、卷 、弹 、看 、寒 、干 、难 、园 、韆 、妍 、恋 、前 、感 、恹 、念 、弦 、天 、汴 、言 、免 、遍 、缠 、涟 、盏 、怜 、畔 、染 、穿 、边 、牵 、怨 、元 、鞭 、连 、坚 、愿 、弯 、班 、关 、山 、还 、冤 、巅 、脸 、延 、便 、联 、颜 、烟 、浅 、软 、院 、散 、全 、般 、犬 、贯 、变 、棉 、箭 、眠 、懒 、眼 、睆 、款 、湍 、管 、馆 、简 、凡 、观 、馔 、返 、官 、盼 、宽 、颠 、鬟 、圞 、限 、安 、碗 、桓 、溅 、见 、贱 、悬 、传 、选 、拳 、蹇 、显 、偏 、钏 、泉 、饭 、郸 、闲 、翻 、栈 、滩 、拣 、满 、娟 、绽 、炭 、店 、片 、绻 、线 、胆 、雁 、竿 、叹 、烟 、贤 、篇 、签、拈 、荐 、涎、选、源 、轩 、垣 、羡、骞、县 、献、展、断 、艳 、板 、钱 、便 、莲 、啖 、艰 、烦 、猿 、蝉 、添 、鸳 、、健 、珊 、半、鍰 、乱 、残、笺、幔 、泮 、剜 、喘、电、单 、筌、悭、趱 、闪、旦 、煎 、虔、阮、践 、奁 、钿 、三、完、掩 、阗、惨、霰 、鹣、健 、掀 、纤、靦、愆 、专 、宪 、善、拚、诞 、抟、冠、蕃 、芊、酸 、焰 、船、尖、战 、攀 、短 、顽、绾、翩 、茧、丹、惯 、檐 、燃 、奸 、暂 、缄 、赚 、担 、簪 、览 、婪 、含 、俺 、南 、探

本部系合并《中原音韵》寒先、桓欢、先天、监咸四部而来。我们认为寒桓先咸四部不分,是基于一些事实:《正始》共有 162支元传奇使用本部字押韵,而寒山、桓欢、监咸独用的各有 2支,先天独用的有 31支,合计 37次独用,而混押则有 125次,且《正始》多处注明“韵杂”,以示不可分辨到底是“寒山”、“桓欢”还是“先天”、“监咸”,因此我们认为《正始 》元传奇中,这四部合为一个寒咸部。

寒咸部与庚真部相涉最多,庚真部“明、城、损、闷、狠、生、倖”等字曾叶入,其中“明”字两次叶入。东钟部“中 、红”,江阳部“ 往 、唱”亦各有一次与寒咸部相押。这些通叶现象在庚真、东钟、江阳等部也有出现,当属阳声韵之间偶然通叶。

11.入声字

《正始》元传奇入声字独用例很少,且很集中,基本上选自《蔡伯喈》、《王十朋》、《拜月亭》以及元散套中的曲文,入声字会独用。据我们考察,完全独用入声韵的曲子有 28支,臻曾梗摄入声字独用 5次,分别是《拜月亭》2支,《蔡伯喈》1支,《陈巡检》1支,《柳耆卿》1支;通摄入声字独用 5次,《拜月亭》1支,《蔡伯喈 》2支,《雷世际》1支,《无双传》1支;咸山摄入声字独用 12次,《蔡伯喈》4支,《王十朋》2支,元散套 6支;宕江摄入声字独用 4次,《王十朋》2次,《杀狗记》1支,《鲍宣少君》1支 。《琵琶记》、《拜月亭》、《王十朋》均是经过文人润色创作的南戏,久负“音韵精绝”之名,散套作者亦多为文人墨客,因此它们审音定韵较之其他南戏精严,不足为奇。这点在《王十朋》尤其突出,《正始》所引《王十朋》曲文,不但入声独用,且支微不混、庚真分立,十分精密,与其他南戏用韵精粗立见,一看就是熟悉官韵,至少是精通北韵之人所为。

因此我们认为,虽然《正始》元传奇有独用入声字的用例,但主要是《王十朋》《琵琶记》等少数南戏作品这样使用,而在《正始》所收其他南戏,尤其是为《南词叙录》所著录的“宋元旧篇”中,入声字与舒声有整齐的对应通押关系:臻曾梗摄入声与支微部通押,通摄与鱼模部通押,咸山宕江摄入声与歌麻部通押,例外情况绝少。据此可知,从《正始》所收元传奇来看,南戏曲韵亦无入声韵部,这与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入声韵情况是相一致的。但是,南戏曲韵入声派归舒声的情况,与《中原音韵》有较大差距。

三 结 语

通过对《正始》所见元传奇用韵情况系联考察,得出 10韵部,此乃元明之际南戏所用曲韵韵部,与《中原音韵》19部相比,合并尤多,入声字派归亦颇多不同,足见南北曲韵确系两种体系。

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正始》既为一部曲谱,乃蒐辑众多戏文而成,其间自有承自前代的,亦有当代写定的,时有转移,则韵亦稍变。仔细观察《正始》所引元传奇,从曲韵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无考、今多亡佚的南戏,绝大部分为《南词叙录》著录于“ 宋元旧篇”之下,如 《王魁》、《崔护》、《张协》、《乐昌公主》之类,系早期戏文的代表;另一类是《蔡伯喈 》(即 《琵琶记 》)和 《王十朋》、《刘智远》、《拜月亭》、《杀狗记》(即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属元末明初间的文人作品,诸“元散套”用韵与此类近似。从曲韵角度来看,两类之间有一些明显的不同,其中《琵琶记》、《王十朋》尤其显著,《拜月亭》、《刘智远》和 《杀狗记》似介于两类之间,《拜月》用韵更近 《琵琶 》,《刘》《杀》则更类于 《王魁 》等宋元旧篇用韵,为便于称呼,笔者将这两类分别以“宋元旧篇派”和“《琵琶》派”称之。“宋元旧篇派”用韵,完全符合前文所述 10部之划分,虽然篇目繁多,但是曲韵韵部有很高的一致性,皆不出 10部樊篱,可见南曲用韵绝非古人所说“南曲韵杂”,而亦当如北曲一般,“韵共守自然之音”。而“ 《琵琶》派”则与南戏曲韵 10部不同,其间分别,约有以下数端:

1.入声韵部有独立趋势。《琵琶记》、四大南戏及元散套皆有许多入声独用的曲文,其中,通摄、宕江摄、咸山摄三摄入声独用趋势最显著,《正始》所引三剧曲文,此三摄字皆有独用之例,且舒入通叶之例绝少,仅有“个、遮”等个别字曾与入声字押韵;而臻曾梗摄入声虽有独用,但是与支微韵合用通押的次数、字数均多。

2.庚青、真文分用,这点以《王十朋》最为严格,《正始》所引《王十朋》庚青、真文无一例混用,泾渭分明,亦不杂一侵寻韵字,庚真侵三部皎然。《琵琶记》、《拜月亭》也基本上能分辨庚真,只是偶有犯混。《琵琶》亦辨侵寻,只一“襟 ”字曾叶入真文;《拜月》则真侵不辨。而《刘智远》、《杀狗记》则与诸宋元旧篇一样,庚真侵不分。元散套未见有独用侵寻部者,但其庚青、真文韵不杂侵寻韵字,庚真二部有犯混。

3.监咸韵独立。这点亦以《王十朋》最为明显,《正始》所引元传奇监咸部独用只有两次,一为元散套《梦返秦楼》,一为《王十朋》。且《王十朋》用寒先部绝不杂一监咸部字,足见监咸部独立。《琵琶记》虽不见监咸部用例,但是其寒先部亦无监咸部阑入,不似其他传奇寒咸杂见,元散套寒、咸亦不相杂。《拜月亭》、《刘智远》、《杀狗记》虽有寒咸相叶之例,但较诸宋元旧篇,次数、字数均有不逮。

通过对《正始》元传奇用韵的全面考察,我们对南戏曲韵面貌有一大致认识。南戏曲韵大致分为两期,一为民间创作期,韵部为 10部,舒入通押;二为元末明初文人开始参与南戏创作,用韵遂愈加严密,入声、闭口诸韵渐次严格。《荆钗记》尤其严格,世谓《荆钗记》为明人所作,个中不无原因,此戏或竟非南戏旧篇。

[1]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南曲九宫正始[M].合肥:黄山书社,2008.

[2]孙崇涛.戏曲文献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3]王国维著.黄仕忠讲评.宋元戏曲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4]俞为民.曲体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俞为民,刘水云.宋元南戏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6]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胡雪冈.张协状元校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8]鲁国尧.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9]洛地.词体构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陈鸿.《南曲谱》阴声韵用字研究[J].福建论坛,1998(3).

[11]郑祖襄.“南九宫”之疑——兼述与南曲谱相关的诸问题[J].中国音乐学,2007(2).

[12]王敏.曲韵研究的概貌与新趋向[J].戏曲研究,2006(1).

[13]陆华.曲韵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韵文学刊,2007(3).

猜你喜欢
戏文音韵传奇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透明的红萝卜》中戏文对人物情感及命运的影射
独特年俗:划船水上看戏文
坚持,造就传奇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逍遥传奇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武戏文唱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再议“潮泉腔”与宋元戏文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