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差距分析

2011-12-06 12:23于晓琴
关键词: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差距

于晓琴 蔡 利

一 引言

义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资源是教育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总资源的配置是获取教育资源的前提,资源经济学认为,人类资源是稀缺的,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多种多样的。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为满足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必须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配置。

二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呈现的差距较大,尤其是2001年以来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使本来薄弱的农村教育发展更加雪上加霜。笔者将以2005年为例,对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从教学条件、师资等方面做简要的分析。

1.教学条件。

(1)部分生均校舍使用面积对比。

单位:平方米

(2)城乡生均教学设备对比。

体育场(平米/人) 计算机(台/人) 图书(册/人) 电子图书(片/人)普通小学 城镇23.17 0.05 15.05 1.00农村9.46 0.02 12.81 0.22普通初中 城镇7.69 0.04 15.04 0.27 5.63 0.05 13.67 0.81农村

2.师资力量。

(1)城乡教师学历差距比较。

全国平均 城镇 农村普通小学 专任教师合格率98.62% 99.60% 98.11%大专以上学历56.35% 72.47% 47.49%普通初中 专任教师合格率95.22% 96.86% 93.20%本科以上学历35.31% 43.99% 24.34%

(2)城乡教师职称差距。

城镇教师职称比例 农村教师职称比例未定级 初级 中级 高级 未定级 初级 中级 高级普通小学7.35 5.87 77.77 9.01 9.28 10.51 76.75 4.71 5.75 0.45 45.29 48.51 5.66 0.57 54.59 39.18普通初中

(3)城乡教师年龄结构差距。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趋于老化。2005年罗新云在对湘南B区城乡中小学师资调查中显示,城市教师中35岁以下的占43%,而农村仅有30%,51岁以上年龄的教师中,城区仅2位,占城区教师的11%;农村中有476位,占农村教师的36%。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城区教师年龄结构的差异,反映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城区教师结构的差异。[1]开县中小学专任教师队伍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了17.1%。其中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46岁以上教师有2591名,占小学教师总数的40.7%。他们的进取激情相对不够,职业倦怠明显,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部分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课余抓业务自修的少,搞休闲娱乐的多。[2]教师的年龄结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教学质量。

三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1.城乡二元体制。

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源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我国长期以来“城市优先发展”策略使教育在城乡间进行了事实上的分割,形成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二元管理模式。农村教育经费主要是农民来负担,而城市教育则由国家财政来承担,当城市学校致力于创建文明校园、示范性学校时,农村学校还处于解决无危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入学率的起点上。

2.现行的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不是来自政府的财政支出,而是依靠收取学杂费和教育附加费来维持,义务教育投入使乡镇财政不堪重负。随着基础教育管理层次的逐渐下放,乡镇政府承担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近年来,由于农村义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加之一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乡镇政府财力薄弱,难以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育困境,使教育资源在县城区域内得到配置。但农业税取消后,县乡镇收入减少,教育经费所占财政比例增加,有调查显示,县乡镇赤字和负债严重,偏远和落后地区尤其如此。[3]

3.教育资源分配操作中的“权力效应”和“政绩效应”。

边际效益理论认为,市场中的经济实体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多次进行扩大生产,每次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都会与上一次投资产生的效益之间有个差额,这就是边际效益。但在教育领域与此不同的是,教育效果具有滞后性,即教育成绩可能会在投资后的几年或十年后出现。城市较为优质的学校,本身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环境较好,与农村学校相比教育效果更显著。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掌握教育分配权力的领导者为维护其自身的利益,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条件较好的优质学校。对优质学校的投入能更容易的体现教育部门和政府的政绩与形象。城市学校不管在区域位置还是在学校条件上都占有优势地位,因而能更容易的在经费投入、课题申请等方面取得农村学校不能或很难享有的机会。

4.“城市取向”的教育资源配置观念偏差。

长期的城乡二元制经济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忽略了农村特点,体现出典型的“城市取向”。教育资源配置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决策的制约与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教育也秉承了这种思想。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指导下,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学校、重点学校,而牺牲了更多的农村学校、普通学校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与教材安排上,城市取向严重。教学大纲、教材根据城市学生能力和特点编排,忽视了农村和地区的差异性。多项调查表明,教学难度高,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是仅次于经济负担的第二位辍学原因。城市取向的规则使农村学生输在了起跑线上,是教育不公平最大的不公平。

5.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来源单一。

按照国际惯例,教育总投入应来自政府、家庭、社区和其它相关机构。但我国教育系统相对封闭,社区和家长很难参与到学校中来。学校教育的封闭性也固化了社会和家长的“办学是政府的事”的观念。尽管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仍然无法满足大幅度增长的教育人口的实际需要,期望国家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并不现实,只有发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办学的积极性,广开财路、多方筹资,才能增加全社会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变政府包揽办学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4]

四 总结

教育资源的分配制约着教育发展水平。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差距过大,因此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有必要向农村倾斜。目前在部分地区(重庆、成都)实行的城乡教育统筹就是出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资源均衡配置的考虑。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和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1]罗新云.教育资源分配失衡及其政策均衡配置[D].中南大学,2007:18.

[2]李胜利.在2007年对四川开县的调查 城乡中小学教师统筹发展中的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许丽英,袁桂林.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与优化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6

[4]吕丽艳,袁桂林.税费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

猜你喜欢
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差距
新研究揭示新冠疫情对资源分配的影响 精读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一种基于价格竞争的D2D通信资源分配算法
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的特种设备检验资源分配研究
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的特种设备检验资源分配研究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云环境下公平性优化的资源分配方法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