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联结,童心的敞开

2011-12-24 15:30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检察风云 2011年19期
关键词:子弟学校打工者民工

文/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生命的联结,童心的敞开

文/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在每个城市里都能遇见许多外来打工者,他们离开古老的乡村,到陌生的世界里寻找新的生存机会。他们的汗水灌溉了正在生长的城市。他们的孩子,有些留在乡间,成为孤寂的“留守儿童”。有些则被父母带在身边。艰辛的生活,困窘的养育,有着父母对孩子未来一份殷切的盼望。由于外来打工一群谋求生计的艰难,也由于城市尚未对这些新来者做好敞开共享资源的准备,外来打工者子女的教育,包括知识学习与人格发展,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处于城市边缘,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儿童的心理可能产生畸变,激进对抗社会的负面情绪可能扭曲他们的人格,同样挑战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所长金宏艳研究员对这一城市“亚群体”做了长期研究。她在《关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社会适应,促进城乡儿童和谐相处》中说:“如果不平等和歧视在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身上延续下去,可能会导致又一代边缘人的产生,并可能形成恶性循环,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生活适应和心理适应上需要积极的引导,从而顺利地度过从乡村到城市的适应。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一张课桌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现在很多外来打工者子女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最起码的一张课桌也没有了。据《广州日报》8月15日报道,海淀区新希望学校的校舍被夷为平地。北京24所民工子弟学校面临拆迁,涉及在校生1.4万余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学校、学生、家长三方不知所措。根据相关政策,家长必须要提供“五证”(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方可安排孩子就读公办学校。许多外来打工者是临时工,根本没有就业证。《广州日报》报道中所说的“民工子弟学校”实际就是民间自发兴办的学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认为,民工子弟学校,实际上不是政府给公民的一个福利,而是公民之间的自救行为,是民间力量解决问题的尝试。据《工人日报》报道,香港“清华大学伟新教育基金会”2010年12月表彰了15座城市的75位“民工子弟学校”校长,赞扬他们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这些校长站在清华大学的领奖台上激动不已,他们至今没能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与接纳。清华大学景军教授说:“民工子弟、留守儿童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原因是社会没有给他们希望,阻碍了他们的上升渠道,但我觉得,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多给他们些关爱。”问题是严峻的。大部分暂时失学的孩子,因做不到“五证”齐全,将无法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顺利向公立学校分流。据《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北京市教委,约10万外来打工者的随迁子女在自办学校就读。其中,5万余人在经过认定的合法民工学校就读,4万余人在没有办学资格的自办学校就读。也就是说后者都可能面临失学问题。这一数字是惊人的,而政府主管部门“先停了再说”的态度也遭到学者批评,于建嵘教授说:“这种不讲安置,只讲拆除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于建嵘教授深刻地指出,“民工子弟学校”的本质是“公民自救行为”。在有的政府主管部门只知道单一而且僵硬的“依法取缔”的逻辑下,公民已经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许多公民志愿者曾走进民工子弟学校,和那些几乎被城市遗忘的孩子们零距离接触。在腾讯燕山大讲堂,有提问者对于建嵘教授说:“跟同学去过青龙桥附近一所民工学校搞活动,这次活动直接颠覆了我对北京的认识。看着那么多孩子在废弃马路上搭建的板房内上课,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些迹象表明,改变的契机正孕育在公民责任意识的渐渐觉醒之中。在新浪微博上,人们热议北京民工子弟学校被关闭的新闻。有人在评论中提出:“希望有更灵活、更抗打击的持续救助方式。包括松散但有长期计划的志愿者接力授课等。”后面立即有人响应,表示“愿意参与”。这个想法有点接近那种“快闪”的行为艺术,但微博时代,民间社会的繁荣和社会力量的壮大都是势不可挡的。一切良性改变都不只是幻想,而是每时每刻可能爆发的蓬勃力量。孩子们接受完整的教育不仅仅是抽象的宪法权利而已。希望政府主管部门转换思路,持续学习,不要被时代转变的脚步落在后面。

话说回来,对那些令人怜惜的孩子们来说,课桌没有了,不等于教育结束了。自我改变永远不能等待。教育的本质是联结,和古老的历史经验联结,和窗外广大的世界联结,和天空大地联结,和这个社会的其他成员建立联结。在课桌前读读写写只是它的形式和手段。在这个困难时刻,真正的挑战是自我封闭,封闭在狭小物质生活的牢笼里。我们的世界里,永远有冷漠者也有热心人,挫折经历不该是自己关闭心门的理由。更何况我们有自身的优势,此前提到的获得表彰的北京张歌真校长对《工人日报》记者说:“流动儿童身上有着丰富的经历,也经受了困难的磨炼,如果好好教育能成为优秀人才。”这应该是他的肺腑之言。受伤的孩子完全可以将苦难转化成一份勇敢。开放,向上,不断吸取,是真正的勇敢。孩子的父母,应该学会运用微博等现代社交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公民志愿者、民间社区资源保持联系,让热心人与需要学习的孩子们有机会彼此相遇。德国“华德福”教育的践行者卢安克,一直在致力于为乡村弱势群体儿童义务提供教育;中国民间的“乡村立人图书馆”项目,始终践行培育独立人格和公民意识的“立人”理念……这些都是激励人心的。民间力量,不是临时救济之策,而是我们这个社会自我治理、自我服务的根本所在。外来打工者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同样依靠我们所有人的觉醒,我们持续自救的努力。

对那些生命没有获得公平对待的人,对那些人性深处受伤的人,天地从未忘记给他眷顾。《道德经》里面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简单说就是:再厉害的角色(“雄”)也要回归生命基本面(“雌”),守护住人生大本(“天下溪”),就会为下一个奇迹般的转变保留一份可能。这是规则(“常德”)。没有人能够永久占据最优资源,这就是无常,这就是生命的真相。城市人,富家子,这些都不是一个人真正可以依赖的创业资本,甚至可能是他们致命的局限和障碍。《道德经》讲的“福祸相倚”,并不是阿Q精神,而是对一种更广阔的生命自由的智慧洞见。这是对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孩子们说的,也是对那些在艰辛劳作中挣扎的父母们说的。在未来的社会转变中,我们很可能成为真正的主人翁,我们有希望。老子说过:“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如果我们是赢家,这是一种偶然(“不得已”),我们不要以为我们永远都有资格高人一等。这是对那些在城市里享受着优裕生活的幸福孩子们说的。我们首先要清醒,然后才可能变得善良与智慧。《道德经》的古老立场是“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从古以来,中国人都不以出身论英雄,甚至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在时间面前,在永恒面前,你我是平等的。希望所有孩子,所有爸爸妈妈,都在心里说一遍这句话,从这里开始,回归一种古老的平和。

编辑:卢劲杉 lusiping1@gmail.com

测测孩子的根器

心理CT

佛法中有根器一词。所谓根器,代表了一个人成长的潜质。好根器的孩子,将来必成大器;反之,则可能一生碌碌无为或让家长操一辈子的心。根器不等于学习成绩,也不等于机灵会来事,根器是一种气度,是一种志向,是一种胸怀,根器真的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1.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是:

a. 通常比较自然和友善。b. 对面善的人,喜欢自己的人比较友善。c. 没有亲近感,很难信任陌生人。

2.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如果让您的孩子(10岁以下)单独在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里待一会,TA的表现通常是:

a. 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事情,家长走的时间长点也没关系,相信妈妈爸爸一定会来接我的。b. 一开始可以自己玩,最多一小时后就会不安起来,只盼着爸爸妈妈快回来。c. 一直闷闷不乐,甚至可能会哭着找家长。

3.孩子在10岁前,是否愿意问一些貌似空洞,实则深刻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太阳会发光?

a. TA是这样的,总是问这样的问题。b. 偶尔会问这样的问题。c. 很少或没有这种情况。

4.如果和邻近的孩子相处不好,你的孩子会:

a. 有时会争吵,但并不记仇,能帮时还是会帮TA。b. 尽可能不和TA不喜欢的孩子交往,保持距离。c. 不仅自己不理TA,也要告诉同伴不能和TA玩。

5.一个流行的词汇,你的孩子已经从你那里了解到它不是个好词汇,但别的伙伴却都在使用,TA会:

a. 自己不说,还会劝身边的朋友也不使用。b. 和同学们在一起就说,和家长在一起就不说。c. 忘记家长的劝告,马上和别的孩子一样脱口而出。

6.因为过失而要受到家长的处罚时,TA会:

a. 虽然不情愿,但会接受处罚。b. 很恐慌,很受伤,大声哭泣。c. 不承认自己做了错事。

7.关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孩子的态度是:

a. 喜欢,完全能理解,会被作品情节深深打动。b. 一般。c. 不喜欢。

8.是否有这样的情况,某一天你的孩子突然对某一项工作感起兴趣来,之后TA会:

a. 制订完成这项工作的计划,并用非常认真的态度去履行。b. 几分钟的热情,可能第二天就又被别的兴趣吸引去了。c. 几乎不对什么具体的工作感兴趣,他的游戏没有章法。

(分值:a. 3分 b. 2分 c. 1分)

猜你喜欢
子弟学校打工者民工
“无主”打工者受伤谁担责
三线建设时期的子弟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靠违法手段获利的打工者没有生存空间
谁更老实?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与其家庭教育关系的调查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为例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2015年打工愿景调查
秋后算账
民工孩子的“知心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