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

2012-01-24 13:10匡美雄
中外医疗 2012年15期
关键词:人民卫生出版社抗结核结核病

匡美雄

湖南省结核病医院(湖南省胸科医院),湖南长沙 410013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是现代社会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数据显示[1],全球结核病疫情近年呈逐渐上升趋势,发病率以每年1.1%的速度递增。其中,我国目前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数高达500万,每年死于该病就有13万。我国肺结核疾病控制形势严峻。要有效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发生,提高对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管理水平十分重要,这当中又以提高肺结核患者规律服药依从性为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研究影响患者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提出增加其依从性的针对措施,探讨我国结核病有效治疗与护理的出路。

1 我国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慢性疾病,俗称“肺痨”。它的出现与发展和患者的精神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患者罹患肺结核后,其身体体征会有明显病理特征,如发热、咳痰、咯血、胸闷、胸痛以及呼吸困难等,身体的诸多不适使得患者心理状态呈多疑、悲观、恐惧的消极化状态,出现服药依从性降低的情况,最终造成其病理与生理间的恶性循环。

所谓服药依从性指的是肺结核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遵从医嘱规则性服药的程度。结核病治疗效果与患者服药依从性密切相关。临床研究表明[2],通常情况下,结核病患者至少需要连续6~8个月联用多种抗结核药物,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如果不按时规则服药、间断服药都会导致耐药力增加,从而影响患者健康并增加治疗成本。数据显示,初次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如坚持规律服药有95%左右能够被彻底治愈,不规律服药的治愈率则在60%或以下,并且患者的不规律服药易引发耐药性病菌大量产生,造成治疗的更大困难[3]。依从性良好、一般、差的结核病患者复发率分别为1.1%、5.9%以及50.0%。

然而,目前有许多结核病患者并不能遵从医嘱按时服药。据我国卫生部2011年初公布的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我国已发现结核病患者中,规则服药率仅为59%,患者服药依从性亟待提高。此外,我国肺结核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很不够,仅为47%左右,公众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也仅为57%。对此,业内人士指出[4],部分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后,感觉症状减轻,于是停止服药,这样易导致其耐药性增加,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更为难治的耐药肺结核。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与社会支持度,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避免患者负性心理的出现与发展,十分迫切。

2 影响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

2.1 患者因素,如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疾病认知等。报道数据显示[5],肺结核患者拥有一个正确的疾病危害性与自身体征的认知,对于树立患者疾病治愈信心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具有显著效果。另外,男性肺结核患者较女性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差,老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较其他群体差[6]。根据我国卫生部的调查数据,大专及以上肺结核患者不规律服药者占总体不规律服药的12.5%,初中及高中患者不规律服药占总体不规律服药的32.1%,小学及以下患者不规律服药占总体不规律服药的46.3%;60岁及以上患者不规律服药占总体不依从的58.1%。肺结核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其受教育程度、对结核病的认知度、年龄以及病情程度成正比。

2.2 药物反应,如抗结核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疗程长短与疗程的复杂性[7]。调查数据显示,疗程在1年以上的169例肺结核患者实际并未接受治疗的患者达31.8%,疗程在8个月以下的81例则均接受治疗。可见,肺结核患者治疗的时间越长,患者的依从性越低。

2.3 社会支持度,如患者家庭经济情况、医患关系以及医疗服务水平。研究表明[8],来自农村不规律服药的患者占总体不规律的66.4%,来自城市不规律服药的患者占总体不规律的28.6%,其他占5%。而导致农村患者不规律服药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经济压力,患者现有的经济条件不足以负担起相关治疗药物费用。此外,研究数据也显示,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从而使其按照医嘱规律性服药。

3 提高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措施

3.1 实施短程化学督导疗法

医院方面实施短程化学督导疗法 (即DOTS),通过专门的督导人员负责按照医嘱监督患者服药并咽下,来提高肺结核患者服药的规律性、有效性以及治疗依从性[9]。据我国结核病登记报告情况显示,通过实施DOTS疗法,我国初治病例的治愈率提高了32.8%。然而,短程化学督导疗法的覆盖面难以扩大,目前全世界仅有10%的肺结核患者能接受这种疗法。DOTS尚不能全面解决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问题。

3.2 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认识

较之DOTS,发挥患者自我监督作用更有利于降低治疗成本,提高治疗依从性。一方面,医院和社区应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结核病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医务人员要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疾病治愈信心,以取得患者的治疗合作,家人同时要积极实行“家庭督导”,鼓励、说服患者配合治疗[10]。

3.3 减少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

患者在服用抗结核药物时,对药物不良反应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做到实时监控、早发现早治疗,必要时可改变用药途径、剂型、时间及次数[11],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济情况使用基础抗结核药物,减少治疗费用。

[1]唐神结,高文.临床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J].2011,11(3):127-146.

[2]陈以良.肺结核病X线诊断图解.暨南大学出版社[J].2011,8(1):88-105.

[3]张卓然.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6):353-392.

[4]綦迎成,刘文亚,郭佑民.结核病影像学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1):149-182.

[5]高翠南.肺结核病人规则服药依从性的探讨[J].中国防痨杂志,2002,16(4):223-257.

[6]李士娥,李蕾.老年肺结核用药依从性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0,13(3):328-385.

[7]肖东楼.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诊疗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2):21-57.

[8]李劲,谭珊,陈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北京: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12).

[9]唐神结.耐药结核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2):49-62.

[10]王丽娟.实用结核病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1(4):221-257.

[11]孙淑娟.抗菌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59-83.

猜你喜欢
人民卫生出版社抗结核结核病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算好结核病防治经济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