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交际用语语码转换的原则与结构模式*

2011-12-23 16:00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语码商务活动商务

罗 雨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英语教研室,浙江 湖州 313000)

国际商务交际用语语码转换的原则与结构模式*

罗 雨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英语教研室,浙江 湖州 313000)

在使用多门语言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语码转换已经成为商务人员的商务策略和商务技巧,更是语言学和国际贸易实务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在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语码转换受到语言变体(语音、形态、句法)、社会因素(阶层、性别、年龄)、语境、国别历史、民族文化、习俗约定、商务活动内容等影响。国际商务交际用语语码转换时必需遵循Gumperz的“语境化暗示”原则与“标记性模式”、情景型模式和喻义型模式等诸多原则与模式。

国际商务交际用语;语码转换;标记性结构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恰当合理的选择商务用语,在两种或者多种语言间进行语码转换以推动国际商务顺利进行,一直是国际商务领域与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Mark Elli与Christine Johnson在研究了大量的国际商务活动后认为[1]:在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使用国际商务用语时,由于受到国别历史、民族文化、习俗约定、语境、商务活动内容、阶层、性别、年龄等的影响,如何进行多种语言的语码转换,或者在同一种语言内进行正式语言与非正式语言、国际商务专用术语与通用语言、口语与书面用语之间的转换,都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在具体的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语码转换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语言变体(语音、形态、句法)、社会因素(阶层、性别、年龄)和语境。由于语言变体随社会因素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国别历史、民族文化、习俗约定、语境、商务活动内容等影响,语码转化的时机、原则和结构是最难掌握的,而这些因素又是国际商务活动成败的关键。在解决语码转换的时机选择、原则的把握及结构模式方面,Florian C[2]认为最为杰出的研究是Myers-Scotton(迈尔斯-斯科顿)提出的“标记性结构”和Gumperz(冈玻兹)的“语境化暗示”原则。研究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的国际商务活动实际事例,提出了在“积极介入性话轮”原则上,国际商务交际用语语码转换的“动机预设-合作原则”的语码结构模式,并对其中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语码转换研究方兴未艾,已经形成了相对专门的研究领域。在语码研究领域,Mackey,Halliday,Catford,Myers-Scotton,Thomason,Ronald W.等做出了巨大贡献。[3]他们从社会语言学、会话分析、语用学、转换生成语法、心理学和神经学等方面来探析语码转换的动因和功能,并探究语码转换的结构分类。如Myers-Scotton在1993年提出的基础语框架模型和2002年提出的抽象层次模型、4-M模型,研究了语码转换的时机和效果问题。但是真正促使人们进行语码转换的是特定的语言环境,或者说是国际商务情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语码转换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如Ronald W[4](P101-102)引用Gal的归纳:语码转换是国际商务交际的一种必要策略,是建立商务关系,打破和跨越群体、国别障碍的一种有效途径,它能够创造、改进和改善国际商务双方的人际关系。正如Wilberg P[5]所说,语言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什么时候选择哪种语码以及什么时候进行语码转换非常重要,语码的转换与商务关系的变化有时候同时同方向发生。Ronald W[4](P103-107)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语码转换的情景。他研究了下面四种情况:从正式语到非正式语的语码转换;从官方语到个人语的语码转换;从专业术语到幽默语的语码转换以及从礼貌用语到通用语的语码转换。语码转换的模式研究最为杰出的是Myers-Scotton,她提出了“标记性模式(Markedness Model):我选择X,因为我希望达到Y(获得最佳回报)”。[4](P107-120)另外,Auer P[6]、Paul Grice等提出了“合作原则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积极介入性话轮”的修正结构。

二、Myers-Scotton的“标记性模式”

Myers-Scotton在研究了大量的双语人的谈话活动后,提出了“标记性模式”来解释双语人和多语人的语码转换现象,并剖析语码转换的动机和功能。Myers-Scotton将在特定的情景中使用符号规范的语码称为未标记的选择,这表示说话人愿意保持目前的身份识别(Identity);把偏离未标记的选择成为标记的选择,表示会话人要改变或者说是转换在谈话此刻所处的位置。Myers-Scotton的标记性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会话人是有理智的行动者:“我选择X,是因为我希望达到Y(获得最佳回报)”。会话双方从使用某一种语言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是有交际意义或者动机转化目的的。Myers-Scotton的“标记性模式”语码转换的过程为:会话人带着“预设动机”“X”,通过“合作”原则达到“目标”“Y”。这从“预设动机”“X”到“目标”“Y”的结构即语码转换结构的“动机预设-合作原则”。当会话人带着“预设动机”“X”进行交际活动时,任何影响“X”的因素进一步认知或者有所改变时,“预设动机”“X”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商务目标”“Y”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会话人将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达到“商务目标”“Y”。在这种情况下,交际活动语码发生重构,形成了“积极介入性话轮”新模式。

Myers-Scotton的“标记性模式”在应用中具体体现为:会话双方(A方、B方)如何通过语码转换的结构和再构模式实现和修正各自的“预设动机”“X”,以达到“商务目标”“Y”,这就需要求解国际商务活动中会话双方的“交集”。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通过研究会话双方(A方、B方)的语码转化的结构与再构模式,寻找会话双方各自从“预设动机”“X”和“商务目标”“Y”的共同点,即“交集”(如图1和图2所示)。

三、情景型与喻义型

(一)情景型

情景型语码转换是由于情景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当会话人根据情景选择不同的语言时,即发生了情景型语码转换。换言之,情景型语码转换即在一种情景下说一种语言,而在另一种不同的情景下说另一种不同的语言。如四川的省长在会见广东的省长时,四川的省长可能会选择说四川话;而当四川的省长在全省报告大会上,他可能选择说普通话;而当四川的省长在会见美国的商务代表团时,他可能会选择说英语。因此,情景型语码转换经常发生在表明自己身份群体的情况下,人们经常看到会话人在一种情况下使用一种语码,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使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码,但是语码的整个转换可能是情景化的。[4](P103)久之使得情景型语码转换经常带有庆祝和宗教功能,因此此类情景同社会交际交流紧密相连,有时还形成一种社会式的约定俗成。在多语言的交际交流场合下,有时候是情景决定了语码转换,即是情景而非会话人决定了选择那一种语言是恰当的,交际双方的关系和活动的进展完全受所选择的语码制约。有时,语码转换可以打破僵局,缓解紧张的气氛,改善交际中的人际关系。在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会话人都非常清楚什么时候从H(高级变体High Variety)转换到L(低级变体Low Variety),或者从L转换到H。情景型语码转换的发生往往是潜意识的,也就是说人们在会话过程中,在进行特定话题时选择了某一种语码,而会话人却不一定清楚他已经或者有目的的去进行了语码转换。

(二)喻义型

喻义型语码转换是由于会话人为了改变语气或同对方的角色关系而转换语码。喻义型语码转换有着非常明显功用效果因素:会话人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重新定义会话-正式会话到非正式会话、官方到个人、严肃到幽默、礼貌到严谨。会话人选择特定的语码,在语码中传递出特殊的信息来重新定义会话情景,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喻义型语码转换下,一种语言被当做我方群体(we type),因此使用这种语言被认为是适合群体内或者非正式场合的交谈使用。而另一种语言被认为是外语,是他方群体(they type),喻义型语码转换因此适合非常正式的交际交流活动,特别是公务活动。而我方群体的定义是不绝对的,因此语码转换时有发生以便角色转换,特别是有些国际商务活动主题适合双语交际,那么具体的选择就定义了交际的情景并改变了其定义,而实际情况也随着语码的转换而转换。这样的例子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随处可见。如中美商人在国家商务活动中,中国人自己之间只说中文,而美国人自己之间也只说英语;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可能就说英语,也可能说中文,一旦双方既会中文又会英语,那么他们就或许有时候用中文,有时候选择使用英语了。因此,人们为了不同的目标,会选择不同的语码,并进行语码转换。

四、Gumperz的“语境化暗示”语码转换原则

在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会话人在商务活动中通过语码转换、韵律变换和使用某些特定的语句,特别是肢体语言等手段向对方传递一定的信息。怎样理解置于语境中的信息,从而转换语码以促成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呢?Gumperz研究了语码转换的原则。Gumperz假定会话人对交往活动都带着一定的目标:关于什么来进行商务活动,期待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这个框架(Frame)界限内,会话人凭着自己的商务活动经验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就会话中对方所给予的信号,推断其真正意图,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对方对于所给出的暗示也加以推断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会话策略,最终会话双方对于活动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进程达成共识。如果会话双方不了解彼此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特征,那么就会产生信息的错误理解而导致交际的失败。Gumperz通过研究奥地利的Gail Valley地方居民的多语言现象认为,语码转换并非很简单的几种语言的转换,而是非常复杂的语言系统工程。正确的选择语言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环境和个人取向。因此,Gumperz认为语言转换受民族、生活地区、社会阶层、工作性质、文化、个人性格等影响。语码转换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语言的选择决定了“群体内(in-group)”还是“群体外(out-group)”的社会群体取向和判断。Gumperz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境化暗示(Contextualization cue)”语码转换原则。具体讲,“语境化暗示”又分为改变人际关系原则、反映群体价值原则、照顾会话人面子原则、社会功用原则以及个人心里取向原则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会话人在特定场合中选择的语码表明会话人期望对话人以什么样的姿态来看待对方。如果会话人能够合理恰当的控制一定的语码,那么他肯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出于商务活动互利和己方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会话中为了改变人际关系,打破商务僵局,会话人就可能采用语码转换的手段和策略,既照顾了对方的面子,又体现了其群体价值等。

五、语码转换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意义

语码转换关系到国际商务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因此,研究语码转换对国际商务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跨越文化差异。怎样合理应对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国际商务,一直是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难题。由于从事国际商务的人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其在历史文化、宗教习俗、法律法规、受教育方法水平、价值观念、思维类型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按照“动机预设-合作原则”的语码结构模式,在研究分析国际商务活动人员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和价值观念等背景的基础上,就交际活动进行“动机预设”,并通过语境推断说话人的引申含义,转换语码以推进商务活动向有利方向发展,以取得商务活动共识。

第二,便于捕捉商务活动主题。国际商务活动如国际商务会议、商务电话、往来函电以及国际商务谈判等最主要的特点和共性就是捕捉国际商务活动的主题。因此,国际商务交际用语最终的目的是有效促成国际贸易或者国际商务。在“动机预设-合作原则”的语码结构模式上进行“积极介入性话轮”再构,能在最短时效内捕捉国际商务活动主题,从而更有效更顺利的达成国际商务。

第三,有助于更好的服务于国际商务的礼貌性、社会效应性和交际简洁性特点。“动机预设-合作原则”的语码结构便是基于国际商务的礼貌性、社会效应性和交际简洁性特点。在此基础上,“积极介入性话轮再构”在了解国际商务对象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法律法规、受教育方法水平、价值观念、思维类型等背景下,更积极主动的推动商务主题的发展,不仅清晰明了的抓住主题,而且在礼貌的基础上,满足国际商务的最终社会效应性。

第四,处理了国际商务活动“预设失误性与引发性推论”问题。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从己方目的和商务目标出发,商务活动的参与方总是会为己方和对方“预设目标”。出于国际市场和国际局势的变化等因素,这些“预设目标”不免出现偏差和与现行局势的不吻合,这就形成了“预设失误性”。因此,进行语码转换将合理处理“预设失误性”问题,并在 “积极介入性话轮”下,进行“引发性推论”,从而积极的推动国际商务向改进的“引发性推论目标”发展。

第五,解决商务活动中“重言式交际与选言命题”的不足之处,促使国际商务活动顺利进行。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特别是在国际商务双方具有一定的亲和关系时,经常出现“重言式交际与选言命题”现象。从“动机预设-合作原则”的语码结构模式以及其再构模式“积极介入性话轮”的转换,正好解决了“重言式交际与选言命题”的问题,避免国际商务活动陷入僵局,从而推动国际商务活动向着积极的、有共识的无限接近点发展。

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每一个细节都决定商务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如何有效的进行国际商务活动,必须处理好多语言交际交流的问题。研究语码转换成为国际商务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对语码转换的研究主要从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两方面进行研究,而把语码转换同特殊用语相结合、语码转换同具体行业相结合的研究目前涉及还相对较少。事实上,语码转换的研究将揭示双语或者多语会话行为的语言结构,而揭示其中的关系则是进一步研究的目标和方向。[4](P236)尽管具体会话中的语码转换结构和原则不尽相同,但通过研究发现还是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的规律。

[1]Mark E,Christine J.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Florian C.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3]Ralph F.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4]Ronald W.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5]Wilberg P.One to One[M].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1987.

[6]Auer P.Bilingual Conversation[M].Amsterdam Press,1984.

A Study of the Principles &Patterns of Code-switch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UO Yu
(Teaching Research Section of English,Huzhou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College,Huzhou 313000,China)

Using the code-switching among several languages,which is even a key issue in the study of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has already been the strategy and required skills when people conduct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unications,code-switching(CS)is restricted by various language deviations(phonetics,morphology and syntax),social factors(class,sex and age),language situation,the history of a certain country,national culture,set customs,the business topic,etc.The researcher studies the markedness model stated by Myers-Scotton,the situational model,the metaphorical model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CS.

languages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code-switching;markedness model

H030

A

1009-1734(2011)05-0103-04

2011-07-29

罗雨,硕士,讲师,从事外贸英语、英语教育学研究。

[责任编辑 陈义报]

猜你喜欢
语码商务活动商务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商务英语合同翻译技巧的相关探究
电子商务发展的民商法保障初探
衬衫潮百搭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应用研究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商务休闲
动态顺应视域中的语码混用研究
《新民晚报》语码混编对阅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