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竞技蹦床运动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1-12-29 04:45
体育科学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福建省福建竞技

林 川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福建省竞技蹦床运动现状与发展趋势

林 川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为了对福建省蹦床运动的发展建言献策,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大赛中福建蹦床运动员的技术指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蹦床运动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高水平运动员相比,在动作难度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训练中,要在保证“准、高、美”的前提下,稳定地发展难度。

蹦床运动;发展趋势;现状;福建省

蹦床运动是一项轻巧的体育运动,极具观赏性,被誉为“空中芭蕾”。[1]竞技蹦床运动归类为竞技运动的难美项群,是一项集艺术性、观赏性、惊险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运动项目。福建省蹦床运动起步于1998年,目前有多名运动员为国家队一线队员。10多年来,福建省蹦床运动员在奥运会蹦床比赛、世界蹦床锦标赛等重要赛事上取得好成绩。福建省竞技蹦床项目发展现状,现有在训运动员竞技水平和能力,关系到福建省今后是否能保持蹦床项目优势。因此,研究福建省竞技蹦床项目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对福建省蹦床运动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1年全国蹦床锦标赛、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蹦床比赛的福建省蹦床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所需,查阅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及著作,获取相关资料。

1.2.2 数理统计法

应用Excel 2000等数据处理软件对相关比赛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2.3 对比分析法

对比2000年悉尼奥运会蹦床比赛女子项目的部分指标与福建省2001年全国蹦床锦标赛的高水平女子运动员的相关指标,认识到世界蹦床运动水平的发展现状及福建省蹦床运动水平与国外所存在的差距。将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蹦床比赛和全国蹦床锦标赛的福建省蹦床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与全国优秀运动员进行对比,找出福建省蹦床运动员与其他省市优秀运动员的差距与优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蹦床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

蹦床运动起源于中世纪的法国,最早出现在杂技表演中,是一种保护网,为了保护杂技演员在表演“空中特技”时的人身安全而设置,特兰布林对这种保护网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蹦床[2]。现代蹦床运动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蹦床运动在意大利、法国、瑞士等欧洲国家迅速传播,迎来了新的发展,并且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

2.2 蹦床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一直把蹦床训练作为竞技体操、技巧和跳水项目的辅助训练项目,但是蹦床运动在我国属于新兴项目,与这些项目同属于技能类难美项群,而这一项群所属项目正是我国的优势体育项目,因此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蹦床运动在我国拥有较高的起点。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于1997年发出在全国开展蹦床运动的通知,蹦床运动在我国正式拉开序幕,并在几年内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与教练员的大胆实践和运动员的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的蹦床运动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世界各大赛事中有着出色发挥,并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黄珊汕为中国队夺得一枚蹦床女单铜牌,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何雯娜、陆春龙包揽了该项目的两枚金牌,董栋获得铜牌。[3]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国健全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是分不开的,也说明我国的竞技蹦床运动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必须认识到我国蹦床运动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有待提高和改进。

2.3 福建省蹦床竞技运动现状

福建省正式开展竞技蹦床运动的时间较短,但是已经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福建省蹦床运动处于中国的领先水平,在2009年举办的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福建省获得男子网上团体金牌和女子网上团体金牌,在2009年蹦床女子世界排名表中,福建籍女子蹦床运动员黄珊汕排名第二。说明福建省在蹦床运动项目上已经初步具备与世界强手竞争的实力,为国家输送了优秀的蹦床体育人才。

2.4 参加十运会的福建蹦床运动员与全国重点运动

员的技术水平分析

第一套动作(规定动作)的得分是由10个不同动作的技术分与2个动作的难度分(难度、高度、位移)相加为该套动作的总得分。[4]

表1显示出福建3名女子运动员高度加分都在0.20以上,位移扣分少于0.05分,技术突出,难度分较高,动作稳定,这是福建女队的整体优势。

表1 女子重点运动员成绩对比

表2为男子重点运动员规定动作成绩对比,福建3名运动员在技术分和高度加分这二项占有明显优势,刘麒鹏的二套技术得分领先对手1.2分,叶帅的高度得分为0.3,占显著优势,福建的3名运动员的难度分较高,位移扣分较少,整体实力明显强于国内对手。

表2 男子重点运动员成绩对比

通过查阅国际大赛成绩资料,福建省的男女运动 员均处于相对较弱的位置,3名男子运动员的第一套动作在2005年世锦赛分别排名32、40、29位,与国际裁判的评分要求差距很大[5]。但福建男女运动员在蹦床比赛中第一套动作有高度,并且都是现役国家队运动员,说明还有很大的潜力。若想改变在国际比赛中第一套动作相对较弱的状态,要对规则最新的动作技术标准加深理解,在国内要保持第一,在国际上要有赶超的紧迫感,不断提高。

2.5 悉尼奥运会优秀外国选手与2001年全国蹦床锦

标赛福建省女子运动员的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

2.5.1 动作技术得分对比分析

表3显示,福建组与国际组的技术分非常接近,平均值仅相差0.28,分配到自选动作的10个动作中,每个动作仅0.028分的差值。[6]说明福建选手与国际组的运动员在动作质量的差异非常小,表明福建选手在动作完成质量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正在缩小。

表3 女子自选动作技术得分对照表[6]

2.5.2 动作难度对比分析

通过查阅比赛成绩,福建组的选手平均每人每套只有3个高难度动作,使用最多的为4个,掌握的高难动作总数只有12个。而奥运会前4名的选手平均每人每套中使用5个以上高难动作,使用最多的达到7个,掌握的高难动作总数达24个之多,说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高难动作的选用数量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

网上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最高难度的自选动作套路是由福建选手黄珊汕和郑晓鋆在2001年全国蹦床锦标赛中完成的,其难度值为13.2分,[7]2000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蹦床比赛上格鲁吉亚运动员Rusudan(鲁苏丹)的动作难度值为15.0分,是目前世界女子自选套路的最高难度,两者相差1.8分,相当于目前世界高水平女子蹦床运动员所掌握的一个最高难度动作的分值[8]。由此可见,国外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掌握的高难度动作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福建省运动员。

2.5.3 动作高度对比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见表4):福建组运动员自选动作平均高度最高4.25 m,最低为3.54 m,总平均高度为3.85 m。国际组的运动员自选动作平均高度最高4.12 m,最低为3.43 m,总平均高度是3.69 m,与福建运动员相差0.16 m。因此,福建运动员在成套动作完成的平均高度上略优于奥运会选手。

表4 自选动作平均高度对比表[6] m

2.5.4 动作准确性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赛数据进行统计,福建组运动员自选动作的成功率为83.3%,国际组运动员自选动作的成功率为87.5%,二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福建省优秀蹦床运动员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相比,在动作高度、准确性与动作质量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在成套动作的难度值及高难度动作的数量上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2.6 影响福建省竞技蹦床运动发展的主要原因

福建省竞技蹦床运动能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和取得良好的成绩,与福建省体育管理部门的重视是分不开的,福建省属于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对蹦床运动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在少年儿童中开展蹦床运动,使福建省的参赛单位与运动员人数明显增加,这奠定了福建省培养优秀蹦床运动员的基础。

由于蹦床运动在我国起步较晚,开展时间较短,科研还明显滞后于训练,训练理论和方法还不完善,蹦床教练大多是从跳水、体操和技巧等项目运动员转过来的,实践经验较少,我国高级别蹦床裁判不多,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比较缺乏,这是制约福建省蹦床运动发展的因素。

2.7 福建省竞技蹦床运动发展趋势

福建省是全国率先在少年儿童中开展蹦床运动的省份,这为福建省运动员梯队的培养垫定了基础。[9]通过对我国蹦床运动员队伍发展变化特征的研究得出,福建省蹦床一、二、三线运动员的输送衔接是我国最好的一个省份,这就保证了二、三线运动员对一线运动员的输送与补充,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军力量。运动员普遍年龄较小是福建省蹦床运动的突出特点,运动员专项训练年限不长,训练水平的增长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技术训练方面,在保证高、准、美的前提下,快而稳地发展难度,是福建省蹦床技术发展提高的主要方向。

3 对福建省竞技蹦床运动发展对策及 建议

1)为使福建省的蹦床运动继续在国内保持领先,必须制定蹦床运动发展的长远规划,对教练、裁判和运动员进行系统的培养。

2)研究蹦床运动项目的规律,把握其发展方向,积极学习和吸收高水平蹦床运动开展国家的训练经验和训练方式,借鉴我国体操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本身具有的特点,走科学快速发展的道路。

3)抓好梯队建设,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有计划地培养和锻炼年轻选手,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积累比赛经验,适时大胆启用具有突出能力的年轻选手,使其成长起来。

4)依据蹦床的运动训练规律和蹦床竞赛的评分规则、技术规程,以及福建省竞技蹦床运动训练的实际,目前福建省竞技蹦床运动训练的应以“准、美”为本,以“高”为重点,适当发展难度。

[1]刘邦华,周怀球,谭成清.我国蹦床运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37-39.

[2]王文生,李军.蹦床运动的起源发展与2008年奥运会我国蹦床项目夺金的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3-78.

[3]彭远志,阳小明,谈丰田.我国蹦床运动发展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2):127-129.

[4]王东桥,孙鲁.我国蹦床运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95-98.

[5]陈峰,卓贤麟,何云玉,等.福建蹦床运动员竞技水平分析[J]. 福建体育科技,2006(3):3-7.

[6]吴惠生,杨丽红.福建女子蹦床运动与国际水平的比较分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16-121.

[7]吴惠生,福建省蹦床女子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2007(6):119,162.

[8]刘兴.第28届奥运会中、外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竞技实力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3):63-66.

[9]张涵劲,陈显松.福建省少年儿童蹦床运动发展现状与差距浅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06-109.

[10]王文生.2004年奥运会蹦床比赛评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3):121-122.

[11]蓝开辉.福建省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2]李东建,史鲜玲.世界蹦床运动动作现状及其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6(4):55-58,62.

[13]李绪稳.我国蹦床运动员队伍发展变化的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5):1-5.

[14]刘建生,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15]李艳翎.中国竞技蹦床运动现状及水平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7):33-35.

[16]郭奕海.中外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对比分析[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Fujian Trampoline

LIN Chu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To offer sugges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rovince Trampoline,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s,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technical indicators of Fujian Trampoline players.The results show that Fujian Trampoline i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China.However,there is still much differenc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high-level athletes.The future training should increase difficulties stably on the basis of accuracy,height and grace.

Trampoline;trends;current status;Fujian

G 838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7413(2011)04-0056-04

2011-04-08

2006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6B048)

林川(1988—),男,福建福州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任编辑 江国平]

猜你喜欢
福建省福建竞技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竞技精神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