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护理干预在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的作用

2012-01-24 05:37钟夏莲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妇产科5145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年14期
关键词:围产期血栓剖宫产

钟夏莲 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514500

围产期护理干预在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的作用

钟夏莲 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514500

目的:通过围产期护理干预观察剖宫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323例我院收治的行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158例)和观察组(165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剖宫产术常规护理方式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予以早期针对性实行全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观察患者下肢疼肿痛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9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χ2=8.02,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全程护理,有利于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剖宫产 下肢静脉血栓 全程护理 围产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剖宫产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大多数DVT患者同时合并有肺栓塞(PE),可直接威胁产妇的生命[1]。近年来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对分娩认识观念不同,剖宫产率增高,其发病率也相应有上升趋势。妊娠期人体生理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保证产后胎盘剥离面迅速止血,而剖宫产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肌肉确实收缩活动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这些因素都增加了DVT的发生,有些产妇由于缺少产后康复指导、精神焦虑以及对疼痛的恐惧等都间接的影响产后术后的恢复和DVT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323例进行分组研究,评价围产期护理干预对DVT发生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需行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323例,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5.2岁。随机分成对照组158例和护理干预组165例。两组在年龄、孕周、体重、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临床用药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产科围手术和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处理:(1)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切口渗血、感染及尿量等情况;(2)术后去枕平卧6h,24h后在床上坐起和在床边活动;(3)术后常规补液、抗感染以及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处理基础上加以全程的护理干预:(1)入院是给予孕妇健康知识宣教,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及早发现孕期并发症;(2)向孕妇介绍DVT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配合指导术前功能训练、饮食调节以及术后早期活动;(3)术后通过交谈方式,减少孕妇对术后疼痛等不适的恐惧,指导排便、合理膳食和及早帮助患者开始功能锻炼等。观察过程中出现DVT的患者,立即采用抗凝等药物治疗,并配合相关护理措施。

1.3 产后处理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h内出现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出院后由产后访视医生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分析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出现下肢肿胀、DVT和PE发生率的比较,见表1。术后护理24h内,观察组产妇出现下肢肿胀和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单纯常规术后护理。对照组发生PE的患者有2例,经过抗凝、溶栓和改善循环等治疗后治愈,观察组无PE发生。

表1 两组术后15d内下肢肿胀、DVT和PE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包括:(1)妊娠晚期由于血小板功能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从而使血液呈高凝状态;(2)剖宫产手术操作使胎盘蜕膜等大量的组织凝血酶释放,加速了血液凝固;(3)手术创伤可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具有强烈的抗凝作用的蛋白质减少,酿成血液的高凝状态,而术中、术后大量止血药物的应用又改变了血凝状态;(4)产程中由于大量出汗、术后出血、体液相对不足,引起脱水,使血液浓缩,术后产妇卧床休息,下肢活动减少,静脉血流迟缓,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形成血栓;(5)下肢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高浓度刺激药物,造成静脉内膜损伤;(6)下肢受凉,引起静脉收缩,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7)肥胖、妊娠女性体重增加、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可促进血栓的形成。

必须做好剖宫产产妇的围产期护理及健康宣教工作。重视孕期保健,加强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其目的是使人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健康教育,使孕产妇及其家属对DVT预防的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合理营养,适当控制体重,加强术前训练,重视术后指导产妇做下肢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及督促其早下床活动等措施,增强产妇及家属主动配合的意识,从而达到预防并发症的目的,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妊娠期人体凝血因子的数量和质量均发生明显的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高,剖宫产孕妇由于术后卧床、术后康复训练不足等因素,使血液循环相对缓慢,进一步增加了DVT发生的风险。相对阴道分娩产妇,剖宫产产妇发生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要明显增高。对于剖宫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重在预防,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研究显示早期给予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术后DVT的发生率[2],降低肺栓塞的发生。本研究对165例剖宫产孕妇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在围产期全程实施心理干预和康复指导,结果显示,与常规剖宫产护理相比,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DVT的发生率,与国内外研究相符。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DVT发生的主要措施为健康教育,其核心内容是心理护理,消除产妇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改善不合理的膳食和生活习惯,鼓励术后早期活动促进功能恢复[3]。本研究还显示,护理干预组产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出现精神焦虑状况的患者也相对较少。

尽管研究显示护理干预在预防DVT中的作用明显,然而护理人员的参与和心理指导亦需加强。建立系统、完善和可实施的预防护理干预体系对剖宫产术后发生DVT的防治至关重要,护理人员作为干预体系中的指导者,需具有强烈的责任性和较强的业务水平,督导落实术后功能锻炼方法,密切观察病情,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4]。护理干预不仅对DVT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防性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1]王俊茹,于传玲,张英姿.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07,28(14):1184.

[2]徐贤平,申屠瑶芬,朱金萍.围产期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8):510-512.

[3]孙维央.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0,12(23):3307-3308.

[4]汪向群,林贞斐.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62-64.

R473.71

B

1001-7585(2012)14-1776-02

2012-05-20

(编辑紫苏)

猜你喜欢
围产期血栓剖宫产
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观察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剖宫产后怎样加强护理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助产士围产期哀伤辅导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全程优质护理在自然分娩初产妇围产期的应用效果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