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疏泄”与“润泽”理论构架概述

2012-01-25 03:58光,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腠理润泽营卫

周 光,陈 露

(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名医名方与特色方剂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11)

1 “疏泄”与“润泽”理论构架的内涵与层次

1.1 “疏泄”与“润泽”理论的提出

中医皮肤病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目前尚不够清晰,许多概念模糊,传统认识侧重于皮肤之“卫外”作用,以营卫对皮肤的影响作用概括皮肤功能,未能就中医皮肤结构、生理与功能作用、营卫脏腑脉络对皮肤关联性及其生物学基础展开深入研究。

我们通过临床实践和对古今文献的系统研究,发现皮肤“疏泄”与“润泽”功能障碍在临床证候与病机方面具有普遍性和特征性。大量名家立法与组方用药在“疏泄”与“润泽”方面有明显的趋同性,“疏泄”与“润泽”与现代皮肤“组织形态结构”、“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皮肤表面脂膜”等理论具有一定同一性。由此,凝炼提出了中医皮肤“疏泄”与“润泽”理论。

1.2 “疏泄”与“润泽”理论构架的内涵与层次

“疏泄”包涵皮肤“通透”与“开阖”,“润泽”包涵皮肤“濡润”与气血津液敷布的生理状态和功能表现;营卫是皮肤的物质基础,脏腑脉络与皮肤关联,“疏泄”与“润泽”是皮肤最主要的生理基础,也是营卫脏腑经络对皮肤关联作用和皮肤“卫外”功能的具体反映形式。

“疏泄”与“润泽”功能障碍是皮肤病最主要的病机,同时又是立法与组方用药的理论基础;“疏泄”与“润泽”高度反映、概括和诠释了皮肤生理状态、功能表现和临床证候与病机特点,并能够指导临床辨证与立法、组方用药。

“疏泄”与“润泽”理论的生物学基础比较清晰,现代组织形态改变、含水量、保水功能、皮脂含量、皮肤弹性等指标均能反映和诠释其生理与病理,其实质我们推测就是“中医皮肤‘疏泄’与‘润泽’—现代皮肤组织形态、生物功能同一性”。

“疏泄”与“润泽”理论构架包含“疏泄”与“润泽”相关系统文献信息,现代皮肤生物学基础及检测指标,脏腑对皮肤影响实质及生物学指标,常见皮肤病证候、病机和生物学指标变化,基于“疏泄”与“润泽”理论的立法、处方与防治方案5个层次。

2 “疏泄”与“润泽”理论基础

2.1 皮肤生理与功能主要体现于“疏泄”与“润泽”

“疏泄”主要体现为分泌排泄汗液、疏泄调理内外气机、疏通气血津液、疏泄透解表邪、调适寒热的生理状态与功能。如《灵枢·小针解》:“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杨上善注释:“门者,腠理也,循正气在腠理出入也。”

“润泽”主要体现为皮肤自身的润泽状态和布散津液以濡润肌肤的功能。如《赤水玄珠·中风》:“人身之血,内行于脉络,而外客于皮肤,渗透肌肉,滋养筋骨,故百体和平,运动无碍”,“腠理为汗道,津沿腠理可以润肌肉,养皮肤”。

2.2 “营卫”是皮肤“疏泄”与“润泽”的物质基础

《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医学衷中参西录》:“人之营卫皆在太阳部位,卫主皮毛,皮毛之内有白膜一层名为腠理,腠理之内遍布微丝血管即营也。”

营卫之气源于水谷精微。营卫通过络脉、玄府、腠理、腧穴交会于皮肤,化生水谷精微布于体表,以温养皮肤。营卫调和,玄府疏泄开合有度,皮肤濡润致密,肌肉解利,津液布扬。历代医家对通过调节营卫治疗皮肤病有趋同性认识,“营卫”是皮肤生理状态与功能表现的物质基础,“疏泄”与“润泽”是皮肤“卫外”功能的具体反映形式。

2.3 “疏泄”与“润泽”是脏腑对皮肤关联作用的具体反映形式

“肺主皮毛”,以宣发和调节营卫来维护皮肤的“疏泄”与“润泽”。如《明医指掌·咳嗽论》:“夫肺居至高之上……外主皮毛,司腠理开合,卫护一身”;心以“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在液为汗”来调节皮肤的濡养和汗液;脾以“主身之肌肉”、“主运化”参与皮肤的濡养和水湿的调节。如《灵枢·天年》:“脾气虚,皮肤枯”;肝“主疏泄”,通过畅达一身气机,输布津血来调节皮肤;肾气对皮肤的调节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基于脏腑表里相关理论,六腑对皮肤亦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如《备急千金要方·大肠腑方·皮虚实》:“夫五脏六腑者,内应骨髓,外合皮毛肤肉……皮虚者寒,皮实者热,凡皮虚实之应主于肺大肠,其病发于皮毛,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2.4 脉络是营卫脏腑敷布气血津液、濡润与调节皮肤的主要通道

脉络是营卫脏腑敷布气血津液、濡润皮肤、调节皮肤的通道。《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吴以岭[1]研究构建“脉络论”体系,提出络病研究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认为“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络脉是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的通道,包括运行经气为主的经络系统和运送血液为主的脉络系统,两者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共同发挥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重要生理功能”。并指出循行于皮肤和体表黏膜的脉络称为阳络,循行于体内布散于脏腑区域的脉络称为阴络。“脉络论”理论体系对阐明脉络对皮肤的“疏泄”与“润泽”影响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5 “疏泄”与“润泽”功能障碍是皮肤病最主要的病机

皮肤“疏泄”与“润泽”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功能障碍病机表现主要有:⑴腠理不固,表邪侵袭。营卫脏腑气血对皮肤调节滋养失常,“卫外”失司。如《伤寒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诸病源候论·风瘙痒候》:“凡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在于皮肤之间。”临床中慢性荨麻疹等多由此而发;⑵疏泄不及,邪蕴肌表。或为外邪,或为内热湿毒外溢,蕴结肌肤。如《千金要方》:“夫暴气者……入人四体,顿折皮肤,流注经脉,遂使腠理壅隔,营卫结滞,阴阳之气不得宣泄,变成痈疽疔毒,恶疮诸肿。”临床中多发急性皮炎等炎症渗出性皮肤病;⑶气血不足,肤失濡润。营卫脏腑对皮肤濡养不足,肌肤干燥,变生诸多病证。如《外科正宗》:“气血不荣,皮肤枯槁,手足皮枯槁,血败生难保。”临床中多发泛发性干燥性皮肤病;⑷津血敷布障碍,肌肤燥结。脉络阻滞,津血敷布不达肌表而致肌肤干燥。临床中局限性苔癣样病证如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多由此而发;⑸邪蕴肌肤,血热毒结。邪毒蕴结肌肤,灼伤津血脉络,血热燥结而多发银屑病等红斑鳞屑性病证。

2.6 基于“疏泄”与“润泽”理论的临床实践

历代医家虽未提出皮肤“疏泄”与“润泽”的系统理论,但其理论内涵始终贯穿于皮肤病治疗尤其是针对局部病机的立法与组方用药中,“疏泄”与“润泽”肌肤是历代医家皮肤病防治的普遍性规律。如《外科大成·诸痒》:“风盛则痒,盖为风者,火之标也……作痒起粟者,治宜疏风,如换肌丸、苦参丸等”;《医宗金鉴·肿疡敷贴类方》:“不时用原汁润之,借湿以开窍,干则药气不入”;《千金翼方》:“痒证不一,血虚皮肤燥痒者,宜四物汤加防风”;《石室秘录》:“消斑神效汤”以玄参、麦冬、沙参、丹皮濡润滋养之品配伍白芥子、升麻、白芷发散行表之品,治疗“满体生斑如疹者”。外科方剂具有“疏泄通透,散结,通利,濡润滋养”的组方用药特点和治法规律[2]。

2.7 “疏泄”与“润泽”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的高低可以反映某些皮肤病的严重程度。正常皮肤角质层含水量为20%~35%,含水量低于10%,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减弱。老年瘙痒症、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痤疮以及干燥性皮肤等与皮肤屏障功能下降有关[3],外用保湿剂可以增强表皮通透屏障功能,改善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及湿疹等炎症性皮肤病症状[4]。

中医皮毛、皮部、玄府、浮络、爪甲、腠理组织结构及“疏泄”与“润泽”生理功能与现代皮肤组织形态和功能具有一定的同一性。通过观察“表皮通透”、“含水量”、“表面脂膜”以及皮肤组织形态变化,可以客观评价中医皮肤生理与功能状态,为中医皮肤“疏泄”与“润泽”理论研究提供客观、可量化的评价方法。

3 皮肤“疏泄”与“润泽”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疏泄”与“润泽”理论是关于中医皮肤病学科的创新性基础理论,是对传统皮肤“卫外”功能与营卫脏腑经络关联理论的完善与诠释。

我们今后就皮肤“疏泄”与“润泽”理论的5个层次展开深入研究。以方剂计量方法,总结基于“疏泄”与“润泽”理论的立法与组方用药规律;通过典型病例调查和动物模型干预实验,观测皮肤生物学指标,开展脏腑对皮肤作用实质-皮肤与脏腑关联病证皮肤生物学指标变化的实验研究;筛选和凝练基于“疏泄”与“润泽”理论的立法、处方与防治方案,使得这一理论构架更趋清晰完善,更趋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

[1]吴以岭.脉络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

[2]周 光,周铭心,吕光耀.中医外科方剂多结构特点与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863-866.877.

[3]虞瑞尧.皮肤屏障功能与润肤保湿霜[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3,10(3):222-224.

[4]蔄茂强,刘 俐,吕成志.角质层含水量及其对皮肤生物功能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12):816-817.

猜你喜欢
腠理润泽营卫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居住建筑中装配式钢结构的应用经济性分析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倾心之吻
An Interesting Class:贾润泽
郑润泽作品
浅谈营卫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