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多峰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2012-01-23 16:06曹玉举
中医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邪气扶正瘀血

曹玉举

(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风湿科,河南郑州450016)

娄多峰,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首批名老中医,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导师。他16岁独立悬壶济世,从事风湿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六十余载,根据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虚、邪、瘀”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使风湿病的诊疗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疗效突出。娄老现虽已年至耄耋,仍精神矍铄,坚持坐诊和临床带教,为患者解除病痛,为年轻医师授道解惑。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娄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病因病机

根据“虚、邪、瘀”理论,娄老指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正虚、外邪、痰瘀。正虚是指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及脏腑经络组织功能失调,导致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适应、修复能力下降,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劳逸失度、病后产后等引起。正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正气不足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当正气亏虚时,外邪才可趁虚侵袭机体,使经络气血痹阻不通而发为类风湿关节炎,其病机中主要表现为营卫不和、气血亏虚、脏腑虚衰、阴阳失调等。

邪侵主要是指七情、六淫、外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邪气侵袭。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表现,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正常情况下,一般不致病,但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机体本身的正常适应范围,会使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内生五邪、六郁或血瘀、痰浊,导致气血痹阻不通而发为类风湿关节炎。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在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致脉络闭阻,气血不通。六淫致病可单独侵袭机体或两种以上同时侵犯机体致痹,六淫致痹后可相互转化,如风寒化热,热邪伤津化燥,六淫伤脾生湿等。饮食失宜可损伤脾胃,导致饮食内伤,出现聚湿、生痰、化热,使脉络痹阻、气血不通,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因素之一。过劳耗气伤血,气血不足则气滞血瘀或抗病能力低下而发类风湿关节炎。若卧床过久,脏腑经络及精、气、血、神失调,抗病能力下降,或脾胃功能减弱,运化失司而生湿生痰。故邪气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类风湿关节炎是邪气作用于机体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结果,没有邪气的侵袭,机体一般不会发病。

痰浊瘀血是发病的病机关键,痰浊是指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停聚于局部的病理产物,是失去了津液功能的稠浊物质;瘀血是指凝滞的血液,即失去正常功能的血液。痰浊瘀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原因。类风湿关节炎是由于患者平素体虚,或产后、病后,或年老体弱,邪气侵袭,脉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或肢体活动不利,甚则累及脏腑。其中气血不通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病机关键,贯穿类风湿关节炎的始终。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展过程中,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瘀,津液停聚而为痰,最终形成痰浊瘀血。类风湿关节炎初起即有痰浊瘀血,后期,初始病邪大都减弱或消除,而主要病理变化难以修复,痰浊瘀血难以消除,不断作用于机体产生新的病理变化,使气血不通更甚,正虚更加明显,导致类风湿关节炎顽固难愈。

2 治疗原则

类风湿关节炎的演变过程也是正邪双方斗争的过程,根据“虚、邪、瘀”理论,病“本”为正虚,“标”为邪、痰瘀。娄老指出,治疗时要合理的运用扶正、祛邪、疏通气血。扶正即是运用补益正气的药物或其他方法,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驱除病邪、恢复健康之目的,主要适用于正虚为主的类风湿关节炎,根据具体的气血脏腑虚衰的证候选用调理气血、健脾、滋补肝肾等方法。《素问·痹论》记载:“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据此,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机体内在的营卫之气虚弱关系密切。营卫是气的一部分,营气又是血的主要成分,气血温煦、濡养肌肤、防御外邪的功能,是通过营卫之气来实现的。因此,营卫虚弱是气血虚弱在肌表的具体体现,气血虚弱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内因。正虚是由于气血虚弱,营卫功能低下,肌肤失于温煦、濡养,腠理疏松,风寒湿邪乘虚而至,闭阻经络,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所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扶正是根本。脏腑内伤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类风湿关节炎内传入里的结果。由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位主要是筋骨肌肉,而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故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为肝、脾、肾3脏。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体为骨,为作强之官;肝为罢极之本,藏血主筋,统司筋骨关节;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若因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饮食劳倦、起居失常、情志刺激,或胎孕经产等,精血耗损,皆可致3脏亏损,遂使营卫气血俱虚,阴阳失调,外邪则乘虚袭入,而发风湿之病;若以肝肾亏虚为主,则见关节疼痛,筋脉拘急,腰酸足软;若以脾虚为主,则见肌肉关节酸楚疼痛,肌肤麻木不仁,脘腹胀满,食少便溏。因此,临证时,必须注意顾护脏腑,特别是要健脾、滋补肝肾,尽量避免五体痹“内舍其合”形成脏腑痹,成为难治之证。

祛邪即运用宣散攻逐邪气的药物,或运用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祛邪法适用于机体邪盛为主,正气相对不虚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根据邪气的不同及邪气所聚部位的不同而选用相应的药物,如风盛,以祛风为主;寒盛,以散寒为主;湿盛,以祛湿为主;热盛,以清热为主;痰浊者,以化痰涤痰为主;瘀血者,以活血化瘀为主。根据正邪盛衰的情况,分清主次、先后,分别采取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疏通气血,或以祛邪、疏通气血为主兼顾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以扶正祛邪同用等法,若标象(邪、瘀)甚急,如果不马上祛除,可能会影响本病的治疗,要先治疗“标”,若病势不急,应从“本”论治,如热痹,实热内盛,伤及阴液,又出现烦渴、舌红、少津,对此纯用养阴之法不能解决问题,故须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将清热解毒逐痹药物与养阴药物合用。又如类风湿关节炎重感于风寒湿邪,则类风湿关节炎势必加重,而为正虚邪实之证,此时则根据临床具体症候灵活掌握,合理的安排扶正、祛邪偏重,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有助于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也是娄老最常用的治疗法则。临床上,类风湿关节炎往往反复发作,在发作期应以祛邪为主,静止期以扶正为主,扶正时不可峻补,祛邪时不可过缓,选药要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如桑寄生既有扶正补肾的作用,又有通络走四肢的作用;丹参既有通络化瘀作用,又有养血活血作用。

疏通气血是指运用益气养血通络的方法疏通经络,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演变致气血失常,导致气滞血瘀或气血亏虚,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娄老强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离不开调补疏通气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益气养血法,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正虚邪恋、筋脉失养的气血两虚证,代表方:黄芪桂枝五物汤,药用黄芪、白术、当归、白芍、桂枝等。②益气活血法,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气虚失荣、瘀血阻络的气虚瘀血证,代表方:补阳还五汤,药用黄芪、当归、丹参、桃仁、红花等。③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素有瘀血,或痹久的瘀血阻络证,代表方:化瘀通痹汤(娄老经验方),药物用当归、丹参、鸡血藤、桃仁、红花、制乳没、炮穿山甲等。④养血柔筋法,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肝血亏虚、筋脉失养的血虚证,代表方:四物汤加制首乌等。⑤理气活络法,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情志不遂、肝失疏泄的气滞脉络证,代表方:柴胡疏肝散,药用柴胡、郁金、香附、川楝子、延胡索、枳壳等。此外,尚有理气活血法、益气温阳法、滋补阴血法等。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37岁,2005年11月9日初诊。主诉:患者全身多关节肿痛发热6 a,双手屈曲畸形3 a余。患者6 a前感冒后,右手指掌关节、足趾关节肿痛,低热,1个月内波及全身多关节肿痛,以四肢小关节为甚,到某市级专科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给予泼尼松、中药治疗数年,病情时轻时重,逐渐出现双手畸形,故前来就诊。症见:全身多关节肿痛,局部热感,乏力、怕冷,午后身热恶风,汗出,纳差,腹胀便溏,满月脸,失眠多梦,心悸,口腻,脉弦细弱,舌质淡黯,苔薄白。既往有桥本氏甲状腺炎6 a,慢性肾功能不全3 a,2001年因贫血曾输血3次。体格检查:柯兴氏征,双手尺偏畸形,双手掌指关节、近指间关节、腕关节、双足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肿胀,压痛活动痛明显,双膝关节、踝关节皮温增高。类风湿因子77 IU/mL,红细胞沉降率50 mm/h。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顽痹,证属气血亏虚型、湿瘀闭阻。治宜益气养阴,健脾除湿,活血化瘀。给予炙甘草汤合化瘀通痹汤化裁,处方:当归20 g,丹参 20 g,鸡血藤 30 g,白术 30 g,薏苡仁 30 g,萆薢30 g,合欢皮15 g,阿胶20 g,桂枝20 g,白芍30 g,炙甘草8 g,陈皮9 g,生姜3片,大枣5枚。3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服上药6剂后,关节肿胀及心悸、汗出、乏力症状减轻,失眠多梦如故,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法,处方:当归20 g,丹参20 g,鸡血藤 30 g,忍冬藤 30 g,生地黄 20 g,太子参15 g,麦冬 12 g,香附 15 g,木香 12 g,陈皮 9 g,炙甘草 9 g。水煎服,每日1剂。三诊(11月22):服上药6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心悸、汗出、乏力、头晕及关节肿痛明显减轻,舌脉如常。守上方去忍冬藤继服,巩固治疗。

按 患者平素体弱,外感后风寒湿乘袭经络,气血不通,血脉闭阻而发病。由于患者患病日久,并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导致正气更加虚弱,邪瘀互结,故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关节畸形。恶风发热、汗出、脉弱,为营气虚弱;卫外不固,心悸失眠多梦为宗气亏虚,心神无主;腹胀便溏为脾虚湿盛。本案初用炙甘草汤合化瘀通痹汤化裁,治以滋阴养血、益气温阳通络,以扶正为主兼疏通气血,故心悸、汗出、乏力症状减轻,正气恢复,再以养血活血、滋阴清热,以扶正疏通气血为主,兼清热祛邪,使低热除,心悸、汗出、乏力、头晕及关节肿痛减轻。治疗久病体虚患者时,要把扶助正气、疏通气血贯穿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使正气恢复、气血疏通、病邪消除而致机体康复。

猜你喜欢
邪气扶正瘀血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积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Fuzheng Kang' ai decoction (扶正抗癌方)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modulating mir-21-5p/huma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幸福来自感动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画说中医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贞芪扶正胶囊中10种成分
别轻易拔罐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