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与16排螺旋CT对颈椎病诊断价值探讨

2012-01-28 13:08杜俊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3期
关键词:骨质增生椎动脉椎间盘

杜俊平

(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人民医院,忻州035400)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因颈椎软骨退行性变及骨、关节增生肥大,引起神经、血管、脊髓受压或刺激等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一种疾病。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与诊断一直是临床医生的重要参考指征。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多排螺旋CT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使颈椎病的检查和诊断上了一个新台阶。本文收集我院经DR检查和16排螺旋CT检查诊断的128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并疑是颈椎病的128例患者为对象,均做DR和CT平扫,其中男85例,女43例;年龄28~81岁,40岁以下者18例,40~50岁45例,50岁以上者65例,平均年龄52.8岁。临床症状有:颈部僵直、酸痛、酸困,肩背部疼痛,单侧或双侧上肢麻木、放射痛,手指抓握无力感,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有时伴有下肢无力、选择走路不稳等症状。

1.2 检查方法 使用飞利浦VR数字化X光机,拍摄颈椎标准直立侧位,有时加照双斜位;使用飞利浦CT Brilliance16排螺旋机,仰卧横断位扫描,层距、层厚均为2mm,扫描范围包括颈1椎体上缘至胸1椎体水平,图像分别用软组织窗和骨窗。扫描结束,选择C2~C7椎间隙进行重建,层厚、层距为1mm。

2 结果

2.1 DR检查结果 ①颈椎间隙变窄者19例;②颈椎滑脱、曲度呈 “阶梯征”者5例;③钩椎关节改变者9例;④椎旁韧带钙化者56例;⑤颈椎体前、后、侧缘骨质增生者93例;⑥引起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者96例;⑦未见异常者35例。

2.2 CT检查结果 ①椎间盘脱出者102例,共计132个椎间盘脱出 (中央型69个、外侧左旁型31个、外侧右旁型32个),伴部分钙化27例。单纯脱出48例,多椎间盘脱出35例,单个椎间盘脱出者,以C4/C5,C5/C6椎间盘最多。本组病例未见Schmorl结节。② 钩椎及小关节增生肥大者25例,见钩椎及小关节不同程度骨质增生、肥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变窄。③椎体前、后、侧缘骨质增生者96例,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者73例,椎体后缘骨质增生者23例。④椎管及侧隐窝改变,椎管前后径小于10mm者59例,侧隐窝前后径小于2.0mm者33例。⑤横突孔变小、变形,单侧直径小于5.0mm者3例,双侧2例。⑥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生理曲度变直90例,后突成角7例。⑦项韧带钙化27例,后纵韧带钙化21例,前、后纵韧带钙化8例。

3 讨论

3.1 颈椎病的病理生理 主要病理改变是颈椎软骨组织,包括椎小关节软骨和椎间盘的退变,而椎体、椎管、横突孔、小关节周围骨质和软组织增生,则是原发病变引起的继发病理改变。在影像学检查中颈5、6椎体所见受累最多,颈4、7次之,其原因除了颈5、6为主要支承头部的支柱外,还具有最频繁的活动,头部前伸后曲及各方旋转等,均与它们有关。颈7由于棘突较长,所以整个运动单位较为固定,故发生退变比颈5、6少。

3.2 颈椎病的定义与分型 颈椎病发病机理复杂,一般认为系颈椎退行性变,由于椎间盘、小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引起骨质增生和韧带钙化,压迫和刺激脊神经根、脊髓和椎动脉,产生相应的临床征候群。在 “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将颈椎病分为6型:局部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根型、其他型 (指食管压迫型)等[1]。局部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初级阶段,大多由于枕头不当,长期低头工作,颈部长时间单一姿势,导致颈肌疲劳痉挛,肌力不协调,颈椎局部劳损,某个椎间盘轻度退性变,颈椎关节囊和韧带松弛,小关节失稳等[2]。在此基础上可继发其他类型的颈椎病。颈椎退行性改变,可以是生理老化过程,发育成熟即开始发生,呈渐进性,但先天遗传、自身免疫、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可促使其变性退变进展加快,程度加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本组40岁以下18例,大部分为单纯椎间盘脱出,多不伴有骨性结构的改变,多为单发,其中5例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说明中青年颈椎病的发生与颈部外伤可能有一定的关系;50岁以上病例65例,常有2~3个椎间盘突出,并有不同程度的钩突、小关节增生,椎体后骨赘形成等骨结构的改变,表明中老年人颈椎病以退行性改变为主。

有的学者分型:①颈型:以颈部症状为主;②根型:主要累及神经根而出现上肢症状;③脊髓型:因脊髓受压而引起四肢运动及感觉障碍;④椎动脉型:为椎动脉供血不全及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受刺激症状;⑤食管压迫型:以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⑥混合型:具有前者2组以上症状者。

我院认为分型为颈型、神经型、脊髓型、椎动脉型、食管压迫型、混合型,更有利于诊断。

3.3 16排螺旋CT诊断颈椎病与DR的比较 DR片所能发现的是颈椎体前、后、侧缘骨质增生、椎旁韧带钙化、颈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改变、颈椎滑脱、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等骨性变化,而16排螺旋CT有以下特点:①对椎间盘病变观察更全面、详细;②扫描时能采用更薄的层厚,提高微小结构的显示;③强大的后重建功能:在行椎间盘横断扫描后,能进行冠状面、矢状面重建和三维成像,在观察椎间盘病变及横突孔有否变形、变小的基础上,还能对椎体骨质增生及钩椎关节突退变进行多方位观察;同时在矢状面能观察到椎间盘脱出是否压迫硬膜囊的情况,此点弥补了DR的不足。

目前临床对颈椎病的诊断认识不一,分型不确切,甚至有些医生只凭一两项症状即诊断此病。本组128例患者,经DR片、CT片分析,认为颈椎病利用DR、CT可得出较准确的诊断。虽然目前颈椎病的检查方法很多,如DR、CT、MRI、DSA等,但DR片具有价廉、迅速、简便的特点,目前在基层医院仍然是诊断颈椎病的主要检查手段。颈椎侧位片最为重要,90%的征象在颈椎侧位片上均可显示,但也不可忽略双斜位片的重要性,可以把双斜位片作为侧位片的补充。DR片通过仔细观察,综合分析,对多数颈椎病可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而CT是对DR片必不可少的补充,特别是CT的三维重建技术,对颈椎病的诊断率大幅度上升,二者同查,则相得益彰。结论是CT能良好显示椎间盘的突出或膨出程度、椎管及横突孔的大小形态、椎体后缘增生及后纵韧带骨化及对硬膜囊的压迫程度等,对颈椎病早期的诊断有效、准确、可靠。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DR诊断颈椎病早期的重要征象,但是诊断准确率远不及CT。

另外根据我院影像科工作的情况,有几点体会提出来与同道前辈磋商:①部分病例DR改变较明显而临床无任何症状,应考虑颈椎病的前期或者颈椎退行性变。②部分病例临床症状典型而DR无明显改变,应考虑隐性颈椎病,需进一步通过CT、MRI等检查来诊断。③颈椎骨质增生,骨赘、骨桥形成是此病主要依据;颈椎生理弧度及4~6椎体中心改变为颈椎病起因,是诊断本病的基本特点;椎间隙改变是诊断本病的主要特征;颈旁软组织钙化阴影、各小关节增生及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像为诊断颈椎病的间接征象。④本组128例影像学分析,颈椎病主要是因椎间盘及关节软骨退变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综合性疾病,在影像学上,应把单一的病变与之区分,如颈椎退行性变等。影像学上应有3~4种征象才可诊断颈椎病。

3.4 鉴别诊断 ①颈型颈椎病:需与颈部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炎,神经衰弱及其他病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等相鉴别。②神经根型颈椎病:需与颈椎结核,肿瘤等骨性病变、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等疾病相鉴别。③脊髓型颈椎病:需与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神经炎、脊髓肿瘤等相鉴别。④椎动脉型颈椎病:需与内耳病变、眼源性眩晕、颅内肿瘤、动脉硬化症等相鉴别。

在头、颈、肩、手不适症状的患者中,临床症状及体征固然对颈椎病的诊断起决定性的作用,而DR和16排螺旋CT检查不仅能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范围,对椎管及横突孔的狭窄、脊髓及神经根的受压程度等能够明确显示,因此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陈统一.颈椎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9-40.

[2]张壁清,高川,黄浠,等.局部型颈椎病的X线诊断价值(附100例临床X线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2):144-145.

[3]曹来宾.实用骨关节影像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82.

猜你喜欢
骨质增生椎动脉椎间盘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骨质增生常见误区释疑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年纪大了,如何避免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是自然老化现象
藏药骨精药酒治疗骨质增生临床观察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影像学诊断