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文主任辨治小儿抽动症经验举隅

2012-01-28 13:08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3期
关键词:肝风抽动症钩藤

王 洁

(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大连116013)

小儿抽动症是儿科常见疾病,多发于4~12岁的儿童,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 (3~4):1。小儿抽动症是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皱眉、吸鼻、噘嘴、张口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踢腿、抖腿、扭腰、胸腹肌抽动、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中医学认为,本病与风、痰有关,多归属于 “惊风”、“瘛疭”、“抽搐”、“筋惕肉膶”的范畴[1]。

张天文主任是大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从事脑病科相关疾病研究四十余年,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方面亦有深入的研究。近十年间小儿抽动症患者有越来越多的趋势,通过对病人的系统观察治疗,或中药或针药并治,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张天文主任认为本病发生病因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为土虚木乘所致。小儿 “肝常有余”,“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疏泄,喜条达,每因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久化火,或引动肝风,上扰清窍,则面部抽动;或耗伤阴液,阴虚风动,则肢体颤动。 “脾常不足”,脾主运化,脾虚失运,聚液成痰,兼夹肝风,走窜全身,引起全身肌肉抽动;或上蒙心神,则脾气乖戾,喉中发声;或先天禀赋不足,肾阴亏虚,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虚风内动,则头摇肢抽。综上所述,本病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风火痰湿夹杂而为病。具体分述如下。

1.1 先天禀赋不足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髓海失充,脏气羸弱,形虚神怯,则易于感触诸疾。其中真阴不足,水不涵木,易致肝阳偏亢,若遇引触,肝风内动则抽搐无常,且常见性情暴躁甚或伤害行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循经上扰,痹阻咽喉,咽喉不适,临床表现为干咳、清嗓等;肾主水,心主火,阴水不足,水火失济,则心神不宁,神不守舍,心不能主言则出现异声秽语。

1.2 情志因素 五志过极,化火生风而致肝亢风动。小儿内伤七情会直接令内脏气血失调而致病。肝主疏泄,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小儿肝气过盛或郁结,肝失疏泄之职,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筋脉失养,或气郁日久,积而化火,火极生风,皆可致肝风内扰之候。风阳上扰,伤及头面,则伸头缩脖,皱眉眨眼;肝性刚直,肝风内动致使难以畅其通达之性,而以呼叫为快,故口内常出异声秽语。可见,情志失调为本病主要的诱发或/和加重因素。

1.3 外感六淫 感受外邪,外风引动内风。小儿乃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薄弱,腠理疏松,加之寒温不知自调,故易为外邪所伤。《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故可见患儿抽动部位轮作;风性轻扬,易袭阳位,“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耳”,故头面部症状多见。因此感受外邪,触发内风也是导致本病加重或复发的重要外因之一。

1.4 饮食因素 饮食不节或后天失养,脾虚生痰,风痰鼓动。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因此常为饮食所伤,《素问·痹论》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所需营养亦较成人相对为多,而小儿脾胃运化功能薄弱,如果喂食不当,饥饱不常,或纵其喜好,饮食偏嗜,过食生冷肥甘辛辣之品等,皆易损伤脾胃运化之功。脾运不健,聚湿成痰,痰浊内蕴,伏留于体内,若遇引触则发病。

2 辨证论治

张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虽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但临床用药上多采用健脾化痰法,兼以平肝熄风、补肾滋阴。根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或药、或针药并用,用药上常采用二陈汤及其衍生方健脾化痰、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大定风珠汤育阴潜阳及四君子汤补气健脾等灵活运用,而其中以健脾化痰之法又最为常用,在此基础上酌情加平肝熄风之药,如珍珠母、天麻、钩藤等,宁心安神之品如酸枣仁、远志等,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张师认为,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证时首先应明确诊断,病势来渐去缓,取效贵在守法遣方。对于顽固病证,导师临证时注重虫类药的应用,如全蝎、僵蚕、蜈蚣等,虫类药物性善走窜,能搜风通络,有良好的熄风止痉作用,是治疗本病的要药。

3 注重饮食及心理调护

治疗实践中发现,许多患儿抽动症状的反复是由不当饮食和不良生活习惯诱发的。用药期间应加强患儿的饮食起居调护,忌食油腻性、兴奋性、刺激性等食品,以免生痰助热引动肝风。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使精神过度兴奋诱发抽动。保证患儿睡眠时间,充分休息。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因外风可引动内风,导致抽动加剧。此外,还应考虑到本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故在治疗期间加强患儿的心理行为矫正也很重要,对患儿进行鼓励,提高其自信心,减轻患儿精神压力。

4 病案举例

曹某,男,16岁,学生。患抽动症10年余,曾经年前经老师治疗缓解,近年因学习紧张而再发,头项、口鼻及腹部均不断抽动,影响正常学习,并出现秽语,自觉咽喉有异物而连连清嗓。服西药稍有缓解。来诊证见:形体肥胖,饮食如常,夜寐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沉弦。证属肝郁脾虚,痰结风动。治宜健脾疏肝,化痰熄风。处方:二陈汤衍化方、导痰汤加味:半夏7.5g,橘红15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g,胆南星10g,天麻10g,远志10g,全蝎5g,钩藤15g(后下),珍珠母20g。二陈汤即是治疗痰湿的主要方剂,又是调理中焦的圣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加枳实、竹茹加强理气化痰之功,加胆南星化痰熄风,天麻、钩藤、全蝎熄风止痉,远志、珍珠母安神。服药2周后好转,可以上课,继续服药3个月,症状完全缓解,随访1年未复发。

猜你喜欢
肝风抽动症钩藤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基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研究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发生发展机制及泻青丸干预作用
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华钩藤研究综述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从痰、风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