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审计项目后评估

2012-01-21 16:54
关键词:审计工作评估目标

何 静

(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湖南 长沙 410022)

试论审计项目后评估

何 静

(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湖南 长沙 410022)

从审计项目后评估出发,结合审计绩效管理,对审计项目后评估的意义及重点进行分析,提出审计项目后评估的系统设想,以期更好地提高审计项目管理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审计;评估;风险控制; 绩效管理

项目后评估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最初被应用于对工程建设项目评估,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各领域。[1]本世纪初,我国审计系统开始审计项目后评估研究,但发展仍较缓慢。《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实行计划执行情况和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在大力倡导建立绩效政府的背景下,审计业务发展也必然面临着如何评价和提高自身管理绩效的问题。提出并实行审计项目后评估,对审计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应是大势所趋。审计项目后评估也应是审计科学管理的重要部分和助推器。

一、审计项目后评估是审计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审计项目后评估是对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的审计效果、审计效率、实施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检查项目预期目的是否达到、实施过程是否合理有效、社会影响是否积极。其实质是对审计活动本身的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其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服务审计项目决策和审计项目管理,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1.有利于促进审计工作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的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绩效政府和透明政府成为政府改革的主要方向,审计工作的整体目标和重点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审计目的和内容从单一的真实合法性向综合效益性转变,审计目标从仅仅揭露问题向查原因、提建议、促整改转变。审计工作整体目标是在无数具体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作为审计工作大系统下的子系统,单个项目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整体目标。基于此,审计项目后评估从审计工作整体战略目标出发,通过对单个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找出偏离总目标的原因,制定积极对策,以利于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促进审计业务管理模式更加完善

全国部分省市在审计管理模式方面创新,推行审计权能分离。改变从审计立项、现场审计、下达处理决定到决定执行由一个部门包揽的管理模式。构建计划、审计、审理和执行“四分离”的管理新模式。实践证明,“四分离”克服了审计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建立了审计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从机制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分离”是实现审计管理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审计项目后评估是审计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四分离”工作环节中再增加“项目后评估”这一环节,通过分析评估找出项目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及时加以改进,会使“四分离”的大小业务循环更加顺畅有效、严谨科学,更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业务管理模式更加完善。

3.有利于促进审计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通过审计项目后评估能客观公正地查找审计活动存在的问题,从不同项目比较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项目成败的原因,并将评估结果和改进意见及时反馈到项目决策机构、计划部门和实施单位,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审计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审计项目后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与其说后评估是一项工作,不如说它是讲究一种科学严谨、反思反省的精神,在制定审计方案、搜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等工作完成后都应该有这样一种制约机制予以评价和考核,后评估既是审计项目管理的重要一环,又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4.有利于促进提高审计项目绩效

国家审计署要求,至2012年每年所有的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对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检查和评估。在评估被审计单位绩效的同时,审计工作的产品—审计项目的绩效如何也必须考核和评价。过去,审计实施方案只对审计项目结束时间提出大致要求。具体耗费多少审计资源、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效果如何等都没有认真的回顾总结和量化分析。审计项目后评估就是对审计活动本身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考核和评价,促使项目决策者考虑立项是否科学,促使项目实施者采用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优化审计资源配置、降低审计成本、扩大审计影响,努力提高审计项目绩效。

开展审计项目后评估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创新的要求,有利于审计部门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决策水平,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项目管理水平。

二、审计项目后评估的重点

主要从审计绩效管理角度重点探讨审计项目的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及审计风险控制有效性等方面的评估。

1.审计项目效率评估

审计项目效率评估就是对审计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估,包括审计成本、审计效益评估,是审计项目后评估的核心内容。[2]

(1)审计成本评估。审计成本是审计过程中所占用或耗费审计资源的总和。在评估时除了关注一般意义上财务资源的耗费,应重点关注人力、技术以及时间资源耗费。人力资源包括审计组成员以及外聘的专家等,人员素质越高其计价标准也越高。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在进行项目计划时科学调配、实现人力资源最优配置,避免人才浪费和短缺,达到1+1>2的效果。技术资源是审计中所采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随着计算机审计的广泛开展,要求审计机关具备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配备计算机、审计软件及使用设备的人员,需支出设备购置费和人员培训费。对审计项目进行成本管理时,这部分费用也应分摊到相应的审计项目中。时间资源是完成整个审计项目所花费的时间,包含审前调查、现场审计、延伸审计以及出具审计报告各个阶段,时间资源耗费量取决于审计项目投入的人次以及审计时间。比较理想的模式是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尽可能多的占用技术资源,提高审计效率,降低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的耗费,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效果。

(2)审计效益评估。审计效益是项目的产出情况,就是在目标确定条件下成本最小或是成本一定条件下绩效最大化。

传统财务收支审计项目评估的重点主要是违纪金额、经济案件移送数量、涉案人员数量及涉案人员级别高低等。

绩效审计项目评估则更侧重于成本节约额、损失浪费减少额、政府绩效的提高等情况。具体包括审计项目促进相关部门采取行动降低项目成本和运营经费或是因债务收回、资产出售、有关法律法规改变等原因而提高收益。当然并非所有项目的效益都能用货币来计量,对绩效审计来说,更重要的是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且被审计单位能够接受。因此评估时还要考虑提出审计建议的数量和建议落实情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有形或无形的效益。

此外,因运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和审计管理制度,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减少审计工作时间,降低审计工作成本,也应视作审计项目产生的效益,纳入评估的范围。

2.审计项目效果评估

审计效果评估就是评估项目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审计目标,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审计目标完成情况评估和审计影响评估。

(1)审计目标完成情况评估。就是分析和确认审计实际结果与项目实施方案中所设定的目标是否相符,确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目标偏离的原因,提出解决目标偏离设计的建议。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判断一个审计项目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如果审计目标是公证审计,重点应关注报告中是否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发表了意见;如果审计目标是公共资金使用绩效情况,那么审计后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

此外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预定的审计目标发生变化,后评估时要注意对照原定目标去检查和分析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分析项目目标发生变化的原因,判断目标发生变化的合理性。

(2)审计影响评估。就是分析评价审计项目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审计项目更加完善。经济影响主要是收缴违纪资金、挽回经济损失等。社会影响包括有关部门根据审计建议制定或修改了法律、法规,审计工作促进了被审计单位改善业务流程或改革内部管理制度,审计发现案件线索移送有关部门并得到立案,社会和民众对审计公告的反映和认知程度,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并整改到位等。

3.审计风险控制有效性评估

审计风险控制有效性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执行情况评估。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只有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标准才能保证审计质量,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目的。审计程序合法合规,审计实施方案中确定的重点和内容全部在审计工作底稿或审计日记中得到反映,审计证据符合“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的要求,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按要求编制,审计文书编制合法等都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在评估时应该重点关注上述内容。

(2)检查风险控制情况评估。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项目所固有的,不具有可控性。审计人员可以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法,测试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找出内部控制薄弱环节,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将检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评估时应注意审计人员是否设计了合理的审计程序,并有效执行,防止审计风险。

(3)应用新技术的风险控制情况评估。现代审计要求采用大量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如:OA与AO的交互、联网审计、实时审计、运用SPSS方法分析复杂的数据等,在评估时应重点关注所采用的新方法是否经过充分可靠的测试,进行了成本预算,评估了相关风险,制定应了急预案,使审计风险可控。

三、开展审计项目后评估需完善的配套措施

1.建立健全审计项目后评估机构

要配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审计项目的后评估,由审计项目后评估机构对审计计划、查证、审理和执行部门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实现良性的循环向前滚动,对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审计成果转化等方面实行全过程评估。使审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审计成果最优化,提高审计工作绩效水平。

2.建立科学的后评估指标体系

对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审计成果、审计效率制定一系列的后评估指标,在制定指标时,一要突出评估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避免过于复杂;二要科学确定好各项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以准确反映审计项目的综合得分;三要注意指标的可比性,能从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区分审计项目的优劣程度。

3.建立后评估反馈机制

评估工作结束后,评估人员要撰写评估报告,并将评估结果内部公示,督促有关部门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整改或制定具体的制度和办法,使评估结果在最大范围内得到运用。

4.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规定各级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后果,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对审计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过错行为分别采取责令改正、警告、记过、撤职、追究刑事责任等追究方式。责任追究制度作为一种惩戒措施,能够规范审计人员行为,增强其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降低审计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及实施是审计项目后评估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在审计项目的管理体系中强调和实施后评估,能极大地推进审计项目的效率效益,充分利用和发掘审计资源,极大地保证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的审计管理工作。不仅是对审计质量管理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推动力,更是对审计工作科学管理内容和方法体系的创新,应该予以积极的实施和推广。

[1] 审计署科研所.美国审计署质量控制手册[M].北京: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 审计署.2005-2007年<中国审计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8.2.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Audit of Post Project Appraisal

HE Jing

(Hunan Province Highway Administration, Changsha 410022, Hunan, China)

From the audit of post project appraisal, combining the audi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and key points of the audit of post project appraisal, proposing a system for the audit of post project appraisal,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levels of the scientization of the auditing project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audit; appraisal; risk contro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F239.41

A

1673-9272(2012)02-0076-03

2012-02-15

何 静(1970-),女,长沙县人,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会计师,研究方向:审计内部实务与技术方法。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评估目标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