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飞针治疗颈椎病经验

2012-01-23 16:06苏敏芝陈全新
中医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脏腑经络上肢

苏敏芝,陈全新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 广州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广东 广州510120)

陈全新教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名誉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会长及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著名中医称号。20 世纪70 年代他创立消毒、准确、无痛、快速旋转进针法,被当时访华日本针灸师代表团誉为“飞针”,认为是“一项高超的医疗艺术”。陈教授从事医疗、教学50 余a,其准确的辨证及丰富的临证经验,使临床疗效显著。笔者在广东省中医院实习期间,有幸得到陈教授的悉心教导,获益良多,现就陈教授治疗颈椎病的经验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

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多与劳损、挫伤、内分泌紊乱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属于中医学“骨痹”范畴。对于长期伏案工作和使用电脑的人们,此病的发生有年轻化的趋势,病因病机多由于肝肾亏虚,或劳倦过度精血耗损,致营卫气血失调,复感受外邪或挫伤,致痹阻经络而成病。

2 辨证分型

陈教授[1]认为,本病按临床表现辨证可分为寒湿型和气滞血瘀型。①寒湿型:多见于初发、病情较轻患者。每因劳倦或扭挫后调护不慎,为寒湿邪侵袭而触发。症见神疲肢怠,面色无华,时感头项重坠而胀痛,肩及上肢、指乏力,提举不利,肤厥凉,畏风寒,食欲不振,腹脘胀满,舌淡胖,苔薄白腻,脉滑或细数。②气滞血瘀型:多见病久缠绵未愈患者,多有反复发作病史。每因劳倦、气候剧变致气血瘀滞不通而病发。证见神烦焦躁,面色暗淡,头颈痛,肢体痹痛,肌肤烘热或不仁,多伴有耳鸣、视朦,上肢提举不利、握力减退,或下肢步履不稳,间感胸闷、心悸等。舌质多暗淡或有瘀点,苔薄,脉多弦细或滑数。

3 治则治法

陈教授崇尚华佗“针灸不过数处”及运针“针游于巷”的治法,其精简的选穴及显著的临床疗效与其准确的辨证密不可分。他注重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善于将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旨在调和脏脏阴阳气血。

3.1 分经辨证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客观规律,总结出“循经取穴”的原则。陈教授[2]指出,在明确辨证的前提下,可直接选取病变(或有关)经脉上的穴位。颈椎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肩颈部强痛不适,分布在肩颈部的主要经脉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三阳经。对于针刺时穴位的选取,可主要考虑上述经脉,根据循经局部取穴和循经远道取穴的原则选穴。

3.1.1 循经局部取穴

主要选取病部循经所过穴位,直接疏通经络气血。如患者后项部疼痛伴头痛,可选用风池、百劳、新设;肩部及上肢痹痛可选用肩髃、肩贞、曲池、外关等。但某些重要器官如出现局部肿胀、红热,则不宜在患处针刺,可选病部循经所过邻近穴位。

3.1.2 循经远道取穴

主要选取经脉循行远隔部位(肘、膝以下)五输穴作为主穴或配穴。颈椎病时,可根据病情选取远端穴位如中渚、外关、后溪、曲池、手三里、绝骨、阳陵泉等。

3.2 脏腑辨证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功能,是联系脏腑与体表的主要通道。陈教授[2]通过选取临床上10 个典型病种,以十二经背俞、募穴和五输穴作经穴循诊,观察得出脏腑—经络—穴位相互的联系非常密切,体表经穴反映脏腑病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颈椎病主要以颈项部强硬酸痛不舒为主症,而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颈椎病可分为寒湿型和气滞血瘀型。《黄帝内经》记载:“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肉。”因此,寒湿型予以温经行气通络,用平补平泻法,可选用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等穴。气滞血瘀型予以活血通络,用泻法,可选用肝俞、膈俞、太冲等穴。

3.3 常用重要配穴

颈椎病的针灸取穴必须根据病情,除选用有针对性的主穴外,还应选用一些相关的穴位作辅助,才能发挥疗效。如头痛配风池、太阳;耳鸣加听会、耳门;眩晕配血管区、百会、大椎;视朦刺攒竹、鱼腰、光明;胸闷心悸配内关、心俞等[1]。

4 刺 法

4.1 快速旋转进针法

快速旋转进针法亦称“飞针”,是针刺手法与艺术相融合的结晶,是陈教授针灸学术中的一大亮点,具有消毒、准确、无痛、快速的特点,被誉为“东方神针”。操作方法是将食、中指张开,紧压于消毒穴位表皮旁不接触已消毒针刺部,做为“押手”,余指则固定局部肢体。持针手用拇指指腹及食、中指指尖握持针柄,进针时将拇指内收,及食、中指同步外展动作,将针快速转动,当针处于快速转动的同时,通过腕、指力将针旋刺入皮下。持针手不接触针体,因而有效地杜绝污染。由于针是旋转快速刺入表皮,故穿透力强,痛感极微。

4.2 导气法

陈教授善用导气手法并认为针刺者必须细致观察针下“气至”的情况。具体操作是针刺达到一定深度,行针得气后,将针尖朝向病所(或欲传导之方向),以捻转提插等手法为主促使经气朝该方向传导。一般来说,针尖方向与针感传导方向一致。对于捻转提插法,陈教授以针向行气为基础,施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转,可促使针感循经传导。《针灸问对》曰:“将针提按,或进或退,使气随针到于病所。”《针灸大成》亦有“内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外捻针令气向上而治病”的论述。

4.3 分级补泻法

对于针刺手法,陈教授给予高度重视,认为恰当地运用补泻手法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他赞成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提出的“刺有大小”之说,提出规范化的“分级补泻手法”[3]。陈教授认为进针得气后,应根据个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和气至盛衰辨证论治,采用不同的运针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法和泻法各分为3 级:轻补、平补、大补与轻泻、平泻、大泻。不同的补泻,除了体现在不同的操作手法外,还有其不同的主客观指征。补泻手法——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针以慢按轻提(缓慢按入,轻快提出),小角度(180°~270°)捻针为主,留针15~20 min。具体如下:①轻补。慢按轻提运针,并结合刮(拇指或食指指甲在针柄上下刮动)或弹针。②平补。慢按轻提运针,同时结合小角度轻捻针。③大补。慢按轻提运针,结合快速小角度捻针及提插。④轻泻。速按慢提运针,结合较大角度捻针及提插。⑤大泻。速按慢提运针,结合大角度捻针及较重力提插。⑥平泻。行针操作介于轻泻与大泻手法之间。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44 岁,2010 年2 月9 日初诊。主诉:项背间歇强痛伴左上肢时痹1 a 余,加重1 周。现病史:平素伏案工作为主,项背间歇强痛伴左上肢时痹1 a 余,近1 周以来因加班工作劳累而病情加重。纳可,眠一般,二便调。查体:患者面色淡白,颈肩肌肉紧张,第4~6 颈椎局部压痛(+),以左侧为甚,左环指感觉异常。舌淡紫,苔薄黄,脉弦细。X 线片检查示:第4~6 颈椎纵轴右屈。西医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中医诊断:骨痹。证属气滞血瘀型。治以行气血、通经络,针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 次。初诊:取穴——新设(左),大杼(双),外关(左),平补泻针法,留针20 min。针刺新设时,得气后不提插,针尖朝下,用捻转手法导气,使针感向肩背部扩散。针刺大杼时,向椎体斜刺进针得气后,以小角度捻针为主,捻针频率较慢,令气至病所。针刺外关时用平泻法,进针得气后,运针以速按慢提,较大幅度捻针为主。配合治疗:①耳穴贴压。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肝、肾、颈。②后颈项部磁灯照射20 min。嘱其回家后可用温热毛巾外敷颈部。二诊:诉后颈部较前轻松,强痛感稍减,纳可,眠一般,舌淡紫,苔薄黄,脉弦细。取穴:风池(左)、大杼(右)、曲池(左)、三阴交(左),余治疗方法同前。三至五诊:颈部强痛感逐渐减轻,左上肢麻痹稍减,左环指感觉异常,舌、脉同前。此乃颈部经脉得以疏通,经行渐畅之状。继续按上法辨证交替选穴,治疗方法同前。再经1 周调治后,患者项背强痛消失,左上肢及左环指感觉无明显异常,查其舌脉常,病愈。嘱注意局部保暖,劳逸结合,多锻炼。

6 小 结

陈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提倡对中医学要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其学术思想以阴阳为主导,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脏腑经络阴阳失调引起,因此辨证论治必须从整体观出发,目的在于调和阴阳平衡。其论治崇尚华佗“针灸不过数处”及运针“针游于巷”的治法,故诊断精确,选穴少而精,刺用导气补泻手法,因而疗效卓著。颈椎病为目前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针灸对治疗颈椎病有显著的优势。陈教授在治疗颈椎病时一般只选4 个穴位左右,辨证精确,有的放矢,加上无痛进针,适度的导气、补泻手法,丝丝入扣,效如桴鼓。

[1]陈全新. 针灸临床选要[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24-125.

[2]陈全新.浅谈针灸临床辨证特点、配方规律及刺法[J].新中医,1996,28(11):9-10.

[3]甄宏鹏.陈全新教授针刺手法初探[J].中国针灸,2008,28(8):597-599.

猜你喜欢
脏腑经络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论筋性脏腑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脏腑疏通术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