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配合中药治疗小儿腹泻价值分析

2012-01-26 09:13黄春英
中外医疗 2012年15期
关键词:内伤运化大肠

黄春英

郴州市北湖区妇幼保健院,湖南郴州 423000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严重时还会使小儿发生脱水、血压降低等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1]。此病在中医中属于“泄泻”的范畴,其研究也有长久的历史,认为泄泻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等所致。我院采用中药穴位配合中药治疗小儿腹泻有着显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210例小儿腹泻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5例。对照组中男58例,女47例,年龄 0.5~6岁,病程 2~12d,大便次数≥5次/d;观察组中男60例,女 45例,年龄 0.5~5岁,病程 3~13d,大便次数≥4次/d。2组患儿性别、年龄、大便次数、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 组患儿均进行饮食调节和常规护理。

对照组:单纯采用穴位按摩的方法治疗。①取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的补脾经穴,小儿拇指屈曲,沿着拇指的侧面从指尖一直推到指根,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200~300次/min;②揉脐:用食、中、无名三指的指端螺纹面在脐部按揉,力量稍重(三指按于肚脐,指下感觉有物顶住即可),约1~2min,注意揉按时力量适宜;③揉龟尾:龟尾位于背部尾骨端,用中指在龟尾穴处按揉,力度同揉脐,约 2~3min。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配以中药,由于小儿腹泻无论是外邪还是内伤饮食,都会影响脾胃的政策运化,其病位主要是脾、胃、大肠等,治疗宜选择针对病位的药物。我们选择止泄灵,方由车前子(微炒)32g,泽泻(炒炭存性)64g,木瓜 24g,胡黄连24g,焦白术 24g,炒扁豆 24g,生山药 24g,党参 16g,广木香 16g,葛根16g,桔梗9g组成。共研细末过筛,瓶装备用,开水调服,日服 3次,每次1.2~3g。

1.3 疗效标准

参考有关文献[2]及临床经验,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治疗3d后粪便次数、性状、恢复至正常,其他的症状消失;有效:治疗3d后粪便次数、性状、身体其他症状都有显著改善;无效:治疗3d后粪便次数、性状、身体其他症状没有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数据处理

本组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t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3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治疗相关时间比较

观察组止泻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和脱水纠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相关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治疗相关时间比较[d,(±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

3 讨论

3.1 小儿腹泻的常规认识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病,很多幼儿往往一年会腹泻好几次。对于一般只有一个子女的家庭来说,父母给予孩子百般的呵护和宠爱,小孩一旦发现腹泻,父母就心急如焚,生怕小孩承受痛苦,就拼命的打针吃药。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小儿单纯的腹泻并不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它是肠胃健康的标志[3]。原因在于小儿的各种器官还是新的,尚未成熟,还未适应肠胃中寄生的细菌,因此,稍微的细菌感染,身体的抵抗系统能立即反应,在此过程中,便容易腹泻。当小儿通过腹泻的方式将这些细菌排除体外后,肠胃重建洁净的环境,腹泻便停止。

3.2 小儿腹泻的中医病机

在中医看来,凡由于肠道蠕动、肠道吸收分解障碍、肠道炎性变化及各种机械性刺激而致腹泻的症状,均为中医小儿腹泻的范围,病变常见脾、胃、肠[4]。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太仓”、“水谷之海”,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若胃失和降,食物进入胃后,水谷不化,精微物质无法分散全身,合污而下,走大肠致腹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其藏饮食精微之气并向全身细胞组织输送营养,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两者协同合作,将整个消化道自上而下地蠕动使粪便最后排出体外,维持身体机能的平衡,若两者失调,其所运化的物质将紊乱,机体出现异常。

3.3 小儿腹泻的中医病因

其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及脾胃虚弱[5]。①外邪:主要为风、寒、暑、湿、燥等,因脾喜燥而恶湿,湿邪最易损伤脾阳,使脾失健运,水湿相杂而走大肠,成为泄泻。②内伤饮食:小儿处于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阶段,需要有充足的营养来满足机体的需要。小儿脾胃功能虚弱,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也较差。许多母亲盼望小儿成长心切,对孩子的饮食不加节制,肆食生冷、油腻饮食,这样就给胃肠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脾伤则不能运化,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从而混杂而下,并走大肠而发生泄泻。过早地给小儿添加粗糙食品,或油脂类、生冷类饮食,都可造成脾胃内伤,而致腹泻。③脾胃虚弱:脾的功能是运化转输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胃的功能是容纳消化吃进去的食物。脾胃功能失调,则喝进的水停留于脾胃而成了湿邪,吃进的食物积于脾胃而成了积滞,并走于大肠而致泄泻。

3.4 小儿腹泻中医治疗分析

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小儿腹泻的主要机理和病位在于脾胃,因此,治疗宜以调理脾胃为着手点。从生理状况上来说,婴幼儿处在一种“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的阶段,与成人相比,他们的肺、脾虽然发育不完善,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宿疾较少,病情相对单纯,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只要治疗对症,婴幼儿病情好转速度快[6]。通过不同穴位的按摩,让气血运行、五脏六腑、四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调理机体功能的作用,从而恢复脾胃功能。而且此种方法可复制行强,家长可在家使用,但起效比较慢,对于严重腹泻的患儿应同时给予药物,以免延误病情。药物我们选择止泄灵,方中车前子、泽泻渗湿止泻;木瓜,理脾和胃化湿;白术健脾益气;生山药健脾、除湿、补气;党参补中,益气等,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胃之效。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两种方法结合治疗,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苏树蓉.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0-75.

[2]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64.

[3]韩新民,汪受传,虞舜,等.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儿科杂志,2008,4(3):1-3.

[4]梁遥.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询,2009,1(5):47-48.

[5]闫慧敏,杨燕.中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3):307-308.

[6]汪受传,俞景茂.中医儿科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25-238.

猜你喜欢
内伤运化大肠
内伤内服
内伤内服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外邪致中”还是“内伤致中”?——说说“真中风”和“类中风”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憋出内伤
皮肤病从肺与大肠论治
脾主运化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