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求索到文化自觉和自信

2012-01-21 16:54蒋建业
关键词:价值体系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蒋建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从文化求索到文化自觉和自信

蒋建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文化走过了求索、批判、彻底否定、反思、再认识与找回自信的过程。在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同时,要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要注意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色,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作用,也要注意对外的文化交流学习。

文化求索;文化自觉与自信;对外交流

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会议公报指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在这里已经表述得非常之清楚了。党中央为什么要如此强调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我认为就是因为在当今我国社会生活中,还有相当多的人并不真正了解文化的作用,缺乏对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更缺乏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一、近一百多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致过程

回顾中国近一百多年所走过的文化历程,大致经过了求索、批判、彻底否定、反思、再认识与找回自信的过程。

1.近代中华文化的求索时期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魏源、严复、梁启超等。林则徐主张对外学习,富国强兵。为了了解西方情况,派人收集外文书报,亲自主持编译了《四洲志》一书,向国人介绍国外情况。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达一百多卷。严复翻译了英国进化论者赫胥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的思想,对近代思潮的影响极大。梁启超先生主张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维新,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学习西方教育制度。这些书籍和思想对禁锢在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人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上述这些人也可以说是近代中国首先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1-2]。

2.近代中华文化的引进与批判时期

在探索引进西方思想,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的同时,重点开展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批判,特别是对儒家思想、科举制度、教育制度的批判。以鲁迅、陈独秀、蔡元培等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这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提倡科学、民主,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礼教;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在这场批判中,封建的礼教、科举吏治制度、教育制度、宗族制度都受到彻底地震撼。在这场批判与对外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接触和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最终导致了实行人民民主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3.对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时期

1966年-1976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对传统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时期。在这场运动中,以口号代替思想,以口号代替文化,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政治理念、社会关系的协调机制统统否定。彻底批判、彻底否定的结果,就使中华文化的源流人为地截断,给人们的思想与道德规范造成了混乱,文化与思想处于禁锢与停滞时期。

4.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阶段

文化革命的恶果,随着文化革命的结束而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反思。人们认识到,社会不能缺失道德,社会不能缺失规范。而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也只不过是孔、孟将中华民族进化过程中的优秀思想、理念、道德行为规范通过集成提炼而成,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孔、孟只不过是思想的代表者、提炼者、集成者而已。不能,也不应该将儒家思想看作是孔子的个人思想,更不应该借批孔否定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如果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落后都归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上,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和站不住脚的。

5.恢复中华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时代

随着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有了更宽广的视野。随着对外的交往,包括对国外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再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我们看到,灿烂的中华文化,包括儒家思想,在我国周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老子的《道德经》在全世界是翻译版本最多、流传最广的经典著作之一[3],孔子的著作与思想也在世界广为流传,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深入研究。目前国外与我国文化机构合办了350多所孔子学院,世界也掀起了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4]。这对于我们国人中的盲目自卑、全盘否定中华文化无疑是一剂清醒的解药。党中央指出,文化是凝聚力和竞争力。中华民族跨越5000年,多次历经世界纷争和战乱,而中华国家犹存,中华各民族团结而不散,这就是溶解在我们血液中的中华文化的作用。近十年来,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已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大量的经典名篇也重新出版发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二、在树立中华文化自觉与自信中要注意的几点

1.中华文化不等于儒家文化,也不仅限于传统文化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华文化融合了儒、释、道、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融合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从古到今,从内到外多种文化元素集聚融合的结果。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多民族数千年的共同生活,形成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但切不要将中华文化就等于儒家文化。中华文化就像那星光灿烂的天空一样,儒家文化只不过是灿烂的星空中一座耀眼的星座。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是跨越古今的文化成果的积累,它还在不断延续着、发展着。

2.树立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不等于盲目自尊,不等于不向世界的其它文化学习

中华文化历经5000年而不衰,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光荣与生命力。但这一切不能、不应该成为我们排斥外来文化的理由。相反,我们仍应保持开放的态势,认真学习和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真知灼见。事实上,当代中国革命的成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成功运用的典范。在几千年的对外交往中,中华文化已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并赋予其中国的元素。通过古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及四大发明传播到了中亚、印度、阿拉伯半岛和欧洲,而中亚、印度和阿拉伯的文化和艺术也传播到了中国[5-6]。这种各种文化的交融,相互学习,正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

3.在传承和发展中保持中华民族的本色

中华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如语言、文字、生活习俗、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这些民族文化的特质我们要坚守并发扬光大。正是这些民族的特色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吸收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大约在汉武帝通西域以后,佛教传入中国;在近代,我们从西方引进了科学与民主的思想。但这种吸收与融合没有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色,正如海纳百川而海仍为海一样。几千年以来,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讲究仁爱,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美德,这些主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一直得到中华民族的尊重与认同,在今天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面继续得到发扬与光大。有了这种共同的文化传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维护各民族的团结,更好地维护祖国的统一,更好地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

4.在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魂,它将引领社会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又吸收融合了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明的、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先进文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我们就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在21世纪的今天,当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威胁时,更需要我们用理性的思维、文化的思维去考虑社会的发展,去追求真正的人类健康、幸福、和谐、美满,而这绝不是单纯的经济社会,单纯的GDP指标能解决的。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科学的发展必须依靠理性的思维,依赖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我想,这也是党中央提出的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的自信,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所在。

[1] 何运忠,胡长明. 思想地图 〔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 陈旭麓,等.中国近代历史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3]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 任仲平.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N〕.人民日报, 2011- 10-15.

[5] 尚 钺.中国历史纲要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 刘明翰,海恩忠主编. 世界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From Cultural Exploration to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onfidence

JIANG Jian-y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China)

For more than hundred years, Chinese culture has undergone a changed process from exploration, criticism, total negation, introspection, recogn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fid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onfidence, correct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maintaining the original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persisting in conforming the guide of the core system of socialistic value are needed.Furthermore, we also need to lay stress on the exchange with the foreign culture.

Cultural Exploratio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onfidenc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K103

A

1673-9272(2012)02-0186-03

2012-02-04

蒋建业(1953-),男,湖南衡阳人,高级工程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级督导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历史文化。

[本文编校:杨 灿]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