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0 m接力跑技战术探讨——基于《田径运动高级教程》的思考

2011-12-29 04:45翁宏伟姚天赐
体育科学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接棒手臂实力

翁宏伟,姚天赐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体育科学系,福建福清 350300;2.莆田职业技术学校,福建莆田 351100)

4×100 m接力跑技战术探讨
——基于《田径运动高级教程》的思考

翁宏伟1,姚天赐2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体育科学系,福建福清 350300;2.莆田职业技术学校,福建莆田 351100)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思辨法,对《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中4×100 m接力跑这一章节的几个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指出“下压式”优于“上挑式”;教材中关于传、接棒最佳时机的观点针对的群体过于局限,不具普适价值;在仅就跑的实力而论的前提下,第一实力的运动员必须安排在第二棒,第二实力的运动员必须安排在第四棒。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4×100 m接力跑;技战术

纵观近30年以来的多种版本《田径》教材,《田径运动高级教程》应该算是在各个田径项目的理论上,观点最权威、探讨最深入、内容最全面、论述最详细的一本田径教材。但在4×100 m接力跑这一章节存在几处值得商榷的观点,现分别论述探讨。

1 关于传、接棒技术方式

教材中关于传、接棒技术方法,依据分类角度不同,分类方法也各异。其中,针对以“传棒队员的路线和接棒队员手掌接棒的方式”的角度,把传、接棒技术方法分为“上挑式”、“下压式”和“上挑与下压混合”三种,并对各自的优缺点都进行了分析,归结到最后,“采用哪种传、接棒技术都要因人而异,它还受身高、臂长、手掌大小和传、接棒队员习惯的影响,只要传、接棒技术达到默契、精确、保险,快速就可以。”[1]由此推断,教材在“上挑式”和“下压式”两种技术的优劣评价上,要么是“无差异”的观点,要么是“目前无解”的观点。不管是何种观点,基于前述的两种传、接棒技术优缺点的对比来看,本人认为:应该明确地提倡“下压式”。

教材中,比较“上挑式”和“下压式”两种技术方法的优劣,归结起来,“下压式”的缺点:1)不如“上挑式”向后伸手的动作那么自然,不容易掌握;2)接棒运动员的手臂后伸,掌心朝上,会引起身体前倾,影响其加速跑;3)接棒时手心朝上,五指分开,这种姿势运动员做起来很困难,同时不能快速、牢固地传、接棒;4)传棒队员一旦手臂前伸,降低跑速;5)要求运动员交接棒时的距离要合适,从而传棒队员必须分散精力去判断他与接棒队员之间有利于接棒的速度,即使判断正确,也不易完成;6)接棒运动员手臂容易上下左右晃动,不利完成传、接棒动作,如果手臂固定不动,将会因为不习惯而影响跑速;7)限制了接棒运动员在接力区内的加速,他必须限制跑速,准备完成接棒动作[1]。“上挑式”的缺点是:接棒后,接棒人的手已握在接力棒的中段,为避免第三、四棒传、接棒时接棒人抓的棒的前端部分越来越少,造成掉棒和影响持棒快跑,而必须在跑进中换手和倒棒,而对跑速造成负面影响[1]。

本人认为:技术评定的方法选择的视角很重要。实践中,所谓优秀的技术是既符合共性规律又符合个性特征的,但这只是单纯从理论层面进行两种传、接棒技术的优劣对比。因此,应该从人的共性、运动过程客观规律上去把握,不掺杂个性因素,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纯技术进行理论分析。否则,个性因素掺杂太多,就没法在同一平台上比较;人为因素的掺和,就很难看清技术的真面目。

先看“下压式”的缺点。以上缺点掺杂太多人为因素,没有说服力。以上缺点有可能是运动员对“下压式”训练的不到位而造成的,而不是技术本身存在客观的缺陷。很少教练对待4×100 m接力跑像其他田径项目那样安排专项训练课,很少教练想到过对接力运动员进行肩关节的柔韧训练。“下压式”要运动员分散精力判断接棒速度,要求手臂前伸,“上挑式”也需要。如果在相距十几米就开始一边摆好传、接棒姿势一边跑,从而造成的手臂上下左右晃动能怪谁?传、接棒伸臂送棒和伸臂接棒最理想应该是在既定的接棒点瞬间完成,要通过多次重复的训练,形成动作技术自动化,其速度损失相对正常途中跑是客观必然的,两种传、接棒方法均如此。

再看“上挑式”的缺点,其缺陷是客观存在的,不是通过任何个体,或者个体的主观努力所能改变的。还有教材中没提到的,但在两种方法的技术规格描述上,已经写到的:“上挑式”接棒人手臂与躯干约成“40~50度角”,而“下压式”为“50~60度角”。可见由于人体结构和肌肉生理特性决定了同一个体运用“上挑式”接棒,在手臂后伸幅度上不如“下压式”,传、接棒时获益距离相对要小。

相比之下,“下压式”应该优于“上挑式”。建议在“下压式”的动作描述上,用“传棒手臂、接棒手臂和棒要成一直线”替代“接棒手臂与躯干约成50~60度角”更好。教材里写到“接棒手臂与躯干约成50~60度角”,这只有技术规格的描述,而缺少技术目标的明确,甚至容易产生误导,以为角度是限制死的,改成“传棒手臂、接棒手臂和棒要成一直线”后,不仅可以弥补上述不足,而且更具可操作性和普遍性,关键能体现“一直线”的重要性,只有成一直线,传、接棒时两人的获益距离才最大。一次获益一点距离,三次传、接棒下来积少成多,获益距离就相当可观了,对于水平相近的比赛队伍来说,这一细节往往就决定成败。以图1、图2第二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美国队和前苏联队4×100 m接力跑最后一棒传、接棒技术的瞬间对比,美国队采用“下压式”,并且做到完美的“传棒手臂、接棒手臂和棒成一直线”,而前苏联队采用“上挑式”,从中可看出美国队在传、接棒瞬间的获益距离明显大于前苏联队。

2 关于传、接棒最佳时机

《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作为教材,其中的观点应该是面向各个运动水平层次的教学训练,带有普适价值。这里的“高级”应该是理论深入层次上的高级,而不是“高级运动员”专用的高级。用高级运动员的例子来传达一种观点,固然很生动很具体,很具有借鉴价值,但个人认为,该观点针对群体过于局限,不具普适价值。

传、接棒的时机实质就是传、接棒最佳位置(地点)。本教材提出了“传、接棒最佳时机一般约在离接力区前端4.50 m处”。从教材中后续明确的实证研究数据及摆事实、逻辑论证,的确很有说服力,但这个观点的前提条件是基于:1)研究对象是高级运动员(能以10~10.5 m/s进入接力区);2)接棒运动员要跑26 m左右,传、接棒两运动员的速度才趋于接近,即处于相对稳定的高速阶段,是最佳传、接棒时机。在这想问:如果是初、中级水平的运动员,接棒运动员不需跑26 m左右,就能达到传、接棒两运动员的速度趋于接近,那么教材中这一观点针对的群体是否过于局限了呢?

根据表1可以看出以下2个趋势:1)总体来看,20 m~30 m处的瞬间速度和100 m处的瞬间速度基本接近,随着成绩下降,20 m处的瞬间速度越来越接近100 m处的瞬间速度,30 m处的瞬间速度越来越超过100 m处的瞬间速度;2)随着成绩下降,过了最高跑速阶段后,速度衰减越大,与90~100 m阶段的瞬时速度衰减比较,第1、2、3、4、5、6 名的瞬时速度衰减分别为 0.21 s、0.38 s、0.30 s、0.48 s、0.59 s、0.71 s。结合“一般运动员或运动新手只能在30~40 m处达到自己的最高跑速,随后速度开始下降”[2]的论断,以及4×100 m接力跑比赛中传棒运动员不止跑100 m(最多可达126 m左右)的事实,从而推断:初、中级水平的运动员,接棒运动员不需要跑26 m就能达到最佳传、接棒时机,传、接棒时机是可以向接力区后端调整的。

以上毕竟只是逻辑推断,推断的定性,传、接棒时机的调整有什么规律,还必须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

表1 第六届世锦赛男子100 m决赛运动员在每10 m处的瞬间速度表[1] (m/s)

3 关于棒次实力安排

在4×100 m接力跑的战术这一部分,教材先是从“跑的能力”、“起跑质量”、“传、接棒技术掌握程度”、“意志品质”、“身高”5个方面分别探讨了4×100 m接力跑各棒次运动员的安排,考虑的因素比较周全。但后续的原则总结:“如果仅就跑的实力而论,队员安排一般是2—3—4—1的次序”。这一观点个人不敢苟同,仅就跑的实力而论,第一实力的运动员必须安排在第二棒,第二实力的运动员必须安排在第四棒。

反对理由的核心就是尽量提高速度利用率。1)运动员在跑弯道的时候,为了足够的向心力,需要身体左倾,所以弯道不利于跑速的发挥,在弯道跑技术无差异的前提下,越是速度慢的运动员,相对速度快的运动员,在弯道上左倾幅度越小,更容易发挥其速度,也就是说,速度的利用率更高一些。因此,在“仅”就跑的实力而论,第一、三棒必须安排实力第三或第四名的运动员,第二、四棒必须安排实力第一或第二名的运动员。2)依据教材的“传、接棒最佳时机一般约在离接力区前端4.50 m处”这一观点,可以得出:第一至四棒运动员的持棒跑距离分别是106~108 m、100 m、100 m和92~94 m;第一至四棒运动员实际跑距离分别为106~108 m、126~128 m、126~128 m、120 m[1]。可见,不管是从持棒跑距离还是实际跑距离来看,在“仅”就跑的实力而论,第一实力的运动员只有安排在第二棒,才能符合“跑得快,多跑”的原则。

[1]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第2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40-342,367-377.

[2]刘建国.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7-210.

[3]孙庆杰.田径[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4-165.

Some Views on the 4*100 Meter Relay——Based onAn Advanced Course of Athletics

WENG Hong-wei,YAO Tian-ci
(1.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 of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qing 350300,China;2.Putian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Putian 351100,China)

The article,based on consulting documents and logic thinking,raises some views on the 4*100-meter Relay in An Advanced Course of Athletics.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down-sweep pass”is superior to“up sweep pass”and the target group about the best time to pass or take over the baton in the course is too limited,not general.As far as the strength of one's running is concerned,the author believes the strongest runner should be arranged to take the second baton and the second one the fourth.

An Advanced Course of Athletics;4*100 meter relay;skills and tactics

G 822.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7-7413(2011)04-0087-03

2011-05-08

翁宏伟(1977—),男,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责任编辑 江国平]

猜你喜欢
接棒手臂实力
接棒李显龙,“草根”黄循财何以脱颖而出
中学生4×100米接力跑传接棒技术教学要点解析
手臂上的抓痕
实力抢镜
侨领吴昊:传递中俄世代友好的接棒者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美乐家换帅 许玮接棒葛南山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完美的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